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我国炼油石化业路在何方
2006年8期 发行日期:2006-02-28
作者:钱方
我国炼油石化业路在何方
□钱方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国内炼油石化企业既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又是良好的发展机
遇。目前在建或拟建的炼化和乙烯装置都在向规模化要效益,进行一场全新的革命,以响应国家经济和环境改革,
为打造2008年“绿色奥运”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持;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业也在加快改革的步伐,向世界级
炼油化工巨头看齐。

                                  炼厂布局与规模优化  淘汰小炼油装置
    建设大型化装置,发展规模经济是炼油企业实现低成本战略的有效途径。据相关部门测算,1200万t/a炼油
厂与600万t/a炼油厂相比,相对投资节约25%,生产费用节约12%~15%。国外炼油厂最大规模已达4700万t/a,
单系列原油加工能力达1250万t/a。我国目前最大的炼油企业虽已达2000万t/a,但单系列加工能力超过500万
t/a的仍较少。我国吨油平均加工费比国外高约35%~40%。
美国、西欧、日本的炼油厂平均规模趋向于逐年增大,2002、2003、2004和2005年世界炼厂平均规模已分别
达到567万t/a、572万t/a、611万t/a和625万t/a,美国、西欧、日本、中东、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地
的炼厂规模己远超过世界炼厂平均规模。印度信诚工业公司(RIL)将使其贾姆纳加尔炼油厂加工能力翻近一番,
扩建后将使原油加工能力从3300万t/a提高到2008年底6000万t/a,而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炼油厂。表1列出2005
年世界炼油厂平均规模。2004和2005年中国炼厂平均规模分别增大到415万t/a和612万t/a,虽然仍低于世界
平均水平611万t/a和643万t/a,但近年平均规模增长迅速,在“十一五”期间将赶超世界平均规模。

表1  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炼油厂平均规模             万t/a
主要国家和地区        炼厂数/个    原油加工能力    平均加工能力
亚太地区        154         110865.1           720
   中国             51          31230.0           612
   中国台湾          4           6100.0          1525
   印度             17          11273.1           663
   日本                 31          23359.7           754
   韩国              6          12882.5          2147
   新加坡          3           6683.0          2228
西欧地区        102          74456.4           730
   法国             13           9897.4           761
   德国             14          11721.0           837
   荷兰              6           6109.4          1018
   英国             11           9384.7           853
东欧地区         93          51223.0           550
   俄罗斯         41          26704.8           651
中东地区         42          35169.1           837
   沙特阿拉伯          7          10475.0          1496
非洲地区         45          16151.8           359
北美地区        158         104135.6           659
   加拿大         21          10084.8           480
   美国            131          85630.8           654
南美地区         67          33216.3           496
世界合计        661         425217.2           643

    美国《油气杂志》2005年12月19日公布了其2005年世界炼油特别报告。报告统计,中国(未包括台湾省,
下同)原油加工能力达3.12亿t/a,超过俄罗斯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炼油大国。据统计,2005年中国
共有炼厂51座,炼厂数和炼油能力均位居世界第2。在世界级大炼油公司的统计中,中国石化以1.8亿t/a炼油
能力位居世界第4,排在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之后。中国石油的炼油能力增加到1.22亿t/a,排名从第13位上
升到第9位。中国石化镇海石化公司以2015万t/a炼油能力首次进入世界级大炼厂行列,位居世界第18位。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正在逐步改变过去炼油装置规模太小、缺乏竞争力的状况,努力发展规模化经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现在,一批大型炼油基地正在珠江三角洲、杭州湾畔以及环渤海地区崛起。目前,中国石化集
团已建成镇海、茂名、上海、高桥、金陵、齐鲁等6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最大单套原油蒸馏能力提高到1000万
t/a,成为亚洲最大的炼油企业。并且2005年6月,青岛大炼油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一期
投资近100亿元,原油加工能力为1000万t/a,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计划2007年下半年建成投产;而
在项目二期工程竣工后,原油加工量将达到2000万t/a。
    200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闭低效炼油厂,同时兴建大规模千万吨级装置。中油股份公司在实施新
一轮炼油结构调整中,已建或在建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包括:大连西太平洋公司1000万t/a炼油厂改造工程,于
2004年5月建成;大连石化2000万t/a含硫原油加工改造工程,计划2006年全面完成;兰州石化和抚顺石化1000
万t/a炼油全面配套工程;独山子石化1000万t/a炼油项目也在加快启动。大连石化公司投资建设的目前我国规
模最大的350万t/a催化裂化装置已经投产。2005年尽管关闭一些小炼油厂,但是大规模装置的上马和改扩建工
程仍使中石油总的炼油能力增加到1.22亿t/a。中石油这一战略性举措,旨在优化我国的炼油企业生产布局,充
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能力。
    调整炼厂布局和装置结构,首先是关停小炼油厂及小炼油装置,以增强竞争力,也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发
展的重点。“十五”期间,中石化共核减1480万t/a炼油能力,其中股份公司关停炼油能力985万t/a,非上市炼
油企业关停炼油能力495万t/a,炼油能力结构进一步趋向于优化。
我国炼油行业“十一五”规划:在能力相对过剩的东北地区严格控制炼油规模,在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加快炼
油厂改建和扩建,适时启动新建项目。重点在福建湄洲湾、新疆独子山、山东青岛、广东惠州、广西沿海和四川地
区的改扩建和新建炼油厂。2010年前形成20个左右千万吨级以上的炼油加工企业,通过关停并转小型炼油厂提高
产品集中度。
                                    大型乙烯建设如火如荼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有规模才有效益,这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乙烯过程中达成的共识。选择建设大规模的乙烯装置,可充分发挥装置
规模经济的优势。有数据统计,乙烯成本随着装置规模的增大而有较大幅度的降低。100万t/a乙烯与50万t/a
规模乙烯装置相比较,可降低成本约25%;150万t/a乙烯与50万t/a乙烯相比较可降低成本约40%;150万t/a
乙烯与100万t/a乙烯相比较可降低成本约15%。
    目前全球已成功商业化运行的最大规模的乙烯装置是加拿大的130万t/a乙烯装置,该装置以乙烷、丙烷、NGL
为原料;以石脑油和轻柴油为原料规模最大的乙烯装置是位于美国德州的120万t/a乙烯装置。另外,台湾台塑公
布的第三套乙烯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规模为120万t/a,2006年可望投产。世界在最近两年内准备投产的乙烯
装置绝大多数规模在80万t/a以上。
    世界乙烯平均规模己由2001年42.7万t/a增加到2003年44.3万t/a、2004年45.2万t/a。我国乙烯平均
规模2001年为26.6万t/a,2003和2004年分别提高到31.4万t/a和33.3万t/a,尚低于世界平均规模水平。
但随着我国大型乙烯装置的投产,平均规模正在不断提高,发展规模经济是我国石化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
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乙烯工业正在实现从中、小型规模装置向大型规模装置的转变。
    上海赛科90万t/a乙烯工程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BP华东投
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额约合27亿美元,已于2005年6月正式运营。项目包括90万t/a乙烯、60
万t/a聚乙烯、25万t/a聚丙烯、50万t/a芳烃抽提、50万t/a乙苯和苯乙烯、30万t/a聚苯乙烯,以及25万
t/a丙烯腈、9万t/a丁二烯等8套世界级的装置组成。其中,90万t/a乙烯裂解装置是整个工程的主体装置,也
是目前世界上单线产能最大的乙烯装置之一。
    南京扬巴60万t/a大乙烯是巴斯夫在亚洲最大的投资项目,已于2005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以60万
t/a乙烯装置为龙头,包括30万t/a乙二醇、40万t/a聚乙烯、16万t/a丙烯酸、21万t/a丙烯酸酯、25万t/a
丁辛醇、5万t/a甲酸、3万t/a甲胺、3万t/a丙酸、3万t/a二甲基甲酰胺等9套下游产品装置。
    中海油壳牌80万t/a乙烯装置于2006年1月正式投产,该项目位于大亚湾,由中海油、荷兰皇家壳牌和广东
省合资兴建,总投资额达43亿美元,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之一。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将生产
230万t产品。项目的核心装置是一套以凝析油或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裂解装置,产能为乙烯80万t/a和丙烯43
万t/a。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建的乙烯装置将都是世界级规模。茂名石化80万t/a乙烯改造工程将于2006年9月建
成投产、兰州石化60万t/a乙烯改造工程将于2006年底竣工、大庆石化80万t/a乙烯改造工程将于2007年投产;
天津石化100万t/a乙烯、福建炼化80万t/a乙烯、独山子石化100万t/a乙烯和镇海石化100万t/a乙烯工程
将于2008年建成;中国石油四川80万t/a乙烯工程项目、广石化80万t/a乙烯改扩建工程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
委批准;武汉石化80万t/a乙烯改造工程正在酝酿之中。如果我国现在建和拟建项目均能如期投产,2010年我国
乙烯产能将达到1620万t/a。
我国建设130万~150万t/a规模的乙烯装置是可行的。我国今后新规划建设的乙烯装置规模均应在80万~130
万t/a,有条件的可再大一些。对那些规模小、能耗高、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改造无望的小装置应当关闭。一
定要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出发,创造必要条件,实现乙烯装置规模大型化,促进我国石化工
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清洁油品逐步占领市场  加盟北京2008“绿色奥运”
    清洁燃料是当今世界炼油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成品油总体质量水平较低,目前冲破“绿色壁垒”进入欧美市场
尚存在困难。
    欧洲国家首先意识到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并最早着手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强制性要求汽车生产商、油品供
应商改进发动机性能、尾气处理能力和油品质量。1992年,欧盟实施了欧I的汽车尾气排放法规,首次明确了汽
车尾气排放限值和检测方法等规范性内容。4年后,欧盟又推出了欧Ⅱ体系,即欧洲国家汽车尾气第Ⅱ阶段排放标
准,提高了对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2000年,欧洲共同体推出并实施了标准更高的欧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规
定的汽油和柴油的质量标准较欧Ⅱ有了较大提高。以硫含量为例,在欧Ⅲ中,规定汽油的硫含量是0.015%,欧Ⅱ
是0.5%。从欧Ⅱ到欧Ⅲ跨了一个比较大的台阶,在油品质量的提高过程中,越往后技术难度越大,因技术改造而
投入的资本也相应地越多。2005年,欧盟国家开始执行欧Ⅳ标准;到2008年,欧Ⅴ将在欧盟国家被强制执行。
    欧盟汽油含硫由2003年150μg/g减小到2005年50μg/g,德国2003年己达10μg/g;美国将由150μg/g减
小到2006年30μg/g;加拿大2004年30μg/g。欧盟柴油含硫将由350μg/g减小到2005年50μg/g 美国由500
μg/g大幅度减小到2006年15μg/g;日本东京2003年推行50μg/g 低硫柴油,2005年全国推广。
    我国汽、柴油质量正面临世界清洁燃料标准的严峻挑战。我国大陆己规划实施较严格的燃料规范,欧Ⅱ标准2005
年7月1日执行,欧Ⅲ标准2005年先在北京执行,2010年推向全国。北京市2005年油品质量标准要达到欧Ⅲ排
放要求(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生产的欧Ⅲ标准汽油于2005年5月在北京上市,从6月开始,北京所有的中国石油集
团的加油站都向市场提供欧Ⅲ标准油品),并初步设想,2008年之前,要达到欧Ⅳ排放要求。2006年底燕山石化炼
油系统改造将完成,不仅可使燕山石化全部汽柴油质量符合欧Ⅲ标准,为北京实现2008年“绿色奥运”提供强大
的绿色动力,而且轻油回收率还将从73.8%提高到82%。在中国台湾省,环保部门要求2007年1月执行汽油和柴油
含硫50μg/g限值。
    中石化于2004年10月与北京奥组委签署协议,确保2005年开始向北京提供符合欧Ⅲ排放标准的车用汽柴油,
以满足奥运会对绿色石化产品要求;此外,中石油于2005年5月与北京奥组委签定协议,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
会合作伙伴”全力在原油和天然气方面给予支持。
如今,我国面临2008年奥运会的巨大商机,炼油行业要加大燃料清洁工业。各炼化企业要从保障国家能源安
全和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清洁燃料生产给予高度重视,加快汽柴油清洁化工作,建立符合我国汽柴油市场自身
发展规律以及国内企业资源特点的可持续的先进适用的清洁燃料生产路线,把清洁燃料生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
平。
                            中外石油化工巨头贫富悬殊  亟需转换机制与减员增效
    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2005年12月12日统计数据,我国石油石化公司与国际大公司的经营业绩差距仍然
很大,见表2。2004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总资产分别为埃克森美孚公司的37.7%和29.3%;两家总资
产为埃克森美孚公司的67%,合计净收入为埃克森美孚公司的66.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和中国石化股份公
司的员工数在全球50家大石油公司中分别名列第1位和第2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的员工数(424175人)是
埃克森美孚公司、壳牌公司和BP公司三大石油巨头员工总数(300800人)的1.4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的
人均净利润(2.9万美元/人)仅为埃克森美孚公司(29.5万美元/人)的9.8%,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的人均净利润
(1.1万美元/人)仅为埃克森美孚公司的3.7%。

表2  我国石油石化公司与四大跨国公司的经营指标比较(2004年)               亿美元
公  司              总收入    净收入    总资产   员工人数   人均净利润/万美元·人-1
埃克森美孚公司     2704.11    253.10   1952.56     85900              29.5
BP公司             2868.36    172.62   1946.30    102900              16.8
壳牌公司     2708.43    181.83   1928.11    112000              20.4
道达尔公司     1566.73    119.73   1147.95    111401              10.7
中石油              471.18    124.21    736.05    424175               2.9
中石化              748.88     43.47    572.73    389451               1.1

    进入2006年,中国石化开始大力度整合非上市业务。2005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宣布成立资产经营管理有
限公司,负责管理该集团旗下非上市部分的66家企业、总值1000多亿元的资产。经过调整,中国石化全部非上市
部分如炼化、销售、科研板块企业,以及新星公司、物装公司等都被纳入到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管理范围;连同集
体企业、物业、土地房产和离退休及内退人员,共涉及职工13万人。这种由产业集团组建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中国石化是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要研究制定资产公司的产业投向和发展战略,并通过合资合作和并购等手段,探
索进入有关新的产业领域。由此,中国石化集团将形成股份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若干专业公司三大管理单元的管
理体制架构。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