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氮肥工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 王文善
我国化肥工业面临的形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化肥工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
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用行政的管理手段显得很被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采用行政的管理手段来调控化肥行业和市场发展的方式有些被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化肥生产企业积极性的发挥。一些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策措施,在目前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显得很不适应。如
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在不控制原料、能源价格的情况下,国家三次发文限制尿素价格,结果部分地方的尿素价格
越限越高。又如,国家给予化肥生产企业一些优惠政策,由于相关部门维护自身的利益,使这些优惠政策很难落实。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如何进行政策调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能源问题严重制约化肥工业的发展
就氮肥行业来讲,存在3方面的问题:第一,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31套大型氮肥装置中有14套采用
石脑油或渣油为原料,占45%,这些装置都面临着原料结构的调整。以煤为原料的中、小氮肥厂,绝大多数是采用
山西晋城地区的无烟块煤。由于产地集中,用户分散,特别是离原料产地较远的,运输困难,价格高。第二,能源
价格不合理。尿素限价,能源不限价,使氮肥企业难以承受。第三,能源供应量不足使很多大型氮肥厂不能满负荷
生产;离原料煤产地较远的厂,由于运量不足,也难以保证满负荷生产。
三、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化肥工业面临进一步开放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在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口配额增加的基础上,自今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设立化
肥零售企业。2006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设立化肥批发企业。我国化肥企业将在国内市场直接面对外国企业的
竞争。
四、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化肥工业提出新的要求
我国农业正在进行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生产布局都在改变。优质专用农产品得到快速发展,高效
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这对化肥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
求。
五、营销体制不够完善
过去我国化肥流通体制是国家专营,1998年底国家对化肥流通体制由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化肥流通领域
引入竞争机制,化肥批发由供销社独家经营,拓展为供销社农资系统、农业三站、化肥生产企业3条渠道。这3条
渠道相比较,化肥企业的营销需要改进和提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营销思维观念和手段落后,缺乏以消费
者的需要为出发点,缺乏为消费者服务和发展意识,仍以货物买卖为主,营销服务技术含量低。②流通效率不高,
费用大,竞争力不强。③没有形成以资产为纽带,联系紧密的工商联合。④农化服务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农业发展
和农民的需要。⑤不会开拓市场,不会正确竞争,只会互相压价。
六、氮、磷肥的施用出现“报酬递减”趋势,提高化肥利用率已是当务之急
据专家介绍,1985年我国氮、磷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83.91kg/ha和21.58kg/ha;1995年分别为134.97kg/ha
和42.22kg/ha,增加了1.6倍和1.96倍,但是相应的产出率却呈下降趋势。我国氮肥产出率(产出作物氮/投入
肥料氮),20世纪70年代为0.85,进入80年代下降为0.59,到1990~1995年继续下降到0.52。磷肥的肥效也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下降趋势。
在不断提高化肥施用量的同时,化肥利用率没有明显相应提高。在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为50%~60%,我国仅
为30%~40%。氮肥利用率欧盟为70%~80%,而我国只有30%~35%。造成化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科学施肥水平不高,
肥料结构不合理,肥料产品技术含量低。这不仅造成化肥的严重浪费,而且也污染环境。
七、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能耗高的企业比重偏大
我国现有氮肥企业548家,其中大型企业(单系列合成氨规模30万t/a以上的)只有28家(31套装置);合
成氨总能力945万t/a;尿素总能力1500万t/a(实物,下同)。小型企业(合成氨6万t/a以下的)约500家,
合成氨总能力2415万t/a,尿素能力1300万t/a。小型企业一般技术水平低、能耗高。
八、化肥产品低浓度品种比例偏高,复合率偏低
我国氮肥主要品种有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硝酸铵等。尿素含氮46.3%属高浓度氮肥,约占我国氮肥总量
的60%。碳酸氢铵含氮17%,属低浓度氮肥品种,约占我国氮肥总量的22%。其他品种的氮肥约占20%左右。与发达
国家比,我国低浓度氮肥的比例偏高。
发达国家化肥复合率平均为60%,而我国仅为20%左右,其中氮肥的复合率只有15%。
九、生产布局不合理
我国现有氮肥厂的布局是计划经济时代确定的,主要考虑化肥靠近市场,多数厂远离原料产地。这种布局给多
数厂目前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困难,给交通运输造成压力,需要调整。
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根据化肥工业面临的新形势,可以看出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理顺体制、调整
结构,以保证化肥行业的健康发展。关于结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原料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调整资本结构、调整营销结构等。
一、理顺体制
体制不理顺化肥工业就难以健康顺利的发展。理顺体制牵涉到很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
门能解决的,必须综合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共同研究。核心问题是解决好长期、有力、有效地支援“三农”问
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国家财政支农,克服目前这种部门支农的不正常状态。目前给予化肥企业的一些优惠政
策实际上就是部门支农,由于相关部门维护自身利益,使这些政策很难完全落实,如优惠天然气价、电价,在一些
地方没有很好的落实,有的还变相涨价,铁路的优惠运价也由于车皮紧张,而有价无市,也未能很好落实。最终支
农还是化肥企业占主要,大大影响化肥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理顺体制也必须转变观念,尤其是政府部门,纠正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化肥企业只能保本微利,甚至亏损也要
生产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树立化肥生产企业也应有合理利润的观念,像其他行业一样,没有合理利润就没
有产品。
理顺体制的最终标志是化肥价格放开,多年来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出自于化肥限价,如市场销售价格限不住,
只限出厂价,出厂价限的越低,中间环节销售商拿走的越多,农民没受益,国家没受益,企业也没受益。如果不限
出厂价,市场售价也涨不了多少,对农民影响不大,只是压了销售商的利润,这样对企业有利,对国家有利,放开
价格的同时现行的优惠政策要保留一段时间做为过渡期。同时要建立国家对化肥的财政补贴制度,或补农民或补化
肥企业。
只有放开价格,企业在同一个起跑线竞争,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才能保护先进的生产力。
二、调整生产布局
我国现有氮肥厂的布局,是计划经济时代确定的,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小氮肥厂每个县1个,中氮肥每个省1~
2个,大氮肥也计划每省1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选厂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这个时期建的厂基本都在
偏僻的地方,靠近市场,远离原料产地。
计划经济时代有个口号,叫“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个口号现在值得商榷。没有条件创造条
件,只有多元化投资才能办到。若按经济规律办事,就应该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就不上,甚至有条件可多上。
现在,条件差的小氮肥厂已经关掉或转产,条件好的地方在大发展,这实际上就是调整生产布局,调整生产布局应
该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现有企业能力的扩大,新建厂厂址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当前,而且要有长远的战略考虑,
要注意能源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相统一。有条件的地方可多搞,没条件的地方不搞,这样企业今
后就能顺利发展。
三、节约能源
氮肥工业是耗能大户,能源问题一直制约氮肥工业的发展,因此节约能源是氮肥工业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
搞好氮肥工业的节能,首先应该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与节能状况有个基本的了解。
1. 能源资源的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七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亿t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煤炭保有储量为
10024.9亿t,但精查可采储量只有893亿t。世界煤炭可采储量为1万多亿t。储采比为219年,储量最大的国家
依次为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南非、波兰。其中美国储量比中国大1倍以上,除中国外其余6国的
储采比均在210年以上,中国若保持现开采强度,储采比不足百年。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t,天然气资源量为38
万亿m3,现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资源总量的20%和6%,仅够开采几十年。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为35万亿
m3,相当于450亿t标准煤,排在世界第三位,但尚未成规模开发利用。因此,我国常规能源并不丰富,应该建立
正确的“资源意识”并具有相应的“忧患意识”。
2. 节能潜力分析
产品能耗高 我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例如,我国大
电厂发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g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g标准煤,高出27.4%,我国吨钢可比能耗平均为966kg
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是656kg标准煤,高出47.3%。我国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70kg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
平为107.5kg标准煤,高出58.1%。我国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氮肥吨氨综合能耗,最好的为1052kg标准煤/t氨,
最差的为1527kg标准煤/t氨,相差45%,以煤为原料的最好的为1662kg标准煤/t氨,最差的为2735kg标准煤/t
氨,相差65%。我国企业主要耗能产品单耗落后的与先进的相差1~4倍,经过对15个行业节能潜力分析,近期技
术措施节能潜力约1亿t标准煤。
产值能耗高 我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产值能耗高,即单位能耗创产值低,我国每公斤标准
煤产出的GDP为0.36美元,日本为5.58美元,法国为3.24美元,韩国为1.56美元,印度0.72美元,世界平均
为1.86美元。经测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以及居民生活用能优质化等措施,近期国民经济产值能耗节能潜力达3亿t标准煤。因此,我国“十一五”期间总
的节能潜力约为4亿t标准煤。据专家测算,2015年我国节能潜力约为9亿t 标准煤。
3. 发达国家的节能规划和我国的节能规划目标
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规划目标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目标为减少能源使用量,
扼制能源消费量上升势头;80年代末期为第二阶段,目标为能量守恒,就是希望在总能源消费量基本不增长的情
况下发展经济;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目标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益,有人也称之为能效;最近几年
到了第四阶段,能源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国节能规划目标既不是少用能源,也不仅是依靠节能来弥补能源开发不足,而是提高主要耗能产品的能源利
用率和提高单位能源消耗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且后者将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减缓
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
4. 氮肥行业的节能措施
氮肥行业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型催化剂等降低能源消耗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先进的工艺设备应积极采用。
本文着重谈谈不太引人注意的动力系统的节能:
(1)提高用电效能也是氮肥企业节能的重要途径
有资料显示,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电能使用价值差距非常大。欧盟国家每度电所创造的工业价值相当于人民币
48元,日本每度电的工业产值接近人民币52元,而我国每度电创造的产值只有20多元,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的一半。差距意味着潜能,说明提高电能利用率潜力巨大。据统计,工业用电约占整个社会用电量的61%,如果每
度电的工业产值提高1元钱,全国每年GDP净增1万多亿元,这是在没有增加电能消耗,没有增加环境污染前提下
的实实在在的“绿色增长”。如果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从理论上讲GDP的增长将翻一番。所以,我们必须摒
弃以大量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用电的效能,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
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有些地方的经验,提高电能利用率需要“三管齐下”。首先,要从细微之处着眼,精打细
算,最大限度的减少电力浪费;其次要对工艺落后、耗电量大的“电老虎”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改造、增加科技含量,
降低电耗;再就是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电力调度和安排,提升用电程序的科学性,减少电力成本支出。也要加
速老旧变压器的更新换代,这样既可大量节约用电,同时又提高变压器安全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有数据表明,
更换新型变压器节电效果明显。如更换16000kVA的变压器,年节约综合电量180万kW·h;更换40000KVA变压器,
则年节约综合电量230万kW·h。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年左右即可回收投资。
(2)冷热电联产
热电联产的优越性已被人们所认识,它是既产电又产热的先进能源利用形式,与热电分产相比有很多优点。目
前很多氮肥企业进行动力结构调整,多数采用热电联产。随着热电联产规模的扩大和季节差别,热量很难完全平衡,
往往有多余的蒸汽和低位能的热不能有效利用。为了更好的利用这部分热量,应该搞冷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是一
种建立在能的梯级利用概念基础上,将制冷、供热(蒸汽和热水)及发电过程一体化的多联产总能系统,目的在于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型发电厂扣除厂自用电和线损率,终端利用效率只能达到30%~47%,而冷热电联产的能源
利用率可达90%。典型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一般包括:动力系统和发电机(供电),余热回收装置(供热),制冷系
统(供冷)等。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可选择的范围很大,在目前,80℃以上的余热,就可用
于氨吸收制冷,这样不仅利用了余热更重要的是节省电能。
四、环境保护
我国在本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在保障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目前在总量上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开采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
和水的污染问题相当严重。鉴于此,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能源对
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标。
我国的氮肥工业其产量的70%左右是以煤为原料,相对污染较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采用有效措施治理水、
气的污染,污染不治理氮肥企业就没出路。当前特别要注意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气化技术,逐步改造现有的块煤常压
造气。另外,节能也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五、提高化肥利用率
过去化肥生产系统的观念是完成产量计划,保证供给就算完成任务。在新形势下这种观念应该改变。化肥生产
企业不仅要增产化肥,而且也要管在使用中如何节省化肥。以2004年氮肥产量3304万t为基础,氮肥利用率以30%
计,假若提高到70%,则只需氮肥1416万t,就是说可以节省1888万t氮肥,若折成尿素为4104万t,每生产1t
尿素以用煤1.5t计,则需耗煤6156万t,就是说,每年因氮肥利用率低,而白白浪费煤炭6000多万吨。这个惊
人的数字虽然是做为分析问题用,但可以说明再不提高化肥利用率,只是追求产量的增加,势必造成能源供应、水
的供应难以承受,对环境的污染加重以及交通运输的压力也加大。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化肥利用率是一项很大的节约,
也可以看做是最大的增产,节约比增产还重要。要提高化肥利用率就要充分发挥农科部门的作用,共同携手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