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未雨绸缪石油和化工企业积极应对低碳经济
2010年31期 发行日期:2010-08-10
作者:王武
未雨绸缪石油和化工企业积极应对低碳经济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   王武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
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
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峻挑战。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主
要源于人类过度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及温室效应,面对这一挑战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应携手共同应对,近年
来国际社会为此做了很多工作: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92个缔约方;1997年,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
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
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等;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底哥本
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聚集了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推行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
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潮。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资源
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要谋求创建一个新的不依赖于高碳化石能源
的经济体。自此,一个围绕建立低碳经济体系的全球范围的大讨论愈演愈烈。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
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
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摒弃对低碳经济的一些误解,如“零碳经济”、贫困经济、低碳经济
就是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等,像钢铁、水泥、合成氨、黄磷、烧碱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是无法限制
生产的,而要通过工艺设备改造或寻找替代品以降低能耗。
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以身作则,单方面宣布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碳
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在发展中国家里,这个指标是最高的,表明了中国坚持走低碳经
济发展路线的决心。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突破了年排放60亿t大关,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
大国,占全球二氧化碳增量的50%;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首次超过世界平均值,是非附件一国家的1.78
倍,是印度的3.87倍,见表1。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表1  1990~2007年世界部分国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       吨 CO2/人
国别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2007年  年变化/%
美国        19.44    20.16    19.52    19.10     -1.8
澳大利亚    15.10    17.55    18.82    18.78     24.3
加拿大        15.61    17.36    17.23    17.36     11.2
俄罗斯        14.70    10.35    10.69    11.21    -23.7
德国        11.97    10.06     9.83     9.70    -19.0
日本         8.63     9.32     9.53     9.67     12.1
英国         9.67     8.92     8.88     8.60    -11.0
欧盟27国     8.58     7.93     8.07     7.92     -7.8
意大利         7.02     7.45     7.74     7.38      5.2
法国         6.05     6.20     6.19     5.81     -4.0
韩国         5.34     9.18     9.75    10.08     88.5
南非         7.24     6.78     7.05     7.26      0.4
墨西哥         3.60     3.63     3.89     4.14     15.0
巴西         1.29     1.74     1.75      1.81     40.3
印尼         0.79     1.28     1.50     1.67    112.5
印度         0.69     0.96     1.05     1.18     69.9
中国         1.95     2.41     3.88     4.57    134.5
附件一        11.81    11.15    11.23    11.21     -5.1
非附件一     1.59     1.85     2.32     2.56     61.7
全球         3.99     3.87     4.20     4.38      9.8
  
    实际上,节能减排是中国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温总理在其报告中指出,“全国如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消
耗高、污染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将使经济增长付出资源、环境过大的代价,而且有可能导致资源支撑不
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我国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承诺的减排目
标事实上是偏高限的,2007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是2.52(也就是创造1美元GDP要排放2.52kg碳),仅次于俄罗
斯,全球平均是0.73,印度是1.72。如果以2005年为基准线,到2020年碳强度应该是1.47~1.6。与其他发
达国家相比,我国碳强度还大有潜力,时间紧、任务重、资金问题都将是未来实现减排目标的瓶颈。2011~2015
年将成为中国能否完成目标的关键时期,届时政府一定会出台一系列更加强硬的政策和指标,每个企业都必须
面对。
                             石化行业节能降耗大有潜力可挖
  中国工业界排放二氧化碳比重过高,2002年二氧化碳排放占世界工业界排放比的1/4,预计到2020年这一
比例将略有下降,占1/5强左右。而石油和化工行业又是重点耗能和排放大户,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千家重点
耗能企业中,石油和化工企业有340家,约占1/3;在环保部公布的废气、废水污染源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石
油和化工企业分别有482家和803家,占13.4%和25.8%。2009年重点耗能产品能耗统计见表2,部分重点用能
产品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见表3(oe为标准油耗;ce为标准煤耗)。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石
油化工、化学矿山、化学肥料、无机化学品、基本有机原料、农药、染料、涂料、精细化学品、橡胶加工、新
型材料等20多个细分子行业,6万多个(种)产品,门类基本齐全,品种基本配套,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完
整工业体系。但石化产业也面临工艺技术相对落后,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低附加值产品占绝大多数
等弊端,生产综合能耗水平较高。尽管近年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综合看与世界先进水
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见表4。

表2  2009年重点耗能产品能耗统计
        能耗
产品               单位           2009年          
原油加工    kgoe/t         72.82    
乙烯        kgoe/t        637.08    
合成氨        kgce/t           1425.98    
烧碱        kgce/t        534.29
纯碱        kgce/t        332.59
电石        kgce/t           1018.11
黄磷        kgce/t           3366.48

表3   2009年部分重点用能产品二氧化碳排放统计    万t CO2  
        合成氨    电石      烧碱            黄磷
总排放量    19531       6599      5489            1578


              表4  重点耗能产品综合能耗统计及对比
                                      中    国                     
    项    目                2000    2005    2007    2009       国际先进水平
原油加工综合能耗/kgoe·t-1     82.9    73.0    75.2    72.8    53.2
乙烯综合能耗/kgoe·t-1        787.4   690.0   669.5   637.1     440
合成氨综合能耗/kgce·t-1     1699    1700    1426    1366    1000(以天然气为原料)
                                            1615(以煤为原料)
烧碱综合能耗/kgce·t-1     1435    1297     618     534     980(离子膜法)
                                                1250(隔膜法)
纯碱综合能耗/kgce·t-1      406     396     398     323     310
电石综合能耗/kgce·t-1       —    1120    1107    1011    1800

  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应对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推动低碳经济  石化产业功不可没
  虽然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众多困难,但其推动低碳经济的确大有可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源头治理/可再
生能源开发离不开化工行业,过程治理/生产与消费中节能离不开化工行业,末端治理/CO2捕集、储存也离不开
化工行业。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工艺路线、能量系统优化、二氧化碳的直接利用等手段实现。
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绝大部分重点耗能产品能源消耗呈逐年下降趋势,比如,原油加工每吨产品消耗标煤2009
年同比上年降了1.75%;2008年下降1.9%;乙烯吨产品消耗下降了3.34%;合成氨下降了4.23%;烧碱下降了
7.48%;纯碱下降了9.00%。全行业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此外,国家还要综合考虑碳平衡的问题,某些产品从化工生产过程中看是耗能的,但在其他行业利用过程
又达到了节能的目的,综合看其生产符合低碳路线,因此石油和化工行业也间接促进了其他行业的节能降耗。
如风能设备,风力发电机组叶片上使用的玻璃纤维和碳纤维产生的减排额是生产过程排放量的120倍,类似产
品还有太阳能产品使用的大量多晶硅、建筑用的泡沫绝缘材料和保温涂料、汽车行业大量使用塑料制品等。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280亿t,各种二氧化碳的资源化途径回收大约为2.5亿t,不到排放量的1%,
回收的CO2主要用于合成水杨酸、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生物降解塑料(环氧丙烷+CO2共聚物等)、碳酸饮
料、灭火剂、膨化剂、超临界萃取剂、保护气体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就显得的尤为重要,利用
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水合物替出甲烷水合物等,相关技术发展大有前景。
                                     审时度势  借势发展
    石油和化工行业是低碳经济的践行者、主力军。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每个企业都不能置身事外,企业
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早行动,抢占制高点,避免被高碳投资锁定,要充分利用政策,使企业借势发展。
    1.密切跟踪相关政策法规。如十二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版,2008年4月1日生效)、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家发改委2004年12月发
布)、《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发改环资[2006]571号)等,以及今年限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
长,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外贸政策、财税政策,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政策。
    2.密切与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行业协会对口部门的联系,避免因误解或理解偏差出台不利
于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3.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前瞻性技术,企业可以根据情况决策是否参与其中;关注与企业生产相关的
新产品、新工艺,如干法乙炔技术、中空电极和炉气综合利用技术、黄磷电除尘技术和尾气综合利用技术、铬
盐无钙焙烧技术、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和氮肥节能技术、离子膜法烧碱工艺、大型密闭式电石炉生产装置
等,这些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另外企业也应该关注潜在替代品。
    4.关注碳资产和碳交易。未来国内企业的发展空间有可能与碳资产密切相关,所谓碳资产就是企业排放二
氧化碳多少的权利。目前企业可以参与的国际碳交易有CDM和VCM两种形式。国内也正在制订标准启动相关交
易市场。CDM是附件一国家与附件二国家减排量的交易。VCM是自愿碳交易市场,与CDM相比,VCM具有流程简
单、周期短、开发成本低、覆盖中小项目范围广、没有区域限制等优势。
    CDM和VCM项目的技术选择有五大类型:节能/能效、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和CO2固存。根据
我国的能源结构、能源战略、环境政策、能源技术路线,与化工行业相关的符合CDM技术项目选择归纳如下:高
效洁净的发电技术及热电联产,如天然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超临界燃煤发电,压力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
多联产燃煤发电等;高效低损耗电力输配系统;燃煤工业及民用锅炉窑炉,包括炼焦窑炉、高炉节能技术改造;
高耗能工业设备和工艺流程节能改造、钢铁、石化、建材工业等;电力需求管理(DSM)和工业通用设备节电改造,
如变频调速高效马达、高效风机水泵、绿色照明、非晶态高效配电变压器、电热炉改造等;二氧化碳的回收和
资源化再利用技术;植树造林和再造林等;其他高GWP值氟化气体的减排项目,如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
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等。
    5.企业应积极开展能源审计、能源认证、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等工作,做到
心中有数,及时改进。
    总之,石油和化工企业要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顺势而为,积蓄力量,做到
有备无患,争取跨越式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