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盐行业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 王佩琳
一、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已成必然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
理念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认同的发展观。现在主要发达国家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
征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模式进行,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逐步缓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和自然、经济与社
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国一些专家近年也提出“绿色GDP”的概念,是对“传统GDP”内涵的修正和计算方法的
变革,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我国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资源-产品-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两种模式。这种传统的工业发展不仅消
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近年我国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专家预测,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有3种方案:按照现行资源利用方式、污染物排放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将是现在的4~5倍;如果要保持现有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
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要求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则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8~10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
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上述情况表明,继续靠过度消耗原材料和能源难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是资源不能满足、生态
环境无力承受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回避的必然。
二、无机盐行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无机盐行业,特别是基础无机盐产品往往采用矿物或卤水等多资源共生物质为原料进行生产,目前大多数企业
采用的技术在生产中仅利用了这些资源中的一种或两种元素,而其他则作为“三废”被丢弃,造成资源消耗高、能
耗高、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的生产状况。
我国无机盐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厂点分散,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量较大,有的还难于治理,此外, 建
设“三废”治理装置投入较大,副产品经济价值较低,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却很低。因此,许多企
业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政府也渗透有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指导思
想,更加剧了一些企业对环保问题的漠视。一些西部地区为求发展,盲目引进消耗大、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
工艺落后的无机盐产品,加剧了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在一些地方已成为企业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在国内已成
为治理的重点,行业循环经济任务十分繁重,重铬酸钠和黄磷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我国铬化合物生产有50多年的历史,近年发展比较迅速。目前全国重铬酸钠生产能力32万t/a,年产量20
万t左右,居世界第一位。铬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六价铬的铬渣是有毒有害的。50多年来,我国铬渣产生量达600
多万t,目前国内未经处理堆存的铬渣量仍高达400多万t,遍布20多个省市自治区,给环境造成很大污染,有的
甚至严重影响到当地生产和人民生活。铬盐生产对环境的危害已引起人大、政协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年不断受
到媒体的曝光,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国家已痛下决心治理目前未经处理堆存的铬渣。
国内黄磷生产厂100多家,总产能达到180万t/a。黄磷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磷渣、尾气及磷泥对环境的影响也
很大。每生产1t黄磷排放磷渣10t左右、尾气2800~3000标m3。目前每年新增的磷渣量达800万t左右,而新
增的堆存量在百万吨以上,每年向大气排放的尾气高达12亿标m3,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达12000t/a、氟化物1000t/a、
元素磷120t/a,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危害。
此外,其他很多无机盐产品如氰化物、硫化钠、钡盐、锶盐、砷化物、氟化物、铅化物、金属单质等在生产过
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会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无机盐工业发展到今天是靠不惜浪费资源和牺牲
环境换来的。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无机盐生产国,产能突破4000万t/a,年产量达3300万t。近年来我国无机盐生
产发展势头迅猛,如果仍采用过去那种增长模式,行业对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将成倍增加。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
强化和处罚力度的不断加大,如果处理不好环境问题,企业的生存和行业的稳定发展都将受到影响。这就要求行业
改变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近年来行业在清洁生产、绿色环保、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采用无钙焙烧替代现有的有钙焙烧工艺,
使铬渣排放量由每吨产品2.5t减少至0.8t,而且,渣中六价铬的含量也有较大降低;铬酐生产采用硫酸氢钠返回
技术,使废弃的硫酸氢钠作为原料得以利用,降低了硫酸消耗,从源头上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三聚磷酸钠生
产采用“硅酸钠—磷酸”联合生产技术,将不同的产业耦合在一起共同生产,充分利用了原料中的每种元素,减少
了原料消耗,革除了三废污染,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甲酸钠—过氧化氢”联产技术充
分利用了水煤气中的原料氢,使甲酸钠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氯酸钠—过氧化氢” 联产工艺使氯酸钠生产过程中
的副产氢得到充分利用;“黄磷—甲酸钠及其他碳一化学品” 联产工艺,使黄磷生产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得到利用,
降低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黄磷能耗和生产成本,达到了多产品联产;“锆酸钠—偏硅酸钠” 联产工艺使锆
砂中的硅得到了较好的利用。铬渣用作水泥填充剂、炼铁辅料、玻璃着色剂等使有害铬渣无害化、资源化。钡渣、
锶渣、磷渣也相应开展了资源化利用技术。
无机盐行业在大型化、集中化,减少污染源、采用先进成熟、低消耗、低能耗、无污染工艺和设备方面也取得
了一定成就。如我国自主开发的“三相法高锰酸钾”工艺使我国高锰酸钾生产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一扫平炉法、
固相法生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使高锰酸钾生产实现清洁生产,产品成为绿色产品。采用二段燃烧水合技术生
产磷酸,可将黄磷的潜能充分利用起来,回收黄磷燃烧热生产蒸汽,降低了磷酸生产成本。黄磷电炉的六电极及最
新开发的干法除尘(电除尘)技术,使黄磷生产电耗大幅度降低。对过氧化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回收利用,
可使物耗降低、成本下降,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从上述可以看出,行业搞循环经济是大有可为的,是适应了时
代要求的。
三、实施循环经济的障碍
1. 生产规模小、污染源多
国外无机盐生产实现了大型化、集中化、自动化。如铬盐,国外所有铬盐生产厂加起来还比我国生产厂点少,
国外一般装置规模在5万t/a左右,我国20多家铬盐厂中装置规模大于2万t/a的仅有6家,生产能力仅占全国
总生产能力的60%,装置规模在1万t/a以上的企业生产能力仅占总产能的80%,生产规模在1万t/a以下的生产
厂有10家。再如黄磷,全国有100多家企业在生产,平均产能在1万t/a左右,国外装置规模在3万t/a以上。
其他无机盐行业也大致如此。企业装置规模小、污染源多、缺乏资金、技术力量薄弱、无力建设配套“三废”治理
装置是造成“三废”污染的根源,也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2. 工艺技术落后
我国无机盐行业生产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技术水平较低,间歇、手工操作,设备陈旧,能耗高、消耗大,
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采用的工艺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效率差,三废污染严重,一些企业生产条件恶劣,职工健康
受到严重威胁。
3. 缺乏有效宏观管理
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措施使无机盐生产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如1982年我国共有18家铬化合物生产企业,生产
能力约4.5万t/a。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铬的需求量增加,1992年企业增至50家左右,部分企业甚至建在
了饮用水源地、居民稠密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生产企业分布在16个省市,布局分散混乱,给区域的环境安全造成
了严重威胁。20世纪9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些治理整顿措施,当时这种现象得到了短时扼制。但近年来,铬盐行业
无序发展的现象又有所回升,一些地区自行建设了一批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生产企业,中西部地区的铬盐产能占
到了全国总产能的50%以上,铬渣污染呈现由东部向西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现象。黄磷生产存在同样的问题,
国内黄磷产量由1991年的17.6万t发展到了2004年的73万t,1991~2004年年均增长率为11.6%。近年由于黄
磷价格上涨,更刺激了黄磷项目的建设,据调查,2004年以来新建和扩建黄磷产能达到50万~60万t/a以上,扩
大出口成为我国黄磷发展的主要支撑点,而出口黄磷实际上是出口能源和不可再生磷资源。2005年国家调整了黄
磷出口退税政策,有效遏制了国内黄磷盲目发展的状况。
4. 污染严重
由于一些地方对“三废”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缺乏科学认识,对生产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监管,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不够,排污费征收不足,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难以有效遏制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导致“三废”污染较严重。如
铬盐生产特别是铬渣,处置水平普遍偏低,综合利用率仍不高,大多数企业建设的铬渣堆放场所和填埋场不符合国
家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规定标准,甚至缺乏基本的防雨、防渗、防流失、防飞扬等措施,绝大多数都未经任何处理
而进行简易堆存,特别是一些历史上已关停企业遗留铬渣,环境污染重,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重点治理的对象。其
他无机盐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环境的破坏。
四、对实施循环经济的建议
(1)加快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技术进步、产业政策调控,遏制高耗能、高耗水、高用地、高污染企业
的发展。对生产有毒、有害、污染大产品的行业,如氰化物、砷化物、氟化物、铬盐、钒化物、锑化物、黄磷等,
特别是铬盐、氰化物、砷化物、氟化物、钒化物等重污染行业,必须对生产企业实行严格准入制度。
(2)对现有生产企业必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
程控制转变。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再生资源的回收,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议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对开发、应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予
以支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生产工艺重点优先支持;对采用节能、降耗、污染低的技术和设备的应予以风
险金支持。
(3)对实行循环经济的企业,国家应提供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由国家安排国债和排污费返还等政策
给企业以一定补助,地方政府应给予相应补助。对不实行循环经济的违法排污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强制淘汰落后
生产工艺、设备,对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4)鼓励拥有成熟技术、治理经验和成功业绩的国内外企业承包循环经济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扶植技术水平高、
经济实力强的专业化处理队伍。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企业,组织企业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和环境友好企业的
活动。
(5)促进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废物循环利用,加快化工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推进化工园区生态化进程。逐步
建立国家级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厂点(区),对示范厂点(区)要给予经济、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必要支持。
五、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 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
科学认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彻底扭转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大、轻内涵发展,
重眼前、轻长远,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倾向。缓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和自然、
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 积极推进技术进步、清洁生产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
开发“绿色技术”,如三相法高锰酸钾生产技术、磷酸盐—二氧化硅联产技术、硼酸盐—二氧化硅联产技术、黄磷
尾气净化生产碳一化学品技术;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如铬盐生产无钙焙烧、
黄磷电炉干法除尘等。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3. 加快结构调整
一是要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通过制定产业政策
遏制部分高耗能、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公布的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
品目录及产业政策要求,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产品的盲目发展。
4. 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无机盐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行业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循环经
济的任务和措施。明确行业主要产品节能降耗的目标和政策措施。同时要求企业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总
体的发展战略中,自觉地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采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和绿色营销体系。
5. 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
抓好试点,优先选择一批试点企业,通过试点带动,培育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单位,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
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国家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动行业试点工作的开展。
6.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让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技术培
训,使企业领导和职工增强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