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启后话油气
朱和
2010年世界经济曲折复苏,油气行业恢复性增长,价格高位运行。中国油气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创多项历史新高。2011年,全球油气行业继续呈增长态势,但步伐趋缓。
2010年 全球重回上升通道
国 内 篇
1.石油需求强劲反弹
2010年受原油加工量大幅增长、成品油净进口减少、石油储备快速增加、管道铺底油增加等因素影响,我
国原油表观消费量首次突破4亿t,达到4.39亿t,增速高达13.1%;原油净进口2.39亿t,首次突破2亿t,
增长17.4%,对外依存度达到54%。
成品油需求恢复快速增长。2010 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达2.45 亿t,增幅为10.2%,增速创2005 年来新高。
其中,汽油消费增长平稳,全年汽油表观消费量为7158 万t,增长5%;在工业生产加速、大规模基建投资和物
流业持续恢复的带动下,柴油消费快速增长,表观消费量达到1.56 亿t,增幅为12%。
2.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t
2010年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t,达到2.03亿t,同比增加6.9%以上。西部和海上接替东部格局基本
形成。西部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快速上升,2009年石油储量较2000 年提高55.9%,达5.58亿t,占全国的
比例首次超过1/4,达到26%;海上石油探明储量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7.9%上升至2009年的9.6%,海上石油
产量比重从2000年的6.7%上升到了2009年12%。东部老油田继续努力稳产,西部和海上加快生产,带动中国
石油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
2010年,由于长庆气区增产、普光气田正式投产、其他陆上气田产量增长,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945亿m3,
同比增长12%,再创历史新高。四川、长庆、塔里木气区仍是主要的天然气产区。
3.炼油能力突破5 亿t/a
在国内成品油消费快速增长和大炼厂投产带动下,2010年我国炼油工业继续快速发展,新增原油一次加工
能力3200万t/a,总产能达到5.04亿t/a,原油加工量约为4.21亿t,同比大幅增长12.3%,全国炼厂平均开
工率升至86.5%;成品油产量约为2.51亿t,同比增长10.6%。两大集团炼厂平均规模增至630万t/a,已超过
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广西钦州炼厂建成投产,千万吨级炼厂增至20个,华南地区炼油能力上升,全国炼油布局
进一步调整优化。
2010年我国乙烯产能、产量继续快速增长,新增产能245万t/a,达到1417万t/a;产量约1371万t,同
比增长29.9%,全年平均开工率为97.9%,远高于世界80%的平均水平。我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已达到59万t/a,
略高于世界54.5万t/a的平均水平。
4.天然气消费首度突破千亿立方米
2010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070亿m3,同比增长15.9%。城市燃气和工业燃料用气大幅增加,发电
用气增长较为缓慢,化工用气比重继续下降。天然气在城市燃气中的比重上升,按热值计算首次超过LPG,成为
城市燃气第一大气源。
201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约170亿m3,占消费总量的16%。其中,管道气进口稳步推进,进口量达44亿
m3;LNG 进口量大幅攀升,全年进口910万t,同比增长64.6%。中国多源供气格局初步形成。
5.油气管道总长度达7.8 万公里
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原油管道1.99 万km,成品油管道1.81万km,骨干管网基本形成。西气东输二
线东段、陕京三线、川气东送管道等5条长输管道建成投运,中缅天然气管道开建。截至2010年底,国内天然
气干线总长度达到4万km。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二期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12年全面完工后,总储备能力可达
2.74亿桶。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积极参与商业储备建设,估计到2010年底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
能力分别达到1.78亿桶和1.68亿桶,初步形成约36天消费量的储备能力。输气用钢管制造技术取得明显进展,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全线在全球率先使用了X80级螺旋埋弧焊钢管。
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3座LNG接收站,在建的8座LNG接收站将于2013年前陆续投产,届时总接
收能力将超过4000 万t/a。地下储气库建设将进入高潮,已建成地下储气库20座,调峰能力18.7亿m3;全年
有20多个小型LNG厂投入建设,将使国内部分偏远分散、远离管网的地区用上天然气。
6.海外油气合作成果丰硕
2010年中国公司海外油气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估计权益产量可能首次突破6000万t,同比增长约15%。中
石油继续扩大海外业务规模,中石化、中海油加快海外布局。中石化先以46.5亿美元收购康菲公司加拿大
Syncrude 油砂项目9.03% 的权益,又以71亿美元收购雷普索尔巴西业务40% 的股权。中海油海外两次累计斥
资70亿美元收购阿根廷地区油气资产。中石油联手壳牌公司以32.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煤层气生产企
业ARROW公司100%的股权。
战略能源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2月28日中俄原油管道与东北管道正式并网运行,并正式启动了中俄
双方达成的今后20年每年向中国出口1500万t原油的协议。中哈两国国家石油公司正式签订《关于中哈天然
气管道二期设计、融资、建设、运行原则协议》,并于2010年12月底动工建设,预计2012年竣工投产,将进
一步稳定和保障西气东输项目的气源供应。筹备已久的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动工,这将有利于改善“北油南运”,
解决西南地区缺油少气的局面。
国 际 篇
1.石油需求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迅速反弹,估计为8745万桶/d,超过危机前2007年8670万桶/d的水平。新兴经济
体是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非经合组织国家全年石油需求估计达到4150万桶/d,同比增幅高达5%。其
中,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增长6.3%,达到1952万桶/d,仍是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
2010年世界石油供应量总体上升,估计达到8730万桶/d,比2009年增加210万桶/d,增幅2.5%。其中,
非欧佩克产量(包括全球生物燃料)达5280万桶/d,较2009年增加110 万桶/d。欧佩克产量配额已连续两年
维持未变,但实际产量(含天然气液)同比增加100万桶/d。全球石油供应量略低于需求量,主要靠消化过剩
库存保持供需平衡,一定程度上对油价上涨提供了基础。
2010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WTI现货价格全年均价约79.45美元/桶,是新世纪以来的第二高点(仅低于2008
年),同比增幅约28.4%。投机炒作对油价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油价波动主要受经济复苏预期以及美元币值变
化的影响。
2.油气勘探开发重新活跃
据美国《油气杂志》最新公布数据,2010年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013.9亿t,同比大幅增长8.9%,增量
主要来自南美和非洲地区。2010年天然气储量达到188万亿m3,同比增长0.6%。
2010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活动重新活跃,国家石油公司作用明显。据估计,全球24家国家石油公司的
勘探开发投资计划高达189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以205亿美元名列首位,同比
增长24%。预计2011年全球勘探开发投资将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投资的主要领域包括:北美洲非常规油气项目、
中东和非洲地区大型油气项目以及亚太地区的LNG项目和拉美的深水盐下油气田项目。
2010年全球石油产量同比增长近1.7%,其中亚太地区以3.9%的增幅列各地区之首;北美地区石油产量增长
2.4% 至5.4亿t,增长主要来自非常规石油;俄罗斯石油产量超过5亿t,同比增长2.7%,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大产油国地位;尼日利亚石油产量猛增13%,引领非洲地区石油产量同比增长3%,达到4.45亿t。
2010 年天然气产量恢复增长,估计为3.06 万亿m3,比2009 年增长700 亿m3;前苏联、北美、亚太和中
东仍然是世界最主要的四个生产地区,其2010 年合计天然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8%。北美非常规气供应继续
增加,非常规气在美国天然气产量中占比超过50%。
3.炼油能力继续增长
2010年世界炼油能力达44.1亿t/a,同比增长1.2%,连续9年保持增长态势;世界原油加工量7408万桶
/d,同比增长2.6%;炼油毛利有所回升,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炼油毛利分别同比增长6.5%、23.6%和39.5%。
但各地区炼油工业的发展并不平衡:欧美等发达地区炼油业处在调整重组中,恢复缓慢;以中印为主的新兴经
济体国家炼油能力继续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中东地区凭借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炼油业,提出了更多产能建设计划;
非洲地区积极寻求外资,增加炼油能力。由于油价回升,替代燃料的发展重新活跃起来,生物燃料投资热潮再
起。
2010年世界乙烯产能增长1000万t/a,成为新增产能的高峰之年。但由于需求增长明显不及产量增长,导
致乙烯装置开工率继续下降至80%左右。亚太地区乙烯产能在2009年超越北美地区的基础上,2010年继续较快
增长,增幅达到15.6%,坐稳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中东乙烯产能密集投产,冲击世界石化市场,世界乙烯工业格
局形成了以亚太为主、北美其次、西欧中东并列的新格局。随着一批大型乙烯装置的建成投产,世界乙烯装置
平均规模继续扩大,已上升到52.5万t/a。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天然气工业尤其是美国非常规气的发展,天然
气在乙烯原料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石脑油所占比重下降,乙烯原料呈现出多元化、轻质化趋势。
4.天然气需求恢复增长
2010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达3万亿m3,同比增长2%,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速。亚太和欧洲(含中亚俄罗
斯)增速接近3%。发电成为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2010年经合组织
国家天然气发电所占比例达到34.8%,比2000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而新兴天然气消费国家(如中国)天然气
消费量增长则以城市燃气为主。
全球天然气贸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5~2009年世界天然气贸易量增长了20%,年均增长接近5%。2009
年天然气贸易量达到8766亿m3,其中管输气和LNG贸易量分别占72.3%和27.7%。卡塔尔是LNG出口第一大国,
截至2010年9月其LNG产能达到7720万t/a,占世界总产能的28.04%。随着LNG贸易量的增长和天然气现货
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虽然世界仍未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但各区域性市场关联程度不断提高。
大家谈之一
2011 年 调整中成长
1.世界石油供需将基本平衡并逐步趋紧
2011年世界石油需求将继续增长,预计增量在120万桶/d左右,达到8890万桶/日,而非欧佩克供应仅能
增长40万桶/d左右。要满足未来需求增长,欧佩克除了继续增加不列入限产范围的NGL 产量之外,还要再增
产原油50万桶/d。但以目前油价水平估计,欧佩克维持目前产量政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世界石油供需总体
平衡并逐步趋紧,基本面支持油价上升。预计2011年经合组织工业石油库存将从60天降至58天,但仍高于52~
53天的正常标准;欧佩克剩余产能将进一步增至530万桶/d,市场调节能力明显增强。较高的剩余生产能力和
高库存一定程度上限制油价的涨幅。
由于全球勘探开发综合成本提高、美元呈贬值趋势,将支撑油价继续走高。同时金融监管的加强将有效抑
制市场中的过度投机行为,2011年国际油价大幅涨跌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全年油价总体仍将上升,波动范围在
70~100美元/桶,均价85~90 美元/桶。但也不排除因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恶化或扩大、伊朗问题升级、地缘政
治不稳等突发事件,油价短时间内跌破70美元/桶或上冲100美元/桶的可能性。
2.中国石油需求增速放缓
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替代能源发展,以及基数升
高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速将有所下降,预计全年需求量为4.83亿t,增长6.2%。原油需求增
速也将有所下降,预计全年需求量4.71 亿t,增长7.2%。
成品油需求将继续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将达到2.57亿t,增长6.3%。在汽车销量增
速回落、汽油替代增加、治堵限行措施趋严和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等因素影响下,汽油需求增长将趋于平稳,预
计全年表观消费量7460万t,同比增长5.9%。经过2010年恢复性大幅反弹,柴油需求增速将回落,预计2011
年消费量为1.64亿t,同比增长6.2%。由于国内规模以上炼厂柴油生产能力已近峰值,当年新增能力有限,地
炼受盈利空间压缩和推行国Ⅲ柴油标准影响,开工率和增供量存在不确定性,预计2011年柴油生产增量将低于
需求增量,供需总体呈偏紧态势。随着航空运输的加快发展,预计2011年煤油需求仍将保持8.8% 的较高增速,
全年煤油需求总量将达到1850万t。
3.中国炼油能力继续扩张
2011年,中国将有北海、安庆、宁夏、辽阳、抚顺等一批炼厂改扩建工程竣工投产,预计全年新增原油一
次加工能力2450万t/a,总产能增至5.29亿t/a,华南等地区所占比例将有所上升,中石化、中石油炼厂平均
规模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年原油加工量4.34亿~4.44亿t,汽煤柴油合计产量2.59亿~2.65亿t。继2010 年
汽油国Ⅲ标准在全国推广使用后,2011 年柴油国Ⅲ标准将全面推广。
2011年将通过改扩建新增乙烯产能41万t/a。茂名石化、中科大炼油、天津东方炼厂、四川炼化、云南昆
明炼厂、石家庄炼厂、抚顺乙烯、惠州乙烯二期、武汉乙烯、大庆石化等一批大型炼化项目将加紧建设。中国
炼油化工规模和实力将进一步提升。
4.中国天然气产量将继续上升
随着天然气管网不断完善和市场规模拓展,新建产能陆续投产,预计2011年国内天然气产量将达到1050 亿
m3,同比增长10.5%左右。另外,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计划,2011年拟建设1000个天然
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2011年天然气进口量仍将快速增长。预计全国进口气总量将超过300亿m3,同比增长76.5%。其中,中亚
管道气进口量大幅上升,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达150亿m3,为2010 年的三倍;随着大连、江苏LNG接收站的建
成投运,全年LNG接收量将超过1200万t。
2011年城市燃气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发电和工业用气也将大幅增加,化工用气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随
着长输干线和支干管网的陆续建成,消费区域将进一步扩大,天然气产地及周边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成为中
国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区域。2011年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有望达到1300亿m3。
5.中国相关政策将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2011年中国将出台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的发展,天然气、替代能源和新兴能源等将迎来新
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将继续推进能源合同管理,强化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增添碳减排标准,健全节能市
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税收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扩大资源税实施范围,研究征收环境税。《城
镇燃气管理条例》将燃气市场统一管理纳入正规渠道,将于2011年3月1日开始施行。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分级上调,三大石油公司的收取比例将从10%上调至15%;特别收益金起征
点偏低的问题则可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此外,非常规能源发展的支持政策和进口天然气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能出
台。成品油定价机制新方案有望出台,可能下放定价权力、缩短计价周期;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有望推出,国
内天然气价格的形成将基于供需状况,考虑天然气用户承受能力,兼顾与国外天然气和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