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油工业:由大走强 高歌猛进
朱和 金云
中国炼油工业自世纪之交的大重组以来,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东风,先后克服了“9.11
事件”、国际油价持续大幅攀升、加入WTO、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等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不利
影响,迅速崛起。虽然受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但得益于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十大产业振
兴规划与一揽子促增长计划的出台,2009年我国炼油工业逆势上扬,在全球炼油业中率先走出了低谷,实现了回
升复苏,成为世界炼油工业发展的亮点。
一、新世纪头十年进入发展快车
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由2000年的2.76亿t/a猛增至4.77亿t/a,稳居世界第二位。
这就是说,在新世纪的头十年中,我国炼油能力激增了72.8%,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3%,成为建国60年来炼油
能力增长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十年。
自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大重组以来,由于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和产供销一体化,中国炼油公司和炼厂的发
展壮大步伐明显加快,在国际炼油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列的全国炼油厂共有264家,其
中大大小小的地方炼油厂177家。中国最大炼油企业中石化现已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的世界第三大炼油
公司;中国第二大炼油企业中石油也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八大炼油公司。中石化和中石油炼油厂的数量虽然仅占全
国的27.2%,但两大公司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占到全国的76.8%,在国内市场居主导地位。
中石化十年来的炼油能力增长很快。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由2000年的1.43亿t/a增至2009年的2.23亿t/a,
占全国总产能的46.9%;炼厂平均规模从432万t/a增至570万t/a。截至2009年底,规模在1000万t/a以上
的炼厂有11家,500万t/a以上的有10家,其中镇海炼化的炼油规模超过了2000万t/a。
中石油十年来的炼油能力增长也较快。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由2000年的1.19亿t/a增至2009年的1.43亿t/a,
占全国产能的29.9%;炼厂平均规模从352万t/a增至540万t/a。截至2009年底,规模在1000万t/a以上的
炼厂有5家、500万t/a以上的有11家,其中大连石化的炼油规模超过了2000万t/a。
2009年5月中海油兴建的1200万t/a惠州炼厂投产,标志着中海油正式较大规模地进军炼油业,使其炼油
能力从2005年的750万t/a增至1950万t/a,占全国产能的4.1%。
从地方炼厂的情况看,截至2008年底,包括原陕西延长石油集团(2008年底其合计能力为1400万t/a)在
内,全国地方炼油企业(简称地炼)总炼油能力达8805万t/a,主要产品包括汽油、柴油、润滑油、溶剂油、燃
料油、沥青、乙烯、丙烯、芳烃、液化石油气、MTBE等。这些地炼除延长外主要分布在山东(37家)、辽宁(15
家)、广东(14家),从实力看,山东地炼居全国地炼的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外资公司在华炼油业务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继道达尔
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参股建成大连西太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参建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于2009年正式
投运,使外资在中国的权益炼油能力达1050万t/a,占我国炼油总能力的2.2%。同时,中俄天津东方石化炼油
项目、委内瑞拉与中石油合资广东揭阳炼油项目、卡塔尔与中石油炼化合资项目、科威特与中石化广东湛江东海
岛炼油项目等中外合资项目也都在积极推进中。这使得中国炼油工业呈现出以两大集团为主导的多元化市场竞争
格局。
二、金融危机中走出漂亮曲线
2005~2008年,由于国内需求旺盛,我国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国内原油加工量由27287
万t增长到34148万t,年均增长7.7%;成品油产量由17029万t增长到20837万t,年均增长6.9%。2009年由
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国内石油需求增速有所减缓,但我国炼油工业成功应对了各种负
面影响,逆势上扬,走出了一波由低向高的过程,在扭亏为盈的同时实现了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的双增长。
自3月后,2009年各月的原油加工量和开工负荷一直高于2008年各月。全国炼厂的开工负荷总体上走出了一条
低开高走的路线,从年初的71%上升到12月的88%,全年开工率为84%。2009年全国原油加工量为3.75亿t,同
比增长7.9%;汽油产量7195万t,同比增长13.1%;柴油产量1.41亿t,同比增长6%;成品油(汽、煤、柴油)
总产量2.28亿t,同比增长9.6%。
2009年由于国际油价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使我国原油进口成本降低,加上国家自年初起出台并实施了新的
成品油定价机制,使炼油成本下降、盈利空间扩大。2009年上半年我国炼厂的平均炼油毛利在300元/t左右,
在8~10月虽然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内油价没有完全按照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执行,两大公司炼油板块的
炼油毛利下降并一度出现了亏损,但全年炼油利润总体仍实现了扭亏为盈,2009年全国炼油工业实现利润约800
亿元。
三、未来十年将更上一层楼
2010年我们将迈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2011年我国将在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开始执行“十
二五”发展规划。展望新的十年,我国炼油工业既面临着国内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政
治格局和石油石化工业格局大调整大变化的大形势,又肩负着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
发展目标做贡献的重任。可以说是利空兼具,挑战与机遇并存。
总体看,我国炼油工业已进入一个由大走强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未来将努力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整结构、
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和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推进炼化一体化和基地化建设,在继续增大规模实力的同时,
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行业的平稳较快发展,真正实现由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的转变。预计2010
年底,全国炼油总产能将达5.08亿t/a,同比增长6.4%。到2015年底,若在建、拟建和规划的炼化项目按期完
成,我国的炼油能力将达到7.50亿t/a,炼厂的规模化程度、炼化一体化程度、产业集中度及集约化程度都将进
一步提高,油品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
但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国炼油业在未来发展中也面临不少挑战。首先,要面对石油资源紧缺的瓶颈制约,我
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在未来十年中将会相继突破60%和70%大关。且由于世界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趋势,采用
更多劣质重质原油生产清洁油品将是今后我国炼油业的主要任务。其次,低碳经济对环保的要求增高,炼厂增效
节能减排和生产更多更清洁油品的压力增加,产品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相关投入随之增加,炼厂在忙于应对
高油价风险的同时,其他成本压力也将明显加大。第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与发展,以及我
国对外单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来自周边国家及地区的进口量将会提高,一些发达国家和资源
国家对华的炼油投资将继续增加,国内炼油业的多元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1. 炼油能力继续稳步增长,多元化竞争格局进一步发展
2010~2012年,我国将新投产广西钦州炼厂、沈阳华锦炼厂等,同时部分炼厂完成改扩建(见表1),将新
增炼油能力3050万t/a。根据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达到4.05亿t,成品油产
量达到2.48亿t,届时实际炼油能力可满足这一预定目标。预计未来5年,我国炼油能力年均增速在6%~7%。
表1 2010~2012年我国部分炼厂新增产能统计 万t/a
企 业 名 称 增长能力 投产时间
中石化 塔河石化 350 2010年
洛阳石化 200 2010年
长岭炼油厂 500 2011年
安庆石化 250 2011年
茂名石化 1200 2012年
石家庄炼化 300 2012年
中石油 广西炼厂 1000 2010年
庆阳石化 300 2010年
吉林石化 300 2010年
辽阳石化 400 2010年
宁夏石化 350 2011年
中海油 惠州炼厂二期 1000 2011年
其他 沈阳华锦 500 2010年
中化集团泉州炼厂 1200 2011年
“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将立足海上、中哈、中俄和中缅原油管道等四大战略通道,加快大型炼化项目布局;
建设、完善炼化基地,调整区域布局,满足市场要求;利用国外资源,合资合作发展国内炼油业务。中石化将围
绕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做精做优沿江及内地炼化企业;同时打好合资合作牌,
用市场交换资源,加快大炼化项目建设。中海油将进一步对旗下惠州炼油项目、海化炼厂和河北中捷炼厂进行扩
能改造。预计到2015年,外资在中国的权益能力将增至3150万t/a,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4.2%。
2.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更加协调
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和调整的重点之一是使炼油布局进一步适应资源供应格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按照优
化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大型炼油基地建设,大力优化炼油产业布局。未
来3年内,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炼油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将建成3~4个2000万t/a炼油、200
万t/a乙烯大型炼化生产基地,全国总共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预计到2015
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共2000万t左右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
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将逐步满足当地成品油需求增长的要
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届时我国将主要建成环杭州湾(含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炼化工业区,
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
3. 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产业升级大势所趋
在装置结构调整方面,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炼厂要大力发展液体收率高、能最大限度生产运输燃料和化工用油
的工艺和装置;二是以提高油品质量为主要目标调整内陆炼油厂的装置结构,适当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及煤油、
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生产能力。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要提高高标号车用汽油、车用柴油和高档内燃机润滑油在
产品中的比例,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并经济可行地提高化工用油的产量以满足石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
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对炼油工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淘汰100万t/a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
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200万t/a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要推
动大型石化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配置与利用,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今后,我国炼油工业要根据新的形势变化,研究解决好以下四方面的问题:①解决重油转化的问题,提高轻
质油的收率。当前我国轻油收率为74%左右,而国际上一般都达到了80%。对年加工约4亿t原油的中国来说,
轻油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有重大的意义。②解决好清洁汽油、柴油的市场准入问题。③在保证交通运输用燃
料供应的同时,解决好为炼化一体化型炼厂提供优质化工原料的问题。据统计,我国GDP每增长1%,成品油需求
增长0.5%,石化产品需求增长1%。随着我国乙烯工业的大发展,对优质化工轻油的需要量激增,如何满足其要
求,将是未来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④要搞好技术开发,研究开发规模化的、经济实用可行的替代能源和新能源。
4. 产品标准将不断提高,燃料清洁化趋势不可逆转
2010年全国车用汽柴油将全部达到国Ⅲ标准,部分产品要达到欧Ⅳ标准。为满足清洁燃料生产需要,未来一
段时期内,我国炼油工业将在科学制定油品质量标准、加快质量升级步伐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
提高汽柴油产品质量,以满足汽车工业和环保法规的要求。为了生产符合新标准要求的清洁燃料,我国炼油工业
将不断优化生产方案,通过优化配置和利用资源,采用自主开发的新技术和优化调合组分等措施,努力降低油品
质量升级成本,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5. 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将在科学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得到更大发展
近年来,生物质燃料产业的经济性和环保意义日渐凸显。目前,我国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已达
102万t/a,以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初步具备商业化发展条件,以餐饮业废油、榨油厂油渣、油料作物
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也已达到150万t/a。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20
年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t,总计年替代约1000万t成品油。
预计今后我国替代能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中石油、中石化、中海
油等大型国企将有选择有重点地进入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领域,谋求新的发展。
6. 把握投资和投产节奏,确保炼油工业有序健康发展
近年来,由于国内炼油能力增长较快,而油品需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增势放缓,供需形势由偏紧转为宽松
并略有余。因此,目前国内外舆论和业内外人士普遍表现出对炼油投资是否过热、会不会出现能力过剩问题的担
心。笔者认为这一担心不无道理,但如果注意调控,这一问题是能够避免的。从需求侧看,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
我国经济仍处于迅速发展时期,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汽车保有量有很大的增长余地,油品需求仍有相当大
的上升空间。因此从中长期看,在与油品需求增长的同时,同步增加炼油能力是必要的。但从供应侧看,如果对
新建或改扩建炼油项目不加以调控、不注意控制投产节奏、不注意布局的合理化和优化,有可能因短时间内局部
投产过分集中和密集而出现中短期能力过剩的现象。因此,建议国家和有关炼油企业要本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从全局和全国出发,加强炼油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控制适当的投资和投产节奏,注意布局的优化和
合理化,并注意在建设大型炼化项目的同时,适时淘汰落后产能或进行关停并转,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炼油业的有
效资产质量和规模化程度,确保我国炼油业健康顺利发展。当然,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我国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
制也需在炼油工业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