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五大战略应对能源挑战
2007年25期 发行日期:2008-12-01
作者:倪维斗
五大战略应对能源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维斗
   近年来,能源及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对我国来说,由于人均能源资源短缺、环境容量
有限以及西部生态脆弱,能源与环境问题尤为严重。尤其近年我国GDP每年以10%的速度发展,能源消耗急骤增
加,环境、生态日益恶化。这种对自然无序、掠夺性索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已造成十分严重的、不可逆转
的后果,大自然的惩罚已经凸现出来,并且还会继续加重。
一、    几个无法改变的现实
  ● 煤炭在现在和将来(直到2050年或更晚)都是我国能源的主力,虽然在总能源(energy mix)中所占
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从75%下降到60%左右),但其总量仍会不断增加。
  ● 煤用于发电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将从目前的50%增加到70%以上。
  ● 目前煤的开采和直接燃烧已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
和环境污染问题,我国70%~80%以上的SO2、NOx、Hg、颗粒物、CO2等都是由煤炭直接燃烧所产生的。
  ● 石油短缺,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及其成品油约1.9亿t,对外依存度达48%,估计2010年将进口石油
2.5亿t,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这会引起一系列的能源安全问题。
  ● 在煤的直接燃烧条件下很难解决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因为从电厂的大容积流量的烟气中收集浓度在
13%~14%的CO2将耗费很多能量,使发电效率降低10个百分点左右。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已居世界第二位,
近年来还在不断增长,如此下去在10年或略长一段时间内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 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在2020年以前很难在总能源平衡中占有一定分量的比
重,这和欧洲国家有很大区别。一些欧洲国家的总能耗已经不再增长(或增长很少),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目
前在用的化石能源。而我国却处于总能耗急剧增长之中,单是发电设备(主要是燃煤的发电)每年增长的装机
容量是60G~80GW,超过3个长江三峡。在这个高速增长量中,可再生能源所能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二、面临五大严峻挑战
  1.总需求量增长迅速
  2000~2020年,国家规划全国GDP增长4倍,能源消耗增长1倍,这意味着能源弹性系数应为0.5。但是
最近3年,这个系数为1.3以上,即能源需求远远大于规划。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工业已进入重化阶段,按
照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能耗迅速增长阶段似不可逾越。问题在于这么大的一次能源需求我国是否能够供
应,其所引起的污染是否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2.液体燃料短缺
    我国石油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能源安全如何保证?如何加速石油的替代?我国的汽车工业、石化工
业如何用创新的发展模式来适应这个形势?在车用替代燃料方面我国应以此为契机走出自主创新的道路。
    3.环境污染严重
  SO2、NOx、PM2.5-10、Hg和CO2等污染物80%是由于化石能源的应用产生的,尤其是煤的直接燃烧所引起。
目前我国30%~40%的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出现酸雨现象,呼吸系统疾病不断增加。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
峻问题是我国对这些污染物“可容忍”的环境容量究竟有多大?
    4.温室气体减排责任
  目前全球每年排放250多亿吨CO2,空气中的CO2浓度在工业化150多年以来已从280ppm增至380ppm,目
前以3ppm/a的速度增长,温室气体将给地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全世界都在采取多种措施减排CO2,我
国已于2002年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第37个签约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不远的将来必然要承担
一定量、甚至大幅度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因而,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认真考虑CO2如何分阶段减排的有关战略
技术和政策问题,否则今后几十年我国将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5.农村及城镇化能源需求巨大
  到目前为止,相当数量的农民没有得到良好的能源服务,他们仍依赖当地的农业废弃物(秸秆、柴草等)
作为主要能源,有些地方甚至仍在砍伐森林和破坏生态。此外,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的速度在增长,每年有
将近1000万人口进入新的城镇,每个城镇居民人均消耗的能源是农村人均的3.5倍。这部分份额巨大的能源供
应来自何处?怎样供给广大农村和新建中、小城镇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能源服务?这是整体能源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
  以上五点是我国能源面临的严峻的挑战,能源战略、能源科技、能源政策都应以解决以上五点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
  三、若干重要战略对策
  整个能源、环境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科学、技术、文化、历史传统、教育、外交、政治等方
面,且这些方面是相互耦合、相互影响的。本文仅从技术层面提出若干战略对策。
    1.节能为本
  我国虽然人均资源短缺,供应压力较大,但另一方面单位GDP的能耗强度(Energy Intensity)也很大,
大约是日本的5~6倍。从科学技术层次考虑,节能有非常大的覆盖面,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一直到节能产
品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例如强化传热、传质,两相、多相流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合
理利用,新型蓄能(热、电)装置、新型热力系统,以及复杂工业系统的集成、优化等等。
    2.煤的现代化利用
  我国的一次能源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是煤,而煤的直接燃烧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煤的现代化利用
——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系统是应对我国能源挑战的战略方向。煤经气化后成为合成气,净化以后可用于
生产化工原料、液体燃料(合成油、甲醇、二甲醚)和提供电力。这些生产过程产生的能量流、物质流等按最
优原则耦合在一起,与分别生产相关产品相比,在基本投资、单位产品成本、污染排放、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
显著的效益。这种多联产系统在化工产品、液体燃料和电力之间可以按市场需求或发电的“峰-谷”差适当调节,
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多联产系统所生产的液体燃料,尤其是甲醇和二甲醚是很好的煤基车用替代燃料,可以有份额的缓解我国
石油的短缺。同时,甲醇可以用来生产烯烃,用煤化工“替代”一部分传统的石油化工,以减少石油消耗;二
甲醚除了替代柴油外,还是一种很好的民用燃料。在整个工艺过程中可以捕捉高浓度、高压的CO2,为温室气体
减排创造条件,所耗费的能量与成本比常规电站烟气中捕捉CO2低得多。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大容量
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商业化,这类多联产系统可以把SOFC耦合进来,使发电效率提高到60%~
65%。这种多联产系统组成部件的绝大部分技术比较成熟,只要各部门(煤炭、化工、电力)打破行业界线,通
力合作,加上国际合作,在3~5年内我国就有可能建立大型的示范多联产装置,并在2020年前后有相当数量
的推广。
  3.煤基醇醚燃料和车用动力的应用
  在我国石油储量、产量不多和车用液体燃料必须安全供应的形势下,煤基醇醚燃料的替代成为我国必然的
战略方向。
  用于替代汽油的甲醇有很高的辛烷值,在汽油机车中应用可以提高压缩比(从9到12,甚至14),从而提
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当然,燃料用甲醇也有一系列问题,如金属腐蚀、橡皮元件溶胀、冷起动困难、非常规排
放物(甲醛等)等,但是经过多年努力,这些问题都可得到适当解决。甲醇低比例掺烧(10%)对原发动机只需
作小量的改动,而高比例(85%)或是纯甲醇则需重新设计发动机,对此,国内有关研究单位已设计并成功试运
行纯甲醇汽车,但还需进行大量的科研和开发工作。
  用于替代柴油的二甲醚有很高的十六烷值,燃烧完全,排放满足欧Ⅲ,经优化可满足欧Ⅳ标准。NOx排放可
比常规柴油机降低50%以上,运行噪声低,无黑烟排放。但二甲醚常温下为气态,所以车的燃油系统必需加压。
此外,二甲醚粘度只有柴油的1/30,且杨氏模量小,燃油喷射系统的零件磨损以及喷射时间的严格控制问题还
有待解决。
  非粮食乙醇也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关键是这种能源作物不能和其他农作物争地、争水,且单位面积要
有高产出率。生物柴油技术基本成熟,关键在于含油植物资源的获取。各种能源作物如何大规模种植,通过基
因调控和分子生物学,培植耐旱、耐碱、高产的品种,这将是农业能源专家们的重大课题。
  说到车用燃料替代,就要提到燃料电池汽车。关于燃料电池汽车,还有很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如氢的制
备、压缩、储运、车载、加氢的基础设施建设、铂催化剂等价格昂贵等问题。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积极开展基
础性研究是必需的,但距离其真正商业化少说也得15~20年。目前以电为载能体的交通工具正在迅速发展,电
是最好的载能体,多种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都可以转化为电。因此把氢能燃料电池看作汽车动力的“最
高目标”是不妥的,况且现在电能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球,没有必要再去建立氢能网络。
    4.加速发展核能
  核能在运行过程中基本没有排放(核废料除外),能提供清洁的电能。人们对核电的顾虑主要有两点:一是
单位装机容量基本投资较大,是常规火电的1.5~2.0倍;二是运行安全性,包括最终核废料的处理。其实,由
于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常规火电站要加FGD、SCR、脱汞、脱微颗粒、最后脱CO2等装置,造价一定会不断攀升,
与核电站的价差会逐渐消失。再考虑到核电站每年运行时间长,设备寿命也大于常规火电站,因此,从总体上
来看,基本投资应不是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反应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故障诊断和预报技术日臻完善,核
电站应是十分安全的。我国应该加速发展自主设计、建造的百万千瓦级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此外,要加速发
展快中子堆和快中子燃烧器,主要用于处理压水堆的乏燃料,使其增值,以形成合理的核燃料循环,缓解我国
核燃料不足的问题。
    5.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根本特点是能量密度低、随机性大、不可控因素多,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资源分布、
人口分布、人均占有量、用能形式、技术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适用的技术和所起的作用
各不相同。所以,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一定要从我国国情、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千万不能套用国外的模式。
一个国家的能源系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各种能源的转换、输送,以不同形式(交流电、直流电、高温热、低
温热、机械能等)服务于不同的终端用户的庞大复杂系统。若把可再生能源当作一种有份额的一次能源“插入”
到整个能源系统中,必须对整个能源系统作相应的调整,使之各得其所,发挥各自的长处,这是需要我们深入
研究的。所以说,因地制宜,因不同的需求制宜是一个原则,一定要从国家高度把“合适的能源放在合适的地
方”。
  四、结束语
  ● 按以往的过量消耗资源、能源和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果断、迅速地走向十分节约、十
分勤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否则大自然的惩罚会越来越凸现,我们必将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
    ● 我国在能源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流应是有份额地、显著地缓解我国面临的严峻
挑战。当然一些基础性和前瞻性的课题也应作适当安排,但要轻重有分,前后有序。此外,一定要从我国的国
情出发,认真作科学分析,千万不要受国内外炒作的影响。
    ● 21世纪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多类能源转换系统的集成,以及物理能、化学能和物理、化学的优化
梯级利用。化工、石化、发电、钢铁集成一体化,可以带来能源、环境、经济(3E)的最大效益。我国的工业
部门一定要站在整体3E最大效益的高度,打破原来的行业界线,整体集成。
    ● 对可再生能源一定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探索其在我国整体能源系统中的最佳“位置”。我们需要重点
研究的不是这些可再生能源能做什么,而是它们在我国能源系统中应该做什么。
    ● 可再生图能源利用、车用液体燃料用电动替代以及将来发电的峰-谷调节,电能的大、中、小容量的存
储是关键,应该集中力量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商业化多个方面全面推进。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