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化学工业如何由“大”到“强”?——“十二五”规划的思考与建议
2010年50期 发行日期:2010-12-29
作者:傅向升
“十二五”规划大家谈(4)
化学工业如何由“大”到“强”?
——“十二五”规划的思考与建议
傅向升(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十一五”就要结束”,“十二五”即将启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大
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
大战略新兴产业。各行业、各部门、各省市都在认真研究并制定自己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如何能够在“十一
五”的基础上既把握中央精神,又密切结合自身实际,研究部署好“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提出切实可行
的发展措施,是我们石油和化工行业亦应考虑的问题。
  一、十二五”发展跃上新平台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不仅经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而且还受到了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冰
冻雪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各条战线的共同奋
战,我国经济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万亿,2009年超过33.5万亿,预计2010年
可达到39万亿元。经济总量继先后超过英国、德国后,今年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
过4300美元,已经迈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行列;外汇储备将超过2.5万亿美元,居官方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位;外
贸进出口总额2009年超过2.2万亿美元,今年前十个月已超过2.3万亿美元,出口额世界第一位。另外,经济
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国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的科
学发展和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二五”发展仍面临新挑战
   “十一五”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时期如何实现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还有一些
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容忽视。在此重点谈需要关注的四个突出问题和需要把握好的两个关系。
  一是资源问题
    我国工业体系中一方面是加工制造业世界老大,另一方面是资源性产业(大量消耗资源的初级产品)占主体。
当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十分严峻,很多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大量资源面临枯竭。以石油
和化学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油为例,去年我国原油加工量近4亿吨,进口占所需要量的51.3%,预计再过五年,
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超过5亿吨,进口比例将大于60%。我国当前的年耗煤总量超过30亿吨,很难想象随着经济的
快速发展,就是我国的煤资源丰富禁得起消耗,可是我们的天空是否容得下?我们国民的肺是否承受的了?也必
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是环境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几年我们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减
排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环境污染的状况在有些地方还在恶化,土地污染、水资源污
染、空气污染的事件还时有发生,有的地区怪病、疑难病症不断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技术问题
    过去我们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量的大量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论是质量还是效率都不高,特别是从
整个工业体系来看,市场竞争力并不强,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加工制造业主要是靠牺牲大量的廉价劳
动力为代价,大量工业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低端产品为主,尖端技术、高技术、工业企业的核心技术十分缺乏,依
靠自己的力量组织技术攻关进展十分缓慢,通过国际合作或技术引进,发达国家对我们始终是严重封锁,也就造
成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四是重复建设问题
  我国早就提出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可是重复建设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十一五”
期间在有些领域还十分突出。当前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一些新能源都在大范围布局,化工系统也存在
类似的情况,为光伏电池板配套的多晶硅、能源替代的煤化工行业(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醇
等)以及最近的煤制天然气,都存在一哄而上大规模建设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严重性,及时制定
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限制盲目进入,但是重复建设的情况在部分领域、地区、行业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落后
产能的淘汰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十二五”期间正确把握好两个关系
    一是大与强的关系
  从经济总量来看,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外贸总额世界第二,
其中出口总额世界第一,可是细分起来,我们的GDP构成是怎样的?质量又是如何?出口的都是什么样的产品?
出口了多大量的产品才成为了世界第一?我们单位产品的创汇能力究竟如何?发达国家的一架飞机、一片芯片、
一个液晶显示装置能敌我们多少产品?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当前,我国的工业产品情况:钢材产量世界第一,
但普通钢材大量出口的同时,特种钢材又在大量进口;汽车产量世界第一,但高档车都需要进口,还缺乏知名品
牌;白色家电、水泥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等等。从化学工业来看,2009年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总量也居世界第二位,
细分起来也是初加工产品、基础化学品占主体,为高科技产品、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以及电子、高档汽车等配套
的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特种密封材料等自给率很低,大都靠进口满足需要;精细化学品、特种化学品
以及一些专用化学品、高附加值产品的产值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代表化学工业技术水平的聚碳、聚甲醛
等工程塑料和聚苯硫醚、聚酰亚胺等特种工程塑料,始终处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当中,一直未能依靠自有技术
建成工业化装置;再如农药行业,产量已连续两年超过200万吨,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国,可生
产的几百个农药原药品种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还不到5%,甚至出口的原药在国外加工成剂型后身价百倍的又
回到中国市场;其他化工产品如纯碱、烧碱、化肥、染料、涂料、聚氯乙烯、电石等的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因
此我们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国民经济的单个行业来看,都只能以一个“大”字概括,大而不强,没能形成核
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把做强放在各行各业一切工作的首位,在“大”的基础上加快向“强”的转变。
  二是发展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
  五中全会以后,各界以及各行各业都在竞相讨论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就贯彻全会精神的速度来讲是
迅速的,但是千万要把握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与优化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毕竟处于并将长期处
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民经济构成中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占绝大主体,战略新兴产业是要发展,但如果人们
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战略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上,忽视了传统产业的升级与优化,给整个国民经济可能会产生严
重影响,生产效率的提升可能难以如愿,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可能会更加严重,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投资浪费。近年
来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领域一些生产装置或生产过程,由于新技术的应用、或者通过生产工艺的优化,技术经
济指标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改善,物耗能耗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的
效果都明显改善,综合效果是明显的。“十二五”时期,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
产业的问题上,千万不能像有些建筑物的命运一样,刚刚建成没几年的建筑物为了形象与面子却要推倒重建,造
成极大的资源和人力浪费。也不能像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那样,片面追求压小上大,一些刚刚建成的生产装置
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却要停产或被拆除,造成大量新的投资与人力浪费。
  四、化学工业的发展肩负新的使命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与技术密集于一身。
  一是化学工业的发展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整体技术水平。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2009年的工业总产
值达到6.6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2%;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2010年将超过8.3万亿,员工
超过600万,其经济和就业贡献比其他行业都要大。从国际上看,凡是化学工业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基本
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法国、英国、韩国;从国内来看,凡是化学工业强的地区大都
是经济强省,如山东、广东、江苏、上海等。二是化学工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密切相关。化肥、农药为保证农业
丰产丰收、保证粮食安全和菜篮子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化肥对农业的增收大于30%;化工材料特别是高
性能材料为国家重大工程(大飞机、高速列车、嫦娥探月)以及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建筑领域等提供了不可替
代的配套材料。三是化学工业与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关系密切,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与化学工业直接
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化学工业为其提供高性能材料。可见,“十二五”
期间国家还是应当重点发展化学工业,有人可能会说,很多化工产品都已产能过剩,如何发展呢?一是推进企业
的基地化和规模化,实现化工产品生产的集约化和一体化,这样可以带来企业的规模化效应,产品的上下游互供
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和治理,为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以及污染的治理都创造前提和条件。这
些方面不需要国家的直接投入,只需要政策支持即可。二是重点支持化工新材料、特种化学品、高性能纤维材料
等专业和领域,攻克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强化工程开发能力,实现产业化,为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和国家重大工
程提供配套,不仅是替代进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破解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品封锁,以免受制于人。三是紧紧围
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化工新技术、新能源的化工新技术、生物化工新技术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围
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以及大飞机、高速列车、航空航天组织关键材料的重大配套工程,
能够使核心技术和配套材料同步推进,以免造成等米下锅的尴尬局面。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