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涂料工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技术进步是必由之路
2005年36期 发行日期:2005-09-13
作者:张俊智 竺玉书
涂料工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技术进步是必由之路
□  中化建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  院长 张俊智  副总工程师 竺玉书
涂料工业总体发展加速
    1.总产量连创新高
    2004年我国涂料产量达298.15万t,较2003年增长23.45%,标志着我国涂料行业迈上一个新台阶。而在
10年前即1994年我国涂料年产量就已突破100万t大关,2002年达201.57万t,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2
大涂料生产国。从200万t到近300万t的年产量,我国只用了2年时间,创造了世界涂料发展史上的奇迹。而同
为涂料工业大国的日本,涂料年产量从100万t提高到2004年的约200万t却用了34年。
    2.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我国涂料品种结构已发生根本改变,已从油性涂料时代进入合成树脂涂料时代。进入21世纪,我国合成树
脂涂料比重已占8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据统计,2004年我国建筑涂料产量占涂料总产量的49.7%,工业保
护涂料占14.6%,粉末涂料占11%,车用涂料占6.3%,家具涂料占13.3%,卷材涂料占2.2%,其他涂料占2.9%。
    3.进出口量迅猛增长
    21世纪头5年,我国涂料年均进出口量已达到35万~40万t,进出口总额达到0.8亿~1.0亿美元,已成
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4大涂料进出口国。
    4.形成三大工业聚集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涂料生产进一步向具有科技优势及市场优势的地区聚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
区涂料工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4年,长三角地区涂料产量为114.64万t,占全国产量的38.45%;珠三角为
83.39万t,占27.97%;环渤海地区为61.24万t,占20.54%;其他地区为38.88万t,占全国的13.04%。
    5.形成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
    我国已成为世界涂料潜在市场最大、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涂料公司都已大举进入我国
涂料市场,如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美国的PPG、宣威和罗门·哈斯、日本关西、新加坡立邦、德国的巴斯夫和
拜耳等在我国均有“大手笔”,掀起了新一轮在华投资的热潮。

“由大变强”面临挑战
    我国涂料年产量仅次于美国,是涂料生产大国,但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还不
是涂料技术强国,其中,装备水平和生产控制技术至少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20年。
    1.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领军企业
    目前,我国涂料生产企业至少在1万家以上,企业平均年产量为300t。而美国涂料企业约700家,企业平
均年产量为0.85万t,每个生产工人平均年产量为200 t,也就是说美国1个涂料工人的年产量约相当于中国1个
小型涂料企业的年产量;2004年,我国涂料工业产量及总产值排名前15位的企业中,外资企业占60%以上。而同
期世界排名前40名的企业中,除美、德、日、英、荷兰企业外,还有泰国、印度、丹麦、比利时的企业,我国没
有一家企业入围;我国涂料市场上知名的民族品牌寥寥无几,严重影响我国涂料工业的发展。
    2. 缺乏科技创新体系
    我国原有的涂料科研单位均已划归不同的企业集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科研脱离生产的弊端,但这些科研单
位为了生存发展,往往偏重于短、平、快的项目,科研后劲不足。2003年我国授权公告的涂料(包括涂料用原料)
专利共186件,其中国外涂料企业在我国申请的专利为107件,占总数的57.5%;国内申请的专利只有79件,其
中国内科研单位或其他集体名义申请的专利只有48件,占25.8%,企业申请的专利14件,仅占7.6%。建立健全科
技创新体系已成为我国涂料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国科技部已批准筹建国家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展较为顺利,但要真正形成以国家涂料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为龙头的涂料科技创新体系,改变目前涂料科研投入不足、成果产业化困难的局面仍然任重道远。
    3.产品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涂料品种正在向低污染、无污染方向发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涂料和无溶剂涂料等环保型产品
将改变过去溶剂型产品唱主角的局面;目前,涂料原材料主要来自石油化工产品,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石
化资源逐渐紧缺,使用可再生资源如油脂、林产品等已重新成为涂料工业的探讨热点;从应用领域来看,随着科技
进步,涂料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除金属、木材外,塑料、皮革、橡胶、纸张、织物、水泥、砖石等被涂领域也
为涂料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
    4.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
    汽车涂料尤其是轿车涂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涂料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轿车OEM
涂料仍然是国外品牌的天下,汽车修补涂料高端市场如大型修理厂、4S店等也主要是PPG、杜邦、阿克苏·诺贝尔
等国外品牌的角逐场所,国产品牌只能在低端的小型修理厂进行“价格战”,严重妨碍产品质量及档次的提升。防
腐蚀涂料、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和建筑涂料等领域,情况也大至如此。
    以上海振华造漆厂“飞虎”牌为龙头的卷材涂料领域,是我国涂料市场中目前惟一以国产品牌为主导的领域,
但本土品牌仍然面临一大批跨国公司如阿克苏·诺贝尔、贝克、立邦、KCC等的激烈竞争。在氟碳涂料市场,PVDF
为基料的铝幕墙涂料99.9%的市场被国外公司所垄断,而FEVE技术经国内消化吸收后,制备外墙建筑涂料,形成
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仿幕墙氟碳涂料”。船舶涂料、辐射固化涂料、木器涂料等领域,存在着如何用国内自主知识
产权技术发展壮大的问题。
    5. 行业组织作用有待增强
    我国涂料工业的行业组织有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国家涂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化工学会涂料涂装专业
委员会、全国涂料工业信息中心等,除此之外,涉及涂料工业的其他行业组织和机构还包括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SAC/TC5)、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涂料专业委员会、中国表面工程协会涂
装分会、中国腐蚀与防腐蚀协会等。机构较多,存在工作界限不清,内容重复,资源浪费现象,间接影响了涂料工
业的健康发展。众多的行业组织或机构各有工作重点和业务范围,应加强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抓
住21世纪最初10年的机遇,共同推进涂料行业结构调整,使中国涂料行业不但做大,还要做强。

结构调整正当其时
    我国涂料工业发展已跨入新的阶段。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开发适合我国国
情的涂料生产和涂装技术,推进涂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涂料工业向规模化、高档化、功能化、品
牌化发展,是我国涂料工业目前所面临的核心任务。围绕国家“863计划”提出的8个领域,推进涂料工业结构调
整的指导原则、具体目标建议如下:
    1. 8项指导原则
    ①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涂料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涂料生产自动化,利用仿生技术开发优质功能性涂料,
利用海洋开发技术拓展涂料原材料资源;②采用可再生资源及可回收资源进行涂料用原料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
③研发耐热、温控、烧蚀、屏蔽等高功能涂料,满足航天技术发展急需;④开发电磁特性涂料,适应信息产业技术
发展需要;⑤开发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环境友好型涂料,推进涂料品种结构调整;⑥加强纳米材料在涂料中的应
用研究,发挥新材料的特殊功能;⑦深入研发海洋涂料,为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服务;⑧通过对涂料研发、生产、
销售流程再造,引入现代管理模式。
    2. 4项具体目标
    ①涂料产-学-研协调发展,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管理;②涂料用原料10%来自可再生资源及可回收资源;③
环保型涂料占涂料总产量的80%以上;④特种功能性涂料满足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
技术、新材料技术及海洋技术发展需要。

四大结构建议重点调整
    1. 原料结构
    利用生物技术,采用可再生资源作原料,加大新型植物油改性醇酸树脂等品种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天然
树脂的改性技术;从植物或林产化工产品制备天然植物油溶剂;利用农产品制备船舶涂料用防污剂等;研究矿物颜
(填)料的分散技术,扩大使用范围等。总之,应通过农业、矿业、林业等非石油化工部门,寻找或扩大涂料用原
材料的渠道。
    2. 品种结构
    1)开发新型的水性建筑涂料,如水包水质感内墙涂料、水性防腐蚀涂料、水性木器涂料、水性功能涂料等,
力争在2010年使水性涂料占工业涂料的30%,占建筑涂料的90%;研究扩大粉末涂料应用领域,开发光固化粉末涂
料、重防腐粉末涂料、汽车用粉末涂料等,提高装饰性,开发薄层粉末涂料,2005年粉末涂料产量要达到50万t,
确保国际领先;大力研发光固化涂料,扩大其在深色涂料中的应用。2005年使我国光固化涂料产量从8万t增长
至10万t,达到世界光固化涂料的1/3。
    2)重点研发高新技术所需的功能性涂料。我国功能性涂料已占涂料总产量的9.2%,应加速有关海洋开发、
核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I T等行业所用涂料的发展,在2010年使特种功能涂料比重突破15%。
    3. 应用结构
    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涂料应用结构,使之向高新领域倾斜。2010年,使涂料应用结构达
到:建筑40%,汽车10%,船舶3%,集装箱4%,重防腐3%,粉末涂料18%,工业防腐7%,其他15%。
    4. 地区分布结构
    建议通过资本重组、并购、联营、转让等多种途径,引进技术和产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挖掘中西部、
东北地区涂料工业发展潜力,在保持原有3大涂料工业聚集带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争取在2010年使中西部和东北
地区的涂料产量比重达到15%,见表1。

       表1  中国涂料产量地域分布      %
  生产地区         2004年          2010年
长江三角洲            38.45            35.00
珠江三角洲            27.97            28.00
环渤海地区            20.54            22.00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13.04            15.00

六大措施建议全面推行
    1.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以国家涂料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龙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涂料科技创新体系。重大项目可借鉴过去“醇酸会
战”、“418船舶涂料会战”的经验,经费可采用“国家拨款+企业投资+科研单位自筹”的方法解决,达到“技术创
新推动产业升级,资本运作加快产业拓展”的目的。建议根据推进涂料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力争将重大涂料科技
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对重点项目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2.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涂料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精细化工高新产业,流程短,投资少,产品附加值高,关键技术容易泄漏而难以得到
法律保护。如某涂料研究所承担的“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阴极电泳涂料”,因多种原因被泄密,多年来
原研究单位拥有的研究成果一直被无偿使用,在涂料研究界带来非常不良的影响。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
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激活科技人员创新动力,推进涂料科技发展。
    3. 加强信息交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信息交流工作是紧密联系涂料工业生产、经营、研究等各界,实现涂料工业资源共享、互促共进的重要手段,
是推进涂料工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做大做强的必要保障。全国涂料工业信息中心、国家涂料工业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化工学会涂料涂装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要继续通过举办专业会展、出版论文集、期刊、建设专业网站等手段,促
进涂料界的信息交流;继续通过主办国际交流活动,加强与美国、日本等涂料强国的研究合作,探索国际涂料科技
合作新途径。
    4.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我国为世界涂料工业提供了最大,也是最后一块发展空间,而国内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偏低,难以在竞争
中有良好表现,提高涂料企业准入门槛应成为涂料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关键措施。根据我国涂料工业的实际情况,
建议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下的涂料企业关闭或转产,建筑涂料不到500t/a、工业涂料不足100t/a、特种涂料在60t/a
以下的涂料企业关闭,也不得新建。力争在2010年使涂料企业调整到5000家左右。
    应尽快通过扶持等手段,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并争取跨入世界前列。建筑涂料领域,顺德华润涂料、广东嘉
宝莉、重庆宏漆涂料等年产量在3万t左右的企业应尽快使年产量上升到10万t;防腐蚀涂料企业中,海虹老人
牌涂料、上海关西涂料、上海国际、挪威佐顿、中涂化工等外资企业位居前列,青岛海建、江苏兰陵、扬州金陵等
公司已有相当规模,但要形成地方龙头企业还有相当长的路程;卷材涂料企业是中国民族涂料工业为领头羊的惟一
的涂料领域,上海振华造漆厂居首位,江苏鸿业等在该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创造宽松环境,发挥示范作
用,使这些企业成为我国涂料工业行业发展的示范领域。
    5.推进品牌战略,创建“知名品牌”
    推进品牌战略是我国涂料工业已经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实现健康发展、永续经营,就必须培育自主品牌。全国
名牌推进委员会将内外墙建筑涂料作为名牌推荐领域,海虹等8个品牌已入选中国名牌。除主管部门推荐之外,企
业也要重视自我宣传工作,积极通过大众媒体和主流专业媒体造势,推介和发展自身,这是创建知名品牌最基础的
工作,不能以等待某个评选作为惟一途径。
    6. 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也是调整中国涂料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我国大专院校没有涂料专业,因此,应在国家涂料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基础上建立涂料人才培训中心,培训范围不仅是配方设计、工艺操作、施工应用等具体的知识技能,更要
涉及科技发展的趋势,产品标准的制定,国家政策法规的运用等,要更多的培养战略性参谋、决策人员和能把握市
场定位、产品定位、企业定位及发展定位,知识面广、专业精通、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