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冷静面对危机 增强行业发展信心
2008年50期 发行日期:2009-01-09
作者:李勇武
冷静面对危机  增强行业发展信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  李勇武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其来势之猛、波及面之广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罕见的。
世界经济由此被拖入衰退的境地,作为全球经济体系重要成员的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这场危机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
业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如何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场危机,如何以有力的措施应对这场危机,如何增强行业发展的信
心、转危为机,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危机对行业经济运行的影响
    9月份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和蔓延,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出现了
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行业增速明显放缓。9月份产值、产量增速出现减缓,全行业总产值比上月回落9.8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
最低增幅。在石化协会重点跟踪的69种石化产品中,9月份有39种产量同比下降,占56.5%,比上月增加了16种。
其中,乙烯下降8%,硫酸下降12.2%,烧碱下降6.2%,电石下降14.3%。化肥、农药产量也首次出现负增长。化肥产
量同比下降1.5%,其中磷肥下降16.5%、磷酸铵下降22.7%;农药产量同比微降0.8%,其中除草剂下降18.6%。
  2.大部分产品价格暴跌。在石化协会重点跟踪的168种石化产品中,价格环比下跌的有106种,占63.1%。硫
酸由9月份的1980元/t直线下降至10月上旬的400元/t,跌幅达80%;硫磺从上半年的6000多元/t跌至10月的
1500元/t以下;甲醇从上半年的4170元/t跌至10月份的2000元/t。目前,从化肥、农药到染料、涂料,从橡胶、
塑料到化纤单体,从无机原料到有机原料,都普遍出现了价格大幅下滑。
  3.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首先,销售受阻,产品积压。尤其是大型重点企业积压严重,如湖北宜化集团尿素库存
25.3万t、磷肥库存10.6万t、纯碱库存4.1万t;云天化化肥库存高达100万t;贵州开磷集团磷肥库存22万t;
瓮福集团化肥库存25万t。其次,高价时购进原料,现产品价格又暴跌,占压资金严重。如上半年硫磺700多美元
/t购进,10月底降至55美元/t,磷肥企业仅硫磺库存就达150万t,损失资金66亿元。再其次,流动资金紧张,
企业被迫停产。据不完全统计,氯碱行业开工率下降30%,国内最大氯碱厂之一的天津化工厂已停产1/3;聚氯乙烯
企业停产30%;氮肥企业停产超过30%;磷肥企业开工率不足30%;涂料、染料企业停产在1/5左右;全国电石开工
率只有30%。
  4.出口增幅迅速下滑。前三季度,全行业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46.9%,其中进口增长51.4%,出口增长37.2%。
但自8月份起,出口贸易额逐月回落,8月比7月下降9.6%,9月又比8月下降2.4%。其中,化肥出口大幅下滑,9
月份同比下降69.3%,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17.5%。
                   冷静分析和理性看待这场危机
    冷静分析9月份以来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全球金融危机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国际市场需求急速下降,出口严重受阻,行业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恶化。
  2.国内市场需求有所减弱,建筑、轻工、纺织、汽车、家电、鞋业、玩具、塑料加工等对化工配套依赖性很强
的行业遭遇困难,股市、房市也进入低迷,对石化产品需求明显减缓。
  3.我们对这场危机的来势之猛、波及面之大,缺乏思想准备。当风暴袭来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造成心理恐
慌,很多非理性的情况必然会发生。
  我认为,面对危机,丧失信心比危机本身更可怕。一夜之间产品价格出现50%的暴跌,这对搞工业经济的人来说
是不可思议的,是违背正常经济运行规律的。所以出现这种怪现象,我认为其中有心理因素、信心问题在起作用。如
果对危机缺乏冷静的、理性的思考,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影响到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很多非理性的情
况就会发生。根据国家统计局11月初发布的数据,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1点和
19.2点。所以,我赞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最近在北京论坛上的观点:“经济危机实质是信心危机。”
  我认为,经济发展离不开信心的支撑。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
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充满信心,有信心就有勇气,有信心就有力量,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要牢记温家
宝总理的一句名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行业发展的信心从何而来
    我们的信心不是凭空的,是基于对国情和行业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仔细分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目前的表现和
发展前景,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过度担心是不必要的。
  1. 良好的经济运行基本面,是树立信心的坚实基础。
  从全国看,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
9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4%,在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中我们占两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居民消费价格比
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5.2%,1~10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35.06%。
    从石油和化工行业看,今年前三季度,各项经济指标比其他工业行业要好,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态势。全行业
总产值同比增长32%,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5%,利润同比增长3.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9%,进出口贸易额
同比增长46.9%。其中9月份,全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数量同比增长8.8%;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1%;产销
率99%;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0.2%。
  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国民经济和石化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是稳定的,基本面是良好的,基础是扎实的。
  当前我们的态度是,既不因基本面良好而盲目乐观,也不因危机的影响而丧失信心。要齐心协力解决行业经济运
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实际行动来树立大家的信心。在余姚的塑博会上,我们的企业家们面对危机“严冬”,
提出了“抱团取暖、共渡难关”的口号。目前,我们已经针对行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包括对化肥行业采取紧急
措施、加快成品油市场化改革进程、对化工产品恢复出口退税、高度关注化工产业安全等情况,向中央提出了具体建
议,国家已经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下一步还要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问题,向政府决策部门提出一系列专题
报告。
  2. 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措施,是坚定信心的强大动力。
    最近,中央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见事早、行动快,适时采取了一系列着眼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
措施,包括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粮农补贴等。这
些举措已经开始显现成效。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10项
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赢得了国际国内的一致赞扬。政策层面的果断调整、有力举措,传递出强烈的“保增长”
信号,对人们的信心又是一次提振。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把中央的决策落实到行业发展的具体工作中。这4万亿的“大蛋糕”,我们能切多少、能吃到
多少?如何抓住这一轮机遇,转“危”为“机”,加快发展自己?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各行业反应很迅速,真正
体现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相信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落实,随着大规模投资项目的启动,内
需会迅速扩大,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会逐步淡化和消除。
  3. 我国巨大的发展空间,是信心持久的有力保证。
  (1)从中国的战略目标讲,要全面建设惠及全国各族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3亿人口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
消费需求,给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庞大市场。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经济发展的
潜力很大。
  (2)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看,十七大明确了本世纪前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意味着我们每年必
须有7%~8%的发展速度。只要政策对路、科学发展,我看不成问题。这20年的战略机遇期,也就是石油和化学工业
的景气周期,而且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既可以延长机遇期,还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机遇。
  (3)从当前的发展阶段看,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交通、住房等领域存在巨大的空间,有很多刚性需
求。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等都需要大量投入,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在消费方面有着许多还没有满足的
需求,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都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4)从我们行业的发展现状看,改革开放30年来,行业、企业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得到明显的加强,充裕
的资金、广阔的市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因此,无论外部环境多么艰难,内部挑战多么严峻,只要坚定信心、措施得力,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转危为
机。中国今年有那么多急难险重的事件都挺过来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同样能够克服,对此我是很有信心的。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根据中央的10项措施,明确行业发展的重点、找准突破口,哪些行业对外依存度高,需要大
力发展;哪些产业比较薄弱,需要继续加强;哪些产业需要扩大投资;哪些企业需要技术改造;哪些行业需要整合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其影响绝不能低估。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挑战转
化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深化改革开放的机遇,进而开创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这既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