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我国炼油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09年20期 发行日期:2009-05-27
作者:边思颖 边钢月 张福琴
我国炼油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边思颖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边钢月  张福琴
  一、炼油行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1. 国内外经济进入新周期
    2008年世界经济步入调整期,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仅为2.2%,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点,2000~2009
年世界经济发展走势见图1。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增速回落。为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预
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率为8%~9%。2000~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走势见图2。
  2. 油价大幅滑落
  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逐波上涨,2008年7月WTI原油价格达到147.27美元/桶历史最高水平。随着
金融危机的暴发,世界原油需求回落,油价大幅下跌,目前已跌至50美元/桶左右,为4年来最低。2004~2008
年国际油价走势见图3。
  3. 炼油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预计2010~201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7.5%左右,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4%~5%,2010年、
2015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2.2亿t、2.8亿t和3.2亿t右。其中华东和中南地区成品油需求量占全国需求总
量的近60%。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保证了对成品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炼油产业尚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4. 质量升级步伐加快
  2009年12月31日前,我国将实施国Ⅲ车用汽油标准,预计2015年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国Ⅳ燃油标准,
对炼油技术进步、提高成品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提升安全节能环保水平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要求到“十一五”期末,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98t标准煤,
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平均年节能率为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
先进水平。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炼油能耗要求见表1。

      表1  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炼油能耗要求
      项    目              单  位      2005年    2010年    2020年
炼油单位能量因数能耗    千克标准油/吨    13        12        1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
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提升炼油产业的安全节能
环保水平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6. 劣质原油供应增长
   世界石油供应呈重质化、含硫高、含酸产量增多趋势,加工越来越多的高硫、高酸、高残炭的劣质重质原油
已是我国炼油业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为解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轻质化、优质化、清洁化的要求与原油供应持续重质化、劣质化的矛
盾,炼油工业需加快技术进步步伐。重质/劣质原油加工方面,加氢裂化和加氢处理工艺将是主要发展方向,新
型催化工艺和焦化工艺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基于传统FCC工艺最大限度生产低碳烯烃技术将得到高度关注;随着
石油日益紧缺,生物质燃料相关技术已出现并日益成熟, 需要有更多的新催化剂、新工艺、新设备、新型工程
技术和信息技术做支撑;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将是炼油工业永恒的主题。
  二、我国炼油行业现状
  1. 世界第二大炼油基地
  2008年世界炼油总能力42.8亿t/a,中国占7.53%,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世界炼厂总数655座,
中国为53座,占8.1%。2008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增长1343万t/a,新增最多;西欧增加170万t/a,增加0.2%;
其他国家及地区基本没有变化。2008年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集团分别以1.9亿t/a和1.2亿t/a的规模居全球炼
油公司能力排名第3和第9位。2008年全球炼厂能力统计见表2。

               表2   2008年全球炼厂能力统计             万t/a
国家/地区    炼厂数量/座    占全球/%    2008年能力    占全球/%
亚太        157           24.0       112415    26.26
  中国         53            8.1        32230     7.53
  印度         17            2.6        11278     2.63
  日本         31            4.7        23454     5.48
  韩国          6            0.9        13033     3.04
西欧        102           15.6        74553    17.42
东欧         89           13.6        51718    12.08
中东         42            6.4        35181     8.22
非洲         45            6.9        16392     3.83
北美            154           23.5       104746    24.47
南美             66           10.1        33015     7.71

  2008年世界炼厂平均规模为653万t/a。在世界大型炼厂中,我国镇海炼化能力为2015万t/a,位居世界排
名第17位。
  2. 有效产能不足
  2008年我国炼油能力3.22亿t/a,加工原油3.27亿t/a。我国炼厂主要分布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
三大集团,与世界炼厂平均规模相比,我国炼油行业产能总量相对过剩,有效产能不足,产品质量偏低。受地方
小炼油产能所占比例过大的影响,1/4的炼油产能在资源利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达不到规范要求。2008
年我国炼油能力分布见表3。

               表3  2008年我国炼油能力分布           万t/a
         一次原油    占全国    炼厂数量/   占全国   
公 司    加工能力    比例/%      座       比例/%   平均规模
中石化       19970      46.9      34         27           587
中石油       14015      32.9      29         23           483
中海油         750       1.8       6          5           125
地方炼厂    7887      18.5      57         45           121
合计       42622       100     126        100           331

  3. 市场需求疲软
  2005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市场格局可分为3个阶段:2007年以前,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年均增长率分
别达到6.2%和6.0%,市场供需基本平衡;2007年8月以后,成品油消费快速增长,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倒挂严
重,地方小炼厂相继减产甚至停产,成品油市场供不应求;2008年国际油价大起大落,成品油供需矛盾突出,市
场前期资源紧张,后期产品滞销。
  2008年成品油市场上半年资源紧张,特别是汽车用油和农业用油大幅增长。青岛1000万t/a炼油改扩建工
程和大连石化新建1000万t/a相继投产,原油加工能力提高,供应紧张有所缓解。
  2008年后期市场严重滞销,四季度成品油消费增长明显放慢。 7月以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回落,国内成品
油价格调整严重滞后于国际油价变化,金融危机的蔓延也导致成品油市场需求低迷,产品滞销。消费需求的下降
导致销售不畅,产品大量积压。截至12月底,全国成品油期末库存量达到1264万t,同比增长47.31%。
  2008年我国成品油消费2.09亿t,同比增长10%,其中汽柴油消费1.96亿t,同比增长11%。成品油产量
2.06亿t,同比增长7%,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其中汽柴油产量1.94亿t,同比增长7%。
    2009年以来国内成品油市场仍需求不畅,2月份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汽油产量,削减
柴油产量,调整生产结构。1~2月,我国柴油累计产量为1934万t,同比下降9.4%。3月25日汽、柴油价格分
别提高290元/t和180元/t。目前国际油价反弹及农业生产旺季来临,市场需求将有所提升。但受经济发展大环
境的影响,市场需求疲软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
  三、炼油行业发展对策
   (1)积极拓展成品油销售市场。抓住农业用油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机遇,增加油品的销售,同时根据我国成品
油市场柴汽比的需求特点,调整成品油产品结构。
   (2)根据国家汽柴油产品质量升级的要求,优化装置结构,使汽柴油产品质量达标。
   (3)采取综合措施,适应国家对炼油行业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为本,大力开发和应用各
种节能技术,对现有用能设施进行优化改造;加强能源管理,降低石油石化企业自身的能源消耗和加工损耗,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和应用环保新技术,增产清洁燃料和绿色石化产品;加强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发展
循环经济;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
   (4)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炼油核心技术。
  

相关链接:
成品油定价长效机制建立还有一段路要走
  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公布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石油价格管理向市场化迈进了
一大步。然而,这一被认为是中国首度发布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仅仅是政府调价向市场定价的过渡,建立成品油
市场定价的长效机制,还有一段路要走。
  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原油价格由企业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自主制定,成品油价格区别情况,实行政府指导
价或政府定价;国家发改委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
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的定价机制
实际上给企业以更大的权利,标志着我国石油价格管理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将定价机制向社会公
布是我国行政公开化、透明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这将为我国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原油价格变动成为常态奠定基
础。
  但是,关于油价调整的核心——价格调整,《办法》仍未确定具体的操作方法。专家指出,对于油价调整,
上述管理办法并未公布基数、加权数等油价调整的国际主要参考函数项。发改委只是在随后的官方解释中称,油
价调整将“考虑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国家发改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
调整有关成本费用参数。”据了解,油价调整需要参考的因素还包括国内运输费、炼厂加工成本和合理利润、流
通费用以及增值税、城建教育附加税和消费税。由此可见,上述管理办法涉及的油价调整参考因素还在一定程度
上存在模糊性。
  同时,该《办法》真正操作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对于消费者来说,成品油价格往下调,自然拍手叫好,可价
格一旦上调,反应就会有所不同,社会压力不言而喻。对政府而言,过度频繁调整油价也不一定是好事,油价往
往并不是一满足“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就调整,还要观察国际油价的未来
走势,在一定观察期后才会最终出台调价方案。专家认为,在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发育不完全、竞争不充分、消
费者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一《办法》仅是向市场定价的一种过渡。
  看来,建立成品油市场定价的长效机制,还有一段路要走。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