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企业并购重组热潮下的再思考
2011年43期 发行日期:2011-11-08
作者:傅向升
企业并购重组热潮下的再思考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傅向升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支撑,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国家强。世界经济是随着工业
革命的推进日益富裕,国家富强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强大。从历年《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就可窥见
一斑:入围世界500强的门槛逐年提高,世界的财富也在日益增加;在每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中,美国入围的公
司最多(2011年133家),美国一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处在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的地位;日本入围的公司位居第二,
日本近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经济第二强国;今年中国大陆入围世界500强的公司比去年猛增15家,数量达到61
家,列世界第三位,经济总量也在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他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意大
利等情况也基本相似。所以世界各国都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条令,为的都是保护本土企业的发展,鼓励本
国企业做强做大,限制国外企业和外国工业产品的不公平竞争。纵观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
家的发展过程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路径,企业的强盛一直是摆在各国发展战略和经济战略的重要位置。今天,人们
已经普遍认识到并购重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国庆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了《跨国并购》
专题,观后将我带入了深深地思考。
  1. 企业的并购重组越来越活跃
  自工业企业诞生以来,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就一直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跨国公司间的并购重组就更为突出。绝大多数案例表明,企业每进行一次并购重组就像人体注入一次新鲜血液,
就会带来新的生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会大大提升。无论是洛克菲勒、摩根、西门子、阿尔科特、
波音,还是我们熟悉的石油化工领域,如埃克森美孚、BP、巴斯夫、杜邦、ICI、拜耳、陶氏,特别是罗地亚、
朗盛、先正达、赢创等更是并购重组后新生的跨国公司。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对并购重组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
业家认识到:并购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是企业调整结构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重
要途径。特别是随着中央为鼓励企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逐年增加,国内外并购重
组日益活跃。据统计,新公布的中国500强公司中有182家企业在去年进行了并购重组活动,比前一年增加了28
家,比5年前增加了约50家;并购重组了1112家企业(平均6家以上),比前一年增加了255家,比5年前增
加了700多家。
  2. 并购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
  做大与做强存在着辩证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做强是关键,做大是基础。企业的规模犹如国家的规
模,规模上不去,即使竞争力很强,根基也难以稳固;企业的规模也犹如海上战斗力,规模上不去,即使潜艇很
先进、巡洋舰和驱逐艇都很强,如果没有航母作基础永远都难以在海洋形成强的战斗力。“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
企业的做大做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做强是关键,不顾核心竞争力的单纯的追求做大、单纯的追求规模的做
法是不可取的。
  很多跨国企业都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做大做强的,摊开世界500强企业来看,跨国公司、竞争力强的企业的
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并购重组而做大做强的过程,就是一部不断并购重组而走向世界市场并确立所经营领域
霸主地位的发展史。以我们都熟悉的拜耳公司为例,拜耳公司成立于1863年8月1日,在近150年的发展历程
中,经历了一次次的并购重组,每次并购或重组都使拜耳公司的业务登上一个新高峰。特别是近20年来,1990
年拜耳并购诺瓦公司在加拿大的合成橡胶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合成橡胶供应商;1994年,拜耳并购美国制药公
司莱昂德尔的非处方药业务,2000年又并购了莱昂德尔下属的多元醇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聚氨酯原材料供应商;
2001年又出巨资并购了安万特作物科学集团,成为世界作物保护领域的领先者。离最近的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重
组是,2003年,拜耳将化学品部和聚合物业务的1/3合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即朗盛公司。今天的拜耳核心业务
集中在医药保健、营养品和创新材料,列世界500强第178位,全球化工100强第11位;今天的朗盛是一家世
界级的特殊化学品供应商,专业竞争力很强,销售收入达71亿欧元,全球化工100强第43位。
  3.并购重组是企业调整结构的重要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有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企业自新世纪以来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企业的
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投资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重复性建设的情况,造成我国企
业布局不尽合理,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组织结构也不尽合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
管理方式都比较粗放,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差距还比较大,造成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失衡、过度竞争、
秩序混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问题比较严重。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调结构、
转方式”摆在了国内企业的面前,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认真践行的重大课题。如果还继续过去的模式,不顾
资源、不顾环境、不计成本的继续沿着重复投资扩大下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无从谈起的,企业将难以面对越
来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很多企业家已经认识到这一危险的存在,近几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都加大
了结构调整的力度。
  按照市场规律,通过并购重组可以促进企业间的优胜劣汰,可以优化经济的布局,使结构趋于合理;可以提
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可以完善产业链,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可以合理规划,有效的规避
同业竞争,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加快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我们
熟悉的杜邦公司为例,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在近21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并购重组作为不断优化结构、
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杜邦由一家最大的火药公司,发展成为一家世界最大的跨国化工公司的时候,并
购重组的步伐加大了。20世纪80年代,杜邦调整并缩减通用产品的生产,将经营重点转向高附加值、高收益的
专用化学品领域;20世纪90年代,杜邦开始更大规模的调整重组,退出上游的石油业务,再次收缩通用化学品
业务,加大并购、合资和创新力度来发展专用化学品、材料科学及生物科学,延伸到医药、电子化学品和生命科
学领域。21世纪以来,杜邦再次加大重组和调整的力度,出售了医药业务,分拆了纤维业务,专注于电子和通讯
技术、高性能材料、涂料和颜料技术、安全防护及农业与营养。今天的杜邦公司列世界500强第284位,是一个
以创新为先导的高科技公司,是全球核心竞争力最强的化工公司之一,正在向第三个百年跨越。
  4. 并购重组是企业实现世界一流的重要途径
  中央提出了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提出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
业”的目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就是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全球配置资源的企业,这就要
求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做强做优。要打造国际竞争力、要实现国际一流,海外企业并购就是一条重要途径。由于跨
国公司在中国业务的不断开展与扩大,中国国内市场已经呈现国际竞争的局面,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80
多家进入了中国,如果我们的企业只在国内从事生产经营,虽然面对的也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但对国际竞争的规
则、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环境都难以熟悉,将难以成长为跨国公司,将很难提高我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如何走出去,又是需要我们认真并慎重思考的问题。
  经过百年来的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二战以来的现代工业革命,很多行业都处于成熟期,在国外投资建厂、平
地起新建生产装置,在有些地区也就是不发达地区也许是可取的,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就不适宜。要走进发达
国家、要想在激烈并强烈的市场中练就自身的竞争能力、搏击市场的能力,就应抓住有利的时机积极地寻求国际
并购与重组,这是企业打造国际竞争力和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目前国内企业都在按照
中央的部署,积极地走出去,像我们熟悉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国五矿、中国铝业等中央企
业都有成功的海外并购的经验,还有当年轰动效应比较大的联想并购IBM和去年吉利并购沃尔沃等一些海外并购,
以及海尔、浙江龙盛等。浙江龙盛是国内一家生产染料的企业,近两年染料产量一直是全球第一,而德司达是全
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1%,在全球12个国家有18家工厂,拥有1800多项专利,是由德国
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三家老牌染料生产部门重组而成的,技术实力相当雄厚。浙江龙盛并购德司达以后,完成
了染料研发体系和销售网络的国际化布局,实现了染料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再如中国化工的海外并购,自2006
年底提出“在做强中做大”的战略转移以后,并购重组的重点也由国内企业并购为主转向以海外并购为主,按照
“老化工、新材料”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的主导产业,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成功
的在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发达国家并购了5家企业。今年底海外企业的销售收入将占到中国化工集团
总收入的近1/4,同时集团的主导产品有机硅生产能力跃升到世界第三位,国内一直靠大量进口的蛋氨酸产品生
产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随着新并购挪威埃肯公司的交割,有机硅产品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市场竞争力将进
一步提升。
  5. 并购重组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并购重组既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也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措施;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并购重组的
对象如果选择的对、操作的好,就可以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如果选择的不对、操作不好,不仅不能达到促进
企业发展的目的,往往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更有甚者会把企业拖垮。所以,并购重组体现了企业家的战略
决策能力:不仅需要在关键时刻大胆果断的决策,更需要全过程细致地分析、谨慎的决策;同时并购重组也体现
了企业家的运营管控能力:不仅买的对、买的来,还要整合的顺、过度的平稳、运营的高效,这也是企业家驾驭
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并购重组不仅仅是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被并购进来以后的发展更为关键,只有
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1>2”的并购才是成功的。所以说,对并购重组以后的企业更负有一种责任,在并购
重组工作中对目标企业,不仅要认真研究、认真分析,更要耐心跟踪、把握好机遇。
  并购重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研究分析的因素很多,但突出的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是否符合自己的主导产业。企业的主业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树干强壮,任凭风吹雨打,大树都会
茁壮成长。今天的企业,不能再像上个世纪那样,只考虑大小与规模。今天发展良好、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一
定是主导产业清晰、主导产品竞争优势很强的企业。不能为追求数量而并购,不能为追求规模而并购,只有与自
身的战略定位相符、与自己的主导产品相符的企业才能锁定为并购目标,一定要为企业的竞争力、为打造百年基
业而并购。
  二是关注是否有协同效应。并购重组是为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特别是海外并购,不仅是为了面向两个市
场,更是为了利用好两种资源;不仅是为了走出去参与竞争,更是为了引进来再度提升。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现代
企业管理方面比国内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需要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国内需要提升的空间很大。所以在锁定
并购目标和重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在资源、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等方面是否与自己的企业有协同效应,协
同效应明显的优先选择,协同效应小或没有协同效应的应果断放弃。
  三是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购重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规模,并购重组的关键、也是主要目的是企业的
核心竞争力。考察指标时,不仅要看收入总水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总额,更要看人均销售收入和人均利润水平
的提高。只有并购重组以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大为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营
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才是并购重组的核心目标和落脚点。
  四是要重点关注并购后的风险。由于被并购的企业地处不同的国家或地域,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环境的影
响,企业、特别是海外企业并购以后,不仅有整合的风险、日常的运营和管理也有风险,所在国的法律环境更为
重要,文化融合也很重要;还有一种就是政治风险,在一个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国家或地区并购、投资更要慎
重,前一阶段中东、北非的政局变动和社会骚乱,我们有的企业损失不小。过去,有些企业并购进来了,但由于
我们真正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少,实际控制不了出问题的有;有的由于不能有效沟通,因为融合不成出
问题的有;有的因为工人的理念和文化差异出现问题的也有。前些年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是一个案例;有的集团并
购了南美的企业以后也出现过一些劳资纠纷;有的集团并购了南非的企业,由于南非政府对外国投资的特殊规定,
投资风险一直难以消除。如此种种,有些企业确实交过一些学费,这些教训实际上对后来的海外并购也是一些宝
贵的经验。中国化工在发达国家成功地开展海外并购,总结出了一个“三字经”——买的来、管的住、干的好、
退的出、卖的高,不仅总结的经典,而且对海外并购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此外,我们还要加快培育和打造国
际化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以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和走出去的步伐。
  并购重组活动是自企业诞生以来就始终伴其左右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优胜
劣汰、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近20年来跨国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越来越活跃,单笔交易
额越来越大。并购重组自20世纪以来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位与重点,今天
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企业家战略、决策、管理以及驾驭和把握机遇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在慎重与果断中选择
并决策并购,在做强中做大!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在国际竞争中搏击与成长!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