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巨变 中国石油石化业发展回顾与思考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朱和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如何评价30年来中国石油石化业发生的变化,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把
握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是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的事情。 ——朱和
发展加速 业绩骄人
综观1978年以来的30年,中国石油石化工业迅速崛起,产能产量大幅增长、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世界地位
全面提升。
1.油气勘探开发
我国的原油产量从1978年的1.0亿t增至2007年的1.8亿t,居世界第5位,增长了77%,年均增长率为
1.92%,是同期世界平均增长率的2.1倍;天然气产量从1978年的137.3亿m3猛增至2007年的693.1亿m3,增
长了4.05倍,年均增长率达5.5%,为同期全球年平均增长率的2.1倍,在世界上的排位从1991年的第22位跃
升至2007年的第9位(见表1)。1978~2007年,国内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7亿t,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
量5.7万亿m3,分别是改革开放前累计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的3倍和36倍。海洋油气产量从1982年的9
万t迅速升至2007年的4047万t油当量。油气勘探开发的地域从陆上走向海洋,从东部移向西部,从国内走向
国际。
表1 1949~2008年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情况 亿t
原油 天然气 炼油 原油 汽煤柴润
年份 产量 世界排名 产量/亿m3 世界排名 能力/ 亿t·a-1 世界排名 加工量 产量合计
1949 0.001 — 0.07 — 0.002 — 0.001 3.5
1959 0.037 — 2.9 — 0.058 — 0.039 —
1978 1.0 — 137.3 — 0.9 10 0.7 0.3
1983 1.1 — 122.1 — 1.0 — 0.8 0.4
1997 1.6 5 223.1 19 2.3 4 1.5 0.9
2000 1.6 5 277.3 18 2.7 4 2.1 1.2
2007 1.8 5 693.1 9 3.8 2 3.3 2.0
年均增长率/% 2.0 5.7 5.1 5.5 6.8
2.炼油
我国的炼油能力从1978年的世界第10位、9291万t/a猛增至2000年的世界第3位、2.737亿t/a,2007
年更进一步增至3.8亿t/a,居世界第2位,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率达5.1%,相当于每年新增1000多万t/a
的炼油能力;原油加工量从1978年的7069万t猛增至2007年的3.27万t;汽、煤、柴、润四大油品产量从1978
年的3328万t猛增至2007年的2.02亿t(见表1)。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炼油生产和消费国。
3.石化
我国的乙烯生产能力从1978年的45.9万t/a跃升至2007年的996.5万t/a,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率
达11.2%,世界排名从第10位陡升至第2位;同期产量从38.03万t猛增至1028万t,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
率达12.0%。合成树脂产量从1978年的67.9万t猛增至2007年的3073.6万t,增长了44.3倍,年均增长率达
14.0%,在世界上的排位从第15位跃升至第2位;合成纤维产量从1978年的仅16.93万t猛增至2007年的2201.8
万t,增长了129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82.8%,世界排位从第12位跃升至第1位;合成橡胶产量从10.19万t
猛增至222万t,世界排名从15位升至第2位,产量增长了20.8倍,年均增长率11.2%(见表2)。在我国合成
橡胶工业化50年累计1800多万t的总产量中,改革开放后30年的产量为1769万t,占累计总产量的96.4%,
国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品种从1978年的4种扩大到7种。我国已跻身世界最主要的石化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行列。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乙烯产能已占世界总产能的8%;合成树脂产能3300万t/a,占世界总产能的15%;
合成纤维产能2674万t/a,占世界总产能的55%;合成橡胶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12%。
表2 1949~2008年我国石化工业发展情况 万t
乙烯 乙烯 合成树脂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产能/万t·a-1 世界排名 产量 世界排名 产量 世界排名 产量 世界排名 产量 世界排名
1949 0 — 0 — 0 — 0 — 0 —
1959 — — 0 — 3.8 — 0.01 — 0.02 —
1978 45.9 10 38.0 10 67.9 15 16.9 12 10.2 15
1983 62.3 — 65.4 — 112.1 — 40.2 — 16.9 —
1997 396 5 358.5 — 570 6 333.3 2 60.2 4
2000 446.3 7 470.0 7 1096.7 5 639.9 1 83.6 3
2007 996.5 2 1028 2 3073.6 2 2201.8 1 222.0 2
年均增长率/% 11.2 — 12.0 — 14.0 — 182.8 — 11.2 —
从产能和产量的增长情况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主要石油石化品产能和产量的增长远远高于和快于建国后
的前28年。如1978~2007年间,我国天然气产量增加了555.8亿m3,而建国之初至1978年仅增加了137亿m3;
改革开放后炼油能力增加了2.87亿t/a,而建国之初至1978年仅增加了0.9亿t/a。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炼油和石化工业的发展情况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相比较,我国炼油能力增量、合成
纤维和合成橡胶产量的增量全面超过了美、日、德、韩;乙烯产量和合成树脂产量的增量均超过了日、德、韩,
只有乙烯产量和合成树脂产量增量低于美国(见表3)。
表3 1978~2008年我国炼油石化工业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情况比较 万t
炼油能力 乙烯产量 合成树脂产量 合成纤维产量 合成橡胶产量
增量/万t·a-1 增量 增量 增量 增量
中国 28709 990 3006 2185 212
美国 1386 1603 3221 1 70.5
日本 -4666 288 730 -48 39
德国 -3858 254 1005 负增长 -0.5
韩国 10336 539 998 100 113
从改革开放的内容与发展速度来分,中国石油石化业改革的30年可分为1978~1982年的拨乱反正、改革起
步阶段,1983~1997年的改革发展阶段和1998~2008年的深化改革、加速发展3个阶段。从这3个阶段的发展
速度看,我国石油石化业发展呈逐步加速之势,后10年的增速和增量明显大于、快于前20年。在1997~ 2007
年的10年中,我国天然气产量增加了470亿m3,为1978~1997年增量的5.48倍;炼油能力增加了1.534亿t/a,
为1978~1997年增量的1.15倍;乙烯产能增加了600.5万t/a,为1978~1997年增量的1.72倍;合成树脂产
量增加了2503.6万t,为1978~1997年增量的4.99倍;合成纤维产量增加了1868.6万t,为1978~1997年增
量的5.9倍;合成橡胶产量增加了161.8万t,为1978~1997年增量的3.24倍。
改革、开放、调整 成就三十年辉煌
30年来,我国石油石化业解放思想,走上了不断改革的道路。一是顺应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石油石化业由国
家计划管理的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逐步完善,使我国的石油石
化业逐步形成了在国家市场监管体系宏观调控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是不断理顺和推进国内石油石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先是打破地区、部门分割的经营管理体制,先后成立了中
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而后在1998年又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经营管理
体制,重组成立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两大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石化公司,为石油石化
工业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的排名由2001年
的第68位升至2008年的第16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83位升至2008年的第25位;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2007年首次跻身世界500强,并由当年的第469位升至2008年的409位。据统计,2007
年三大集团公司的总销售收入达2.37万亿元,占中央企业总额的24.1%;实现利润总额3242亿元,占中央企业
的32.5%;上交国家税费达3400亿元,占中央企业总上交税费的40%,成为国有企业的排头兵。三是不断深化和
推进国有石油石化企业改革,先后经过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以承包制为主的“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
权分离),和以政企分开、重组上市、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专业化重组、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
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发展过程,基本实现了传统国有企业向新型国有企业的根本转变,使企业的竞争能力
有了较大的提升。
1.“请进来”和“走出去”
30年来,中国石油石化业不断扩大开放,走上了立足国内,“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不断拓展国际化
经营,引进与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之路。在“走出去”方面,据初步统计,中
国石油石化企业目前的海外业务已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体已形成了非洲、中亚与俄罗斯、中东、南
美、亚太五大油气产区,在海外共拥有油气项目100多个。2007年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8800
万t,海外权益原油产量达到4052万t;海外天然气作业产量80亿m3,权益天然气产量60亿m3;海外工程技
术服务合同额达52亿美元;海外运营油气管道总里程达5300km;原油、成品油进出口贸易量达2.1亿t。其中,
200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权益石油产量近3000万t,权益天然气产量35亿m3,海外炼油能力已达
1160万t/a,加工原油916万t,成品油产量近600万t,海外油气业务扩展到26个国家,海外运营油气管道6
条,总长度5170km,年输油能力5200万t,年输气能力52亿m3。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拥有海外勘探项目19个,
开发项目11个,海外权益石油产量近700万t。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外权益原油产量128万t,权益天然气产
量21亿m3。同时,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积极通过海外勘探开发项目带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出口。到2007年,中
国石油共有487支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作业服务,当年完成合同额达36.7亿美元;中
国石化在海外31个国家执行石油工程服务合同301个,合同金额37.8亿美元,海外石油工程队伍205支,并有
8家工程建设企业执行海外炼化工程项目8个;中国海油的专业服务公司的海外作业区域涵盖南美、北美、中东、
东南亚、非洲、欧洲沿海及缅甸、菲律宾、俄罗斯等陆地油田技术服务市场。
在“请进来”对外合资合作方面,至今我国上游领域对外开放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已有26年,对外开放
陆上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也已有15年。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已和外国公司签订了200多个石油合同和协议,海上合
作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和南海海域,陆上合作区域则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以世界500强的欧美大
石油石化公司为主的一大批外资大中型石油石化公司和专业公司已进入中国石油石化领域,投资发展的重点是油
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成品油营销、基础石化原料以及替代能源和新能源五大领域,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例如道达尔、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参与的4个炼油项目已经建成、正
在建设或推进中;壳牌、BP、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佳施加德士、道达尔、SK、俄罗斯石油等公司已经和开始
在华合资建设加油站网络,外资在华已签约或达成意向性合约的合资建加油站数目已达4300个,已建成加油站
1000多个。以壳牌、埃克森美孚为主的外资公司已在中国的润滑油高端市场居于领先地位,现正向中端市场拓展。
巴斯夫、BP、壳牌在南京、上海、惠州与中方的三大合资乙烯项目已建成投产,外资权益乙烯产能已达115万t/a,
占中国乙烯总产能的11.8%。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韩国SK公司与中国石化在天津、武汉的合资乙烯项目已经签约。
一批外资公司已在华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大型有机原料、三大合成材料项目。同时,外资公司在下游加工应用领
域已捷足先登,在高端产品、差别化产品、功能化产品等领域占有了较大或一定的市场份额。一些国外著名大公
司还在华建立了研发中心。外资石油石化公司的进入活跃了国内石油石化市场,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高端的产
品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石油石化业的繁荣和发展。
2.调整经营战略
从企业经营战略调整方面看,三大石油石化公司认真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方针,集中力量做强
做大主业,坚决退出非主业领域,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增强主业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注重绩效评
价考核,适时开展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提高主业集中度和资产运营效率。
从石油石化各板块的情况看,上中下领域的调整全面推进。为扩大资源,进行了资源战略的调整,实施了稳
定东部、加快西部、准备南部、突破海上、加强国内、开拓国外的方针,坚持油气并举和资源获取多样化,努力
增储上产,不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有选择地发展煤层气、页岩油、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在炼油化工领域
调整方面,通过改组改造炼油石化企业、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发展石化综合利用,以改扩建和新建相结合进行大
型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建设,大力节能降耗减排等举措推进了炼化一体化,提高了炼化产业集中度,向实现
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顺应市场经济,实施了市场战略的调整,逐步完善了石油和石化产品营销网络,加快发展了现代物流体系,
提高了服务标准和水平,发展了差别化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品牌形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并统
筹国内外两个市场。
3.推进技术结构调整
30年来,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围绕主业发展,扎实推进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促进科研开发和技术应用,
加强了产销研的紧密结合,突出资源技术、先进生产技术、清洁化和差别化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加快了成熟科
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强化基础性、探索性研究,为主业的发展和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迄今为止,我国已掌握了
高分辨率地震、山地地震、水平井、多分枝井、欠平衡井、超深井、三次采油等各种先进的陆上油气勘探开发技
术;海相油气勘探开发与地质理论有了新的突破;掌握了滩海和中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复杂条件下的管道施
工技术;掌握了千万吨级炼油装置的成套技术,高酸高含硫原油加工和清洁油品生产技术接近国际水平;掌握了
部分石化品的成套生产技术。形成了较完备的石油装备制造体系,且大部分装备产品实现了国产化。12000m特深
井钻机、大口径高钢油气输送管道、百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系统等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千万吨级炼
油装置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达85%以上等等。
据统计,2007年我国陆上西北地区的石油产量已增至4420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4,其增量超过了全国
石油产量的总增加量,西部油的战略接替初见成效。国内陆上原油绝大部分已实现全程管道输送,原油长输管道
总长已达近1.7万km,形成了东部输油管网和西部各油田内部局部管网,还形成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西油东
送”通道;全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达约3.1万km,已形成包括全长约4200km、年输气能力120亿m3的“西气东
输”大通道在内的四纵四横的天然气管网格局。炼油能力超过2000万t级的炼油厂达到2座,超过1000万t级
的炼油厂已达到11座,另有6座千万吨级炼厂在建,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炼厂的平均规模现已分别增至570万
t/a和524万t/a,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已达5000万t/a左右。全国成品油管道长度从1976年仅有1080km的小口
径管道猛增至2007年的10745km,设计输油能力接近7000万t/a,现在建的大型成品油管道还有3条。全国乙
烯单套装置平均规模已增至45万t/a,企业平均规模提高到52万t/a(而在1978年国内只有1套30万t/a的
乙烯装置,其余规模很小)。到2007年底,我国已形成了燕山、上海、扬子、齐鲁、茂名等5个百万吨级乙烯基
地(另有8大乙烯装置在新建或扩建中),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3个大型区域性炼化企事业集群。
综上所述,顺应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客观发展规律,结合中国的国情,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我国石
油石化业理顺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行业的大发展,也成就了这30年的巨变。
未来发展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石油石化工业
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不足:虽然油气资源基础改善,储量产量稳步增加,但资源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虽然炼化工
业发展较快,规模实力逐步增强,但结构性矛盾还较突出;大型国有控股石油石化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正处于攻
坚阶段,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营销网络虽基本形成,市场控制力有所提高,但尚不能适
应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要求;海外业务虽初具规模,国际贸易稳步增长,但国际化营经营仍任重道远;节能降耗减
排虽成效明显,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环保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任务还很
艰巨;科技进步虽成果丰硕,但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开发水平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例仍需进一步提高;
企业经营绩效虽持续提高,资产质量得到改善,但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能源领
域的市场化体系和法制化体系建设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一些重大而又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些相关的
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总体看,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目前仍处于以大而不太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竞
争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为特征的发展时期。全行业的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产业的发展正处
于由大走强、逐步升级、再上新台阶的过程。
因此,我国石油石化业未来的发展要继续做好理顺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这一篇大文章。由此,要做到4个
坚持:一是要坚持深化改革,注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传统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解决能源领域
市场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和突出的问题,打好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二要坚持结构调整,顺应世界石油石化产业发
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自身的特点、条件和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进一步深入搞好各方面、各领域的结构调整,
走出符合我国石油石化业情况的发展之路;三要坚持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
实践,尤其要在规划、布局、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
构和产品结构、促进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搞好贯彻落实;四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改
进中加强,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改革发展的规律经验,认清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走出改革开放的新路子。
总之,我国石油石化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为行业的由大走强,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