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两岸石化工业合资合作渐入佳境
2005年34期 发行日期:2005-09-05
作者:石宝明
    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的经贸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还处在间接、单向、局部的状态。在“三通”
不通的环境下,两岸石化业的交流合作受到哪些制约?今后,在WTO规则下及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石化
产业又将面对什么新课题?这是海峡两岸业内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石化国际事
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石宝明先生。

两岸石化工业合资合作渐入佳境
——访中国石化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  石宝明
    记者:自1981年台湾开放对大陆贸易以来,两岸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目前大陆已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而台湾也成为大陆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第四大贸易伙伴。请您对两岸贸易的发展作一评析。
    石宝明:台湾的经济呈两头在外的外向加工型经济特征,对外依存度很高,目前出口占台湾GDP的比重高达47%。
在近几年的出口产品结构中,机械与机电设备所占比重超过50%;纺织品占第二位,约在10%以上;化工产品居第三
位,占9%左右。由于岛内地域狭窄,对外投资已成为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向。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
微妙变化以及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台商的海外直接投资逐渐集中于祖国大陆以及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
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自从1987年台湾当局放开赴祖国大陆探亲以来,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从无到有,呈迅速上升态势,目前大陆已经
成为台商的主要投资地。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企业5.57万家,合同金额615亿美元,
实际利用台资金额331亿美元,占台商对外投资总额的50%。
    虽然两岸经贸关系的整体势头良好,但还处于间接、单向、局部的状态,即两岸“三通”不通,贸易发展仍不
稳定。
    在贸易领域,台湾对大陆实行“管进不管出”的政策。2002年2月前,在台湾的10610种进口产品目录中,允
许从大陆进口的仅为5640项,所占比重为53%,其中工业品5163项、农产品477项,从而导致台湾对大陆长期出
超,两岸贸易极不平衡。此外,两岸贸易的商品构成不合理,大陆对台湾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化下游加工制品、
化工原材料、纺织品、土特产等附加值低的产品上,而台湾输往大陆的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机器设备、机电电子产品
等高附加值物品上。
    在投资领域,目前台湾实行“戒急用忍”以及“不准大陆资金进入台湾”的政策。自1997年起,台湾当局规定,
台上市公司赴大陆投资要符合“投资金额比例限制”,给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设置了种种障碍;还规定单个项目在大陆
的投资额不得超过5000万美元,并禁止对7181种特定产品生产进行投资,其中包括石化产品、下游衍生物及有关
高科技产品。
    入世前,台湾当局作了一些调整以顺应加入WTO的需要。在投资项目类别上,将过去准许类、专案审查类及禁
止类区别,改为“负面表列”制,除负面表列项目不得赴大陆投资外,其他在20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均可经
简易审查登陆,2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则须专案受审,但可即报即审。尽管该“松绑”只是对台商大陆投资限制的有
限“松绑”,但毕竟在经贸政策上向前迈出了一步。2002年2月台湾当局又公告增加开放2058项大陆商品进口,其
中包括工业品1223项、农产品835项。至2002年11月,台湾开放进口大陆产品总数增至8044项。
    加入WTO后,两岸经贸关系从原有的双边制约转为多边制约。尽管两岸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多边约束解决,但多
边制约至少可以为双边协商提供依据。可以预见,在WTO的约束下,今后两岸经贸往来中的政治因素将会下降,经
济因素将会上升,两岸经贸关系将会沿着市场化的方向理性发展。

    记者:海峡两岸贸易走向理性化,对两岸的石油和化工产业有什么特殊意义?
    石宝明:在WTO规则下及今后两岸三通的实现,大陆石油和化工业注定将迎来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首先,大陆部分石化产品将有望对台湾出口      虽然台湾石化产品总体过剩,但其中石化原料如烯烃类、芳
烃类、合纤原料(不包括PTA)本身就供不应求,依赖进口,还有一些石化产品则在过剩、净出口的情况下仍有进
口,进口来源地主要为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LDPE、HDPE、聚丙烯、腈纶短纤维、丁苯橡胶、顺丁橡胶等以
出口为导向的石化产品的进口比率仍大于30%。目前由于两岸没有“三通”,因此几乎没有大陆石化产品向台湾出口,
两岸三通将会给大陆向台湾出口石化产品带来机会。
    第二,有利于两岸加强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的合作
    两岸石油业在不同程度上拥有陆上、海上及海外勘探的经验,且语言相通。从经济利益看,两岸在台湾海峡、
东海、南海合作勘探的机会有可能增加。在海外勘探方面,因每个矿区勘探计划一般会有几个参与者,两岸石油勘
探业可以合作参与海外矿区勘探或者大陆矿区的勘探,做到风险分摊,利益共享。
第三,两岸在润滑油方面存在加强合作的可能
1979年台湾中油公司与壳牌合作成立了中壳润滑油股份有限公司,厂址位于中油公司高雄炼油厂内,主要生产
基础油、润滑油及副产品,润滑油年产量为27万t,分别以国光牌和壳牌销售,在台湾岛内市场上占据领导地位。
如果两岸能够实现“三通”,就能为两岸开展润滑油方面的合作创造机会。
    第四,台湾石化业将加大在大陆的投资
    两岸三通将会促进台塑、中油等石油石化公司加大大陆投资,从而有助于提升大陆石化行业的竞争力,并为大
陆石油石化公司带来一定的合资合作机会。例如,可通过与有实力和条件的台湾石化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全力发
展大陆与机电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相配套的高附加值石化终端产品,以达到取代进口的目的。
    第五,进行技术交流,提高两岸的炼化科技水平
    两岸石油石化业经过多年努力,各自已拥有一些技术,例如在炼油方面,大陆拥有成套炼油技术,重油加工技
术较强;台湾地区炼制高硫原油的经验丰富。两岸石油石化业均设有研究机构,未来可进行技术交流合作与成果转
让。

    记者:您提到两岸三通的问题,台湾地区在过去几年以石化产品出口为主,构成了对大陆石化工业的挑战,随
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和今后两岸三通的实现,会不会给大陆石油和化学工业带来压力?
    石宝明:压力和挑战是难以避免的。首先,在炼油与油品销售领域,大陆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大幅增加,
除汽油过剩外,其他油品均有缺口,而台湾地区由于炼油能力迅速增加,除残渣燃料油供应不足外,汽油、煤油和
柴油均有过剩。从油品品质上看,台湾炼厂生产的油品采用较严格的标准,能够满足大陆的油品质量要求;从炼油
成本看,台湾地区炼厂的平均吨油加工费比大陆地区低20%(大陆地区炼厂平均吨油加工费约为217元);从运输成
本看,台塑在麦寮炼厂拥有可泊20万t油轮的自有港口,中油在大林、左营的两座炼厂地处高雄港,这3座炼厂离
大陆沿海一带距离比大陆“北油南运”的距离要近,且海运成本比陆运成本低。可以预见,两岸三通后台湾将充分
利用WTO规则的便利,加大对大陆出口油品贸易。预计到2005年台湾对大陆的油品净出口量将至少升至700万t,
而今后10年将主要出口柴油和航煤。地处台中和台南并面对台湾海峡的高雄、麦寮炼厂势必将成为向油品消费量大、
供应相对不足的大陆广东、福建等地区出口油品的主要基地。
    在石油化工领域,大陆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合纤原料等石化产品的产量长期不能满足需求,
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而台湾地区的这些石化产品除己内酰胺、乙二醇和丙烯腈外基本上供大于求,因此两岸石化
产品的供需之间具有一定互补性。目前大陆是台湾石化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若两岸三通,可降低目前经第三
地(主要为香港)转运至内地的运输成本。若两岸直航,转运成本较目前可节省50%,从而可提高台湾与韩国、日本
相比对大陆石化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并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台湾地区在大陆石化产品进口中的地位。
    目前台湾对大陆石化产品的出口、投资已经凸现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对于那些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如ABS
和PS等),台商已改变原来在岛内生产再出口大陆的策略,趁世界性产业大转移之机,拟在大陆直接投资建厂,其
产品直接在大陆销售。二是对于那些竞争优势不大的产品,如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由于欧美等企业拟在大陆投资
设厂,今后几年大陆对这些石化产品的需求总体上将能自给,从而对台湾此类石化产品的外销造成压力。
    综上所述,随着两岸贸易环境的不断好转,两岸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关系必将越来越密切,这对大陆的石油和化
工产业既有冲击也有推动,我们应当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选择适当的项目,积极慎重地进行合资合作。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