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利用产业集群 发挥企业优势 全面推进石油和化工产业 循环经济建设
2009年34期 发行日期:2009-09-02
作者:李永亮
利用产业集群  发挥企业优势
全面推进石油和化工产业  循环经济建设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产业发展部   李永亮
  一、产业集群化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资源-产
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
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近年来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尝试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石油和化学工业具有产业衔接紧密、产品关联度强的特点,为建立化工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发达国家建立化工园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近年来,我国化
工园区发展势头迅猛,目前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已达70个。化工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推动行业形成规模经济、
培育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和优化配置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建设石油和化工生态园区的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依托大型石化企业为龙头建设的石油和化工生态园区
  该类园区以大炼油、大乙烯为龙头,根据地域经济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逐步形成园区企
业之间原料和产品互供、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体系。如上海化学工业区已建立起由上游赛科90万t/a乙烯,中游
上海联合异氰酸酯、拜耳聚碳酸酯,下游德固赛精细化工项目组成的化工生产关联体系,实现了集聚生产和循环
利用。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引入了世界大型化工区的“一体化”园区管理理念,为投资者提供了最
佳的投资环境。目前,已吸引了阿托菲纳、日本三菱丽阳、美国杜邦、燕山石化、中海油等石化巨头投资。
  2.充分利用沿江丰富水资源及深水码头优势,建设的石油和化工生态园区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崛起,逐步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基地。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
角洲一带的石油和化工生态园区依靠沿江邻海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利用汽车制造、电子、
医药、轻纺、服装等加工业产业的集聚效应,发展为其配套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还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投
资,大大刺激了当地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
  3.以城市企业搬迁改造为主建设的石油和化工生态园区
  这类园区以产业集聚、资源共享和“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为目的,结合城市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建成了各
具特色的化工生态园区。
  4.中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的石油和化工生态园区
  中西部各省区利用当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学矿等资源优势,借鉴发达地区建设化工生态园区的经验,遵
循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基地化、集中化”的发展思路进行总体规划,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化工生态园区。
如力图集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三位一体协调互动发展的泸州“西部化工城”;以青海盐湖资源和柴达
木石油天然气资源为依托的海西州青海化学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煤炭、天然气资源建设的陕西榆林重化工
基地;依托丰富的煤炭、煤层气资源建设的集发电、焦化和综合利用为一体的陕西昝村煤化工业园;瞄准当地石
油和天然气资源兴建的新疆库车石化工业园区、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工业园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的集煤炭、
焦化、发电为一体的山西吕梁市汾阳三泉焦化工业园区等。目前中西部地区正在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当地
的资源优势,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加速发展,中西部建设和发展石油和化工生态园区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二、发挥领先企业优势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008年中国石油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所属企业冀东油田、大连石化、兰州石化等3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工作
目标和技术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冀东油田提出了建设绿色油田的目标:坚持“整体探明,整体开
发”的原则,大力推进水平井、丛式井为主的钻井方式,节约土地和能源;加强伴生气的回收、利用,开展CO2
驱采先导性实验,实现清洁生产;结合曹妃甸工业园建设,实施采油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实现区域废水循环利用。
兰州石化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对炼化装置全面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对高耗能、高污
染、规模小的33套装置逐步关停和淘汰;实施污水回用工程,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大连石化努力建设生态
工业园区:结合2000万t/a炼油项目的扩建工程,在国内首家采用全加氢的生产工艺,油品全部达到欧Ⅲ、欧
Ⅳ标准;大规模进行海水淡化,利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作为工业用水,每天利用量可达3万t,实现区域水资源
梯级利用。
  中国石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三废”综合利用工作。2008年中国石化安排环保专项治理资金3.4
亿多元,进一步整治企业存在的突出环保问题,累计项目110余项;废水排放量同比减少5.6%,外排废水COD
同比减少4.3%,外排SO2同比减少8.2%,外排废水达标率大于96%,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保持在96%左右;万元产
值SO2排放量、COD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逐年下降。
  2008年,中国化工集团推出“中国化工零排放”品牌,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和“零排放”战略,发展循环经济
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项目。在项目建设上,严格坚持一票否决。用较大投入重点支持“零排放”试点企业技改,支
持了如西南公司氯碱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骏化合成氨节能降耗、淮河流域治污和氮肥行业能量优化项目,四平
昊华公司系统能量优化项目等。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发挥9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力量,围绕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节能减排和零排放。
  2008年,中国中化集团新建污水处理装置5套、废气处理装置7套、固废处理装置1套,在节能、节水、发
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成立了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专业经营废旧塑料回收,拥有国内最
先进的回收分拣中心。其下属的韩家川分拣中心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公园等核
心区近3000万个废饮料瓶回收和处理工作。
  三、循环经济之路任重道远
  1.石油和化工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落后,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在整个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传统产业仍居主导地位。虽然我国石油
和化工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成套技术很少,出口产品大多是低档的初级原料,而
且以重污染、高耗能为代价。从化工行业的状况看,大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还在运行;
环保投入少,设施落后,生产过程缺少控制;资源再生、能源回收利用技术较少,产品深度开发力度小。虽然有
了一批比较成熟的能源节约、清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但总体上讲数量比较少,水平也
比较低,特别是缺乏关键共性技术,难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支撑。
  2.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据统计,目前石油和化工行业炼油、乙烯、氮肥、纯碱、烧碱、电石、黄磷等高耗能产业的能耗约占行业总
能耗的60%。这些高耗能产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与国外平均水平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又
产生大量的“三废”,给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巨大浪费和
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四、发展建议
  1.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实施循环经济时最重要环节之一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在
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唯一途径是清洁生
产。
   对于氮肥行业,应采用先进的水煤浆气化、干粉煤气化、灰熔聚粉煤气化等技术替代固定层气化装置,或替
代以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装置,调整原料结构,从根本上降低氮肥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对于磷
肥行业,要大力推广磷石膏渣综合利用技术,如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磷石膏制建材等;对于氯碱行业,要继
续鼓励离子膜法烧碱的发展,积极推广干法乙炔技术,电石渣废液治理要大力推广电石渣制水泥、电石渣上清液
回用技术;对于纯碱行业,纯碱生产的蒸氨废渣要采用废清液综合利用制氯化钙和再制盐,废液晒盐或掺兑晒盐,
废渣制钙镁多元复合肥,废渣制工程土,蒸氨废渣制水泥或建筑胶凝材料,废渣制脱硫吸收剂,废渣制抹灰砂浆
等技术进行处理;对于铬盐行业要推行无钙焙烧,逐步淘汰有钙焙烧工艺;对于染料行业,一是用先进的化工机
械来装备染料行业,二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如相转移催化技术、金属化合物催化技术、分子筛催化技术等,三
是开发新的染料商品剂型,以满足用户在自动化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对于农药行业,要开发低毒、可降解的新
品种,开发生物杀虫剂、除草剂等;对于橡胶工业,要大力推广动态脱硫法再生胶生产技术和废旧轮胎的常温粉
碎技术。
   2.建设以石油和化学工业为核心的大型工业园区
   国家要根据循环经济理念来建立化工园区,这是解决资源环境发展矛盾的理想模式。
   (1)通过采取措施规范石油和化工园区管理,引导园区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石油和化
工园区的建设要通过对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运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做到专业集成、投资
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
   (2)积极探索总结园区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园区建设除要求入园企业物料、废物实现内部循环外,还要促进
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副产品或废产物的相互利用,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
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
   (3)组织经验交流,积极开展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园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成园区各个企业共享资源和
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形式,形成园区实现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的模式,逐步实现公用辅助一体化、物
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
   (4)制定严格的石油和化工园区环境保护政策。
   (5)鼓励和支持吸引中小企业入驻石油和化工园区。中小型石油和化工企业受本身资金限制,很难独自建立
起一套生产的基础设施,如供气、供暖、“三废”处理等。
   3.采取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化工废渣的综合利用
   化工行业每年仅磷石膏渣、电石渣、氨碱废渣的产生量近5000万t,综合利用这些废渣,符合循环经济、可
持续发展原则。若国家从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减免利用废液、废渣生产产品的税收,鼓励企业进行废物综合利用,
企业将有能力更好地处理未被利用的部分,大幅减少废渣的堆存量,增强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创造良好的社会
效益。
   4.政府在推行循环经济中要起主导作用
   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定以后,政府的职责是加强执法,落实法律法规。对遵守法规要求的企业给予奖励,对没
有遵守法规的给予惩处,体现法规的尊严。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企业法人循环经济的意识。
要开展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守法意识。充分宣传循环经济法规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和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的意义,使大多数老百姓知法、守法,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循环经济中来。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