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十一五”成果斐然 “十二五”任重道远
2011年28期 发行日期:2011-07-19
    编者按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中国也进入了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
阶段。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
就。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5.23万亿元,
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全行业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生产
和消费大国,在国际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历史短、基础薄,技术水
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产品是传统石油化工产品,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特别是在国际金融
危机的冲击下,产能结构性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竞争力不强等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是暴露无遗。这使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到了必须下决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发展
道路的关键时刻。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必须在“十二五”的发展中迈出两大战略转型的坚实步伐:一是迈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的坚实步伐,二是迈出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坚实步伐。
  在此背景下,业界高度关注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日前浮出水面。
《指南》阐明了“十一五”行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十二五”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行业发展的
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十二五”重点行业发展方向,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措施建议。根据《指
南》,“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将力争实现六大战略目标,完成六大重点任务。为了推动“十二五”期间
石化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指南》还提出了一些约束性指标。本期特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各
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将在本刊陆续刊登,敬请关注)。

“十一五”成果斐然  “十二五”任重道远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摘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十一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主要成就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
形成了包括油气开采、炼油、基础化学原料、化肥、农药、专用化学品、橡胶制品等约50个重要子行业,可生
产6万多个(种)产品,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
  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66万家,实现总产值8.88万亿元(现行价格),
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十一五”时期,
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和资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3.2%、21.5%和21.4%,是历史
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全行业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氮肥、磷肥、纯碱、烧碱、
硫酸、电石、农药、染料、轮胎、甲醇、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排名世界第一;原油加工量、乙烯等
排名世界第二;原油产量达2.03亿t,排名世界第四;天然气产量接近1000亿m3,居世界第五(见表1)。

                 表1 “十二五”主要石化产品产量统计          万t
   产品                  2005年      2010年   “十二五”年均增幅/%     世界排名
   原油            18083.9     20301.4       2.3            4
   天然气/亿m3          499.5       944.8      13.6            5
   原油加工量          28622     42286.8       8.1            2
   成品油        17455.5     25277.4       7.7    
   化肥               4888      6619.8       6.3            1
   氮肥               3576      4521.1       4.8            1
   磷肥               1075      1701.4       9.6            1
   钾肥              232.7       396.8      11.3            4
   硫酸               4462        7060.1       9.6            1
   纯碱               1421      2029.3       7.4            1
   烧碱               1240      2086.7      11.0            1
   甲醇            536      1574.3      24.0            1
   乙烯            770      1418.9      13.0            2
   PTA            556      1455.4      21.2            1
   合成橡胶          163.2         310      13.7            1
   合成树脂         2141.9      4360.9      15.3            1
   PVC            649      1130.1      11.7            1
   电石            895      1462.3      10.3            1
   农药            104       234.2      17.6            1
   轮胎/万条          31820     77634.4      19.5            1

  能源保障开创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国内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42亿t,新增天然气地质探明储量2.5
万亿m3。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1亿t。油气管网建设飞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油气管道总长达约7.8
万km。其中,天然气管道4万km,原油管道2万km,成品油管道1.8万km。2010年,中俄原油管道全长约1000km
工程竣工,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我国基本形成了陆上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的战略通道。
国家石油储备建设快速推进。至2010年,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大基地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石油
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能力分别达到1.78亿桶和1.68亿桶,初步形成约36天消费量的储备能力,独山子等二期
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一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高能耗行业比重下降,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比重上
升。2010年,无机化工原料产值占化工行业比重为4.4%,比2005年下降2个百分点;化肥行业产值比重为11
%,下降3个百分点;专用化学品产值占化工行业比重达25.5%,大幅提高7个百分点。二是产品结构向功能化、
差异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据有关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我国离子膜烧碱产量比重达到82%,比2005年提高
38个百分点;乘用胎子午化率80.9%,提高23.5个百分点;高浓度磷复肥比重达到82.3%,提高21.9个百分
点。天然气产量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3%提高至4%(见表2)。三是企业组织结构继续改善,产业集中
度进一步提高。一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产得到优化,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到201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
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3家增至7家(见表3);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由3家增至6家;全国形成了20
个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基地(见表4),约占全国原油加工总能力的50%;5个百万吨乙烯基地(见表5),约占乙烯
总能力的1/3;形成了云、贵、鄂三大磷肥产业区和青海、新疆钾肥生产基地。四是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在全行
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1.2%大幅提高至22.5%,实现利润占比由4.4%提高至16.1%。

         表2  “十一五”我国部分石油和化工产品结构变化情况
    项  目                                        2005年           2010年
    柴汽比                             2.05          2.07
    天然气产量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          3.0           4.0    
    尿素占氮肥比重*/%                         60.0          65.0
    磷肥占化肥比重/%                         22.0          25.7
    高浓度磷复肥占磷肥比重*/%                     60.4          82.3
    钾肥占化肥比重/%                          4.8           6.0
    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比例                  1∶0.68∶0.24      1∶1.41∶0.22
    烧碱中离子膜烧碱所占比重*/%                 44.0          82.0
    轮胎中子午胎所占比重*/%                     57.4          80.9
      注:各指标均为按产量计算,带*号数据来源于有关行业协会

         表3   201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企业                       亿元
      企  业  名  称                   销售收入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968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7336
    中国海油石油总公司             3723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3289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170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1300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21

         表4  2010年我国千万吨级以上能力炼油企业              万t/a
    企业名称                        能力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               2300    
    中国石油大连石化               2050    
    中国石化齐鲁石化               1400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               1400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               1350    
    中国石化燕山石化               1350    
    中国石化广州石化               1320    
    中国石化金陵石化               1300    
    中国石化天津石化               1250    
    中国海油惠州炼油               1200    
    中国海油惠州炼油               1200    
    中国石化福建炼化            1200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               1170
    中国石化高桥石化               1130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               1050
    大连西太平洋石化               1000
    中国石油独子山石化               1000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               1000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               1000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               1000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1000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1000

    表5   2010年我国百万吨级以上能力乙烯企业        万t/a
        企  业  名   称                 能力
    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                 122
    中国石化天津石化                 120
    中国石化上海赛科石化         110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                 100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                 100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石化行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4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4项;取得行
业技术发明奖114项,科技进步奖1159项,是行业科技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特别是在新型煤化工技术、石油
勘探开发技术、新催化技术、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新型环保与节能技术等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
突破性成果。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制油、60万t/a甲醇制烯烃、20万t/a煤制乙二醇等工业示范装置的建成,
大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和国内首套HT-L粉煤加压气化炉等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使我国煤化工整体技术
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大气田的发现”、“20万t/a大规模MDI
生产技术”、“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石脑油催化重整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海洋油气
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一批先进技术和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t
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使我国在三次采油领域居国际领先地
位。大型装备自主化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千万吨级炼油装置设备自主化率超过90%,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自主化率
达80%以上,30万t/a合成氨、52万t/a尿素装置实现了国产化,12000m特深井钻机、大口径高钢油气输送管
道、百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油系统等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推广先进煤气化、干法乙炔、溴化钾吸收式制冷机组、大
型密闭式电石炉、新型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电石和黄磷炉气综合利用等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有效实施清洁生产
和循环经济,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3.65t标准煤,比
2005年下降13.5%,重点耗能产品单耗明显下降,全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5.2万t,比2005年下降16.4%;
氨氮排放量10.1万t,下降58.1%;二氧化硫排放量177.7万t,下降14.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提前完成
了“十一五”国家规划目标。
  园区建设成为新亮点  “十一五”我国化工园区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大型综合性化工园区和专业特色型园
区成为发展重点,各地在园区发展实践中大胆探索,在引进项目、物流运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创造
出许多好的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截至2010年,全国已建成60多家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地区产业特色的化工园
区。
  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坚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
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全行业进出日总额达到4587.81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3倍。其中,进口
3244.61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3倍;出口1343.2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4倍。截至2009年底,我国石
油和化工公司已在31个国家开展油气上游业务,累计投资超过600亿美元,当年权益油气产量达5940万t油当
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2010年,国外权益油产量突破6000万t。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并购金额超过300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占同期全球上游并购总额的20%。海外工程承包建设取得良好成绩,部分企业在全球工程建设领域
排名显著提升。“十一五”引进外资达到新的水平。5年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累计吸引外商投资达4271.8亿
元(包括港澳台)。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均已进入我国市场,同我开展广泛合作,业务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石油和化工
领域。
                             “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石油和化学工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持续加
快,相关产业对石油和化工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农业要求
增加大颗粒尿素、缓控释肥、配方肥,发展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农药。汽车、高铁、大飞机等高端制造业需要高
性能材料、高等级油品、低滚阻轮胎等与之配套。高档纺织面料要求提高化纤原料、染料、印染助剂等产品的性
能。轻工、建材工业对化工原料的性能、安全、环保提出了新要求。国防军工的现代化迫切要求加快研制高端化
工新材料、燃料、特种化学品。“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和需求空间(主要石化产品消
费预测见表6)。

                  表6 “十二五”主要石化产品消费预测                万t
    产品名称               2015年预测           2011~2015年均增幅/%
    原油            57400                    5.5
    天然气/亿m3                     2600*               19.4
    成品油(汽煤柴合计)        32800            6.0
    烧碱(折100%)         2700            6.9
    纯碱             2550            6.4
    乙烯             2500               11.0
    甲醇             3700               12.0
    合成树脂            10000            7.0
    合成橡胶              650            7.9
    轮胎外胎            62200            8.3
    化肥(折纯)             6800            1.5
    农药原药              210            3.4

  未来五年,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
时期。“十一五”我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第二大国,化工第一大国,行业发展迫切要求科技创新能力、产业
结构布局、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上一个与自身发展地位相适应的新台阶。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迈出由石油和化工大国向石油和化工强国转变的坚实步伐,已成为“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
展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战略目标
    根据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力争实现以下战
略目标:
    ● 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行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达6
%以上。
    ●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突破80~10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在重要产业领域抢
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继续上升。2015年,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销售收入过千
亿的企业超过15家。
    ● 节能环保跃上新台阶
    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比“十一五”末下降15%。COD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均减少10%,氨氮排放总量减少l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废水达标排放。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
到75%、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全行业清洁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 质量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
    企业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质量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主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技
术领先、质量过硬的行业知名品牌和世界级自主品牌。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支撑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优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 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高
    “以人为本”的责任关怀理念普遍树立,实施责任关怀的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先进、健全
并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易发的势头得
到根本性扭转。

                           “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任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性任务。必须针对传统发展方式存在
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采取有力举措,推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通过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品种质
量水平,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石油、天然气开采业要开发先进开采
技术;炼油、乙烯等行业要完善加工配套装置,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三大合成材料、
有机化学原料行业要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加快产品从“通用型”向
“专用型”转移。化肥行业要上大压小,控制产能,生产专用和缓控释肥料。农药行业要加大新品种开发力度,
加快淘汰高毒、高残留品种,提高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产品比重。降低溶剂型涂料、胶粘剂比重。甲醇、电
石、染料、轮胎、纯碱、烧碱、聚氯乙烯等结构性过剩行业,要严格控制总量,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开发新
技术、新品种,延伸产品价值链。染料、纯碱、无机盐、轮胎等具备一定技术、规模和竞争优势的行业,要通过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氟硅材料、特种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工程塑料、功能性
高分子材料以及以特种纤维为骨架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加快研制高性能、节能环保的电子化学品、
水处理剂、饲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阻燃剂、造纸化学品等高端专用化学品。配套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开发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光伏电池材料,提高专用环氧树脂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及性能,加快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等非
常规油气资源,推进煤的清洁利用,因地制宜发展非粮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生物技
术替代传统工艺,开发生物农药、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化工产品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减少对石化原料的依赖。加
快推进“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的完善、评
估和成熟技术的适度推广工作,促进新型煤化工的健康、有序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   规范化工园区发展,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园区集中。园区要做好规划引导,突出产业特色,
优化入园项目,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安全环保,完善物流传输,形成企业相互关联、供应配套集中、物流高效传
输、环境统一治理、循环综合利用、管理不断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统筹协调产业区域转移,鼓励优势企业兼
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围绕管网规划,建设大型炼化基地和原油、成品油储备基地,严格控
制新增炼油布点,限制产能过剩地区新建炼油项目。新型煤化工试点项目主要在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环
境容量大、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布点,限制煤炭调入省发展现代煤化工。继续实施大型基础肥料向煤、磷资源产
地转移,复合肥、配方肥向市场消费地转移,中小型基础肥料企业向化肥二次加工转变的结构调整。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技术瓶颈制约,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促进
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水平,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大力发展大宗、关键合成材料制造新技术,开发工程塑料、膜材料、特种纤维
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与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化工产品
与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高性能子午胎、绿色农药、电子化学品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清洁制备技术,
提高高端化学品的自给率。发展新催化材料与技术、新分离材料与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及
节能减排技术,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发展新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中低品位化学矿和重质油等劣质资源的高
效利用技术、新型煤化工技术、废旧化工材料的高值化再利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发展光化学、离子液体、二氧化碳减排和利用等绿色化工技术,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推广一批成熟技术和装备   加快推进重点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工作,强化“工程化”开发与应用环节,促进
工程设计、装备制造与技术工艺配套协调,提高技术开发的成套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
能力。围绕产品升级、节能减排,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支撑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
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要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
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组建8~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5~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5~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化知识产
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赶超国际先进
水平。
      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本质安全度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施“质量兴业”战略
  围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强化质量管理,加强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夯实行业基础工作,创建知名品牌,提高
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统筹利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构建大中小配套协调的行业企业体系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技术创新和物质财富创造的主导力量。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改革、改
造与重组,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构建产业布局合理、管理水平先进、竞争优势明显、大中小企业配套的行业
企业体系。

  经过“十二五”的艰苦努力,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将取得实质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占领世界制高点,新兴产业和高端化学品在全行业的比重大幅提升,传统产业
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化工园区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一批机制灵活、管理科学、充满活力的现代大
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本质安全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基本确立,推动全行业进入一个总
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创新实力大大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增强的崭新发展时期。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