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从俄罗斯石油发展看我国石油产区的战略接替
2011年44期 发行日期:2011-11-15
作者:张抗
从俄罗斯石油发展看我国石油产区的战略接替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老油气田(区)内的增储上产一般归为生产的战术接替,新领域、新类型、新层系特别是新油气产区的开拓
可称为战略接替。沙俄-前苏联-俄罗斯联邦石油产区经历了从第一、第二、第三巴库的紧凑接替,经历了前苏
联解体后的大起伏,为我国产区战略接替研究提供了实际案例。在对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战略接替的必备
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战略性开拓新思路;与目标艰难条件相适应的勘探开发新技术;投资的保障和一
定的时间周期。
                                       油气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与其他地下资源采掘业类似,单个油田、油区都要经历生产的发展、兴盛、衰竭历程,可称为油气田(区)
的生命周期。显然,单个油气田的生命历程较简单,油气区的生命历程就相当复杂、漫长。油气工业欲求得可
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两方面作艰苦的努力,即生产的战术(性)接替和战略(性)接替。
  对于已经开发的老油气田来说,生产的战术接替首先是提高其储量的动用率和采收率。此外,油气田储量
的探明也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初期往往仅发现和探明主力油气产层、主力油气藏,而后不断发现新的可采油
气层、油气藏,甚至在周围不断发现新的油气田。上述工作可概括为“增储上产”。以这种方式求得老油气田生
产的持续发展,可主要依靠已有思路的深化和发展,其影响也主要限于老油气区内,因而特称为战术(性)接替。
  老油气田(区)的战术接替可相当程度的延长其生命历程,但不能改变由兴到衰的规律性过程。单个油气区
有较强生命力(较高产量)的时间长不过十余年、数十年。显然,要取得更长期的持续发展必然要开拓新油气产
区。不同油气区间的地质特点往往有重大差别,其勘探开发思路和所依托的技术路线、工艺水平也往往要有重
大改变、创新。此外,不同油气区间的地缘油气关系不同,新油气区的投产往往会对国家、甚至国际的经济、
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把新油气产区的开拓归属于战略(性)接替。
  现代石油工业开始更早的国外有许多良好的油气产区的战略接替案例,俄罗斯帝国-前苏联-俄罗斯联邦石
油史的分析讨论可以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许多启示。
                               从“第一巴库”到“第三巴库”
  1.高加索油区的兴衰
  高加索油区包括外高加索的阿塞拜疆等三国和北高加索山前的俄罗斯边缘地区。俄罗斯帝国(以下简称沙
俄)依托阿塞拜疆以巴库为中心的油田在1898~1901年间产量达1157万t,占世界50%而短期居世界之首。
俄罗斯人对巴库有很深的印象,遂把该区称“第一巴库”。1940年高加索油区产量达到2720万t,占前苏联(以
下简称苏)产量的87.2%。但“二战”使油区生产遭重创。作为产区内部战术性接替的大动作,战后勘探主力目
的层从新生界的古近系转向中生界的白垩系,探区向里海水域及其西岸开拓。这时从勘探和开发上都完成了整
个高加索油区的战术性展开。1965年达到产量最高峰的4220万t,但由于新产区的开发使高加索油区在全苏所
占的份额降为17.4%,1983年更降到4.1%(表1)。

       表1  前苏联三个主要油气区不同年度产量及占全国比例           万t
                高加索            伏尔加-乌拉尔          西西伯利亚
年份   总产量   产量  占全国比例/%  产量  占全国比例/%   产量  占全国比例/%
1928    1163    1120     96.3          —    —        —          —
1940    3112    2720     87.4         180       5.8        —          —
1955    7079    2184     30.9        4122      58.2        —          —
1965   24289    4220     17.4       17362      71.5       100         0.4
1975   49080    4024      8.2       19100      38.9     14800        30.2
1978   57150    3900      6.8       21450      37.5     25400        44.4
1983   61630    2500      4.1       15800      25.6     36900        59.9
1989   61500    2030      3.3        8240      13.4     40340        65.6
1994   36360    1378      3.8         8169      22.5     22147        60.9

  2. “第二巴库”——伏尔加-乌拉尔油区的开拓
  前苏联欧洲部分的主体归属一个大型稳定地质单元——东欧地台。卓有成效的基础地质研究,使石油地质
学家坚信其伏尔加河流域到乌拉尔山前是有巨大远景的含油气区,因而展开了具有明确指导思想的战略性开拓,
把这个还在构想中的新油区称为第二巴库。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勘探,1937年发现了杜马
兹大油田,更重要的是证明主力油层不是浅部的石炭系而是更深的泥盆系,使大油区的前景更加明朗。“二战”
后该区的勘探开发蓬勃发展,1948年发现本区最大油田罗马什金,50年代几乎全部完成了本区大油田的发现。
从30年代初到1955年大约用了25年时间第二巴库实现了对第一巴库的战略接替。1976年产最达峰值的2.27
亿t,此后开始进入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双双缓慢下降的稳产阶段后期。这样,壮年期的油区在1亿~2亿t 的
高产期生产了约25年。此后由于其他油区产量增长其占全苏产量的份额呈加快下降之势(图1)。在第一巴库在
还未达产量高峰时第二巴库便已开始迅速上产,使前苏联成为石油产量增加最快的地区之一,从年产1亿t 到
2亿t 仅用了5年,而美国跨过这个台阶用了20年的时间。
  3.“第三巴库”的投产把前苏联石油推向顶峰
  在乌拉尔山东侧俄罗斯亚洲部份最西部是广袤荒凉的西西伯亚大平原。随着对该区主体结构的初步认识和
勘探增强,使60年代以来勘探大踏步地向盆地中部推进,先后发现十余个大油田,特别是1965年发现主力油
田萨马特洛尔 (其累计探明油气储量达65.76亿t 油当量)为该区成为波斯湾油区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油区奠定了
基础。按照传统,西西伯利亚油区获得“第三巴库”的称谓,70年代集中力量开发该油区。这时前苏联长期积
累的内外矛盾已相当严重,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决策当局只有抓住石油的高产扩大出口才能勉强维持经济的运
转、政局的稳定。因而,西西伯利亚油区的石油以年增率两位百分数快速攀升。1980年产量升至3.12亿t,占
全苏产量份额升至51.82%。在其他油区加速减产的情况下,正是由于西西伯利亚油区的快速上产使前苏联石油
产量上升到1980年的6.03亿t 并在1988年达到6.24亿t 的峰值。
  但是,西西伯利亚油区(特别是主力油田)的超高速上产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萨马特洛尔油田高速上
产期仅维持数年即转为下降,可以认为,萨马特洛尔油田走下峰值正是西西伯利亚油区产量接近顶峰的讯号,
而西西伯利亚油区产量开始降低之时正是全苏石油产量减少之日。一方面对已开发油田“杀鸡取卵”,另一方面
又未能探明并开发后继油田,致使这个潜力巨大的油区几乎没有稳产期,即使以大于2亿t(约为峰值产量的一
半)算为高产,也不过仅维持了十余年。俄罗斯和国际上的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该油区内勘探开发的纵向、横向
战术展开还没全部完成,这项工作和俄罗斯-前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一起被人为的打断了。
                被中断了的石油工业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十年动荡中断了其石油工业的正常发展。但在此之前俄罗
斯的产量己从高峰的1988年5.68亿t 开始下降,1990年产油5.16亿t,到1994年降到3.14亿t,最低值出
现在1999年仅2.95亿t。2000年到2003年出现恢复性反弹,石油产量从3.16亿t 提高到4.11亿t。相对稳
定的国内政局、国际油价大涨带来的“额外”外汇收入使俄罗斯石油工业复苏,产量逐步上升,到2010年终于
回到了5亿t的台阶上,产量为历史峰值的89.57%。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这7年中产量年增率呈明显的降势,
如2004年为8.93%,2009和2010年分别仅为1.59%和2.67%。但由于美国产量走低,沙特阿拉伯的限产,
2009和2010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重新居世界的首位。
    俄罗斯石油工业的“正常”发展历程被中断,显然有其内在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油气田产量存在日益
加大的自然递减,每年必须以新增产能的投产来弥补其递减。越向油田生命的后期对这一新增产能的需要越大,
且随油田(区)生命历程的延续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新增产能的成本也升高。不言而喻,新增产能意味着新的投
资。如在第一、第二巴库等老油区加速递减而西西伯利亚油区(特别是其主力油田)进行超强度开发的1976~1980
年新增产能4.69亿t 中要有75.9%去弥补自然递减。但从1970年代以来,前苏联对石油,特别是对上游的勘
探投入却越来越少,使其“有招架之力无还手之功”。前苏联经济日趋僵化、停滞,人民不满情绪日增,军费开
支巨大,这一切都需要钱、物来安抚。而钱只能取自石油收入,这就为其埋下“病情”日重的祸根。石油工业
无力更新已十分老旧的设备,无力进行对自然递减的弥补,无力进行基础建设和新油田勘探开发,更无力进行
新区开拓。如果这些条件没有根本变化,即使前苏联的政治体制还能勉强维持,从萨马特洛尔产量下降开始,
西西伯利亚油区和全俄、全苏的产量都不可避免地走入下降之路,前苏联的解体只是使其来得更快、更猛而己。
  令人关注的是,前苏联解体前使石油增长转向下降的内部因素并没得到根本转变。俄当局基本上还是沿袭
了老思路:几乎拿走油气的全部收入去填补国内的急需,维持社会稳定,进行军备扩张以维持其“大国地位”。
俄罗斯在改革开放的大战略上徘徊不定,在财税政策和吸引外资上左右摇摆。使之难以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这
使俄各类石油公司仍然无力进行大动作去扩大生产规模,甚至纷纷削减对老油田稳产的投资。从上述情况出发,
其国内、国外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他的产量在近期内很难再有明显增长。国际能源署(IEA)在2011年8月的月
度《石油市场报告》中预测,2011~2012年俄石油年产量最多可达5.38亿t,而后走低,至2016年将降至5.16
亿t。笔者认为,这正是俄向中国出口油气进展迟缓的深层原因。
            从沙俄到俄罗斯联邦石油发展历程的启示
  1.大油气区内的战术展开和增储挖潜是长期曲折的发展历程
  高加索油区从巴库这个小型山间盆地到北高加索山前,从里海西侧向其东侧,从陆地向海上,从浅层新生
界到深层白垩系的过程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事后来看,如能在西西伯利亚油区主力油田快速上产时拿出收益
的若干份额(这时其收益的基数相当大),更有力地加强北部、加强深层的勘探和油区基础设施建设,那么,继
承了这份“遗产”的俄联邦在本世纪初高油价时的上产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整体看来,俄罗斯的几个老油区
在增储挖潜方面还要“补课”。对此,我国也应把“增储挖潜”提到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
  2.向新油区的开拓和其及时性决定了油气产量的中长期趋向
  俄罗斯石油史生动的显示出:当老油气区处于相对高产的“壮年期”时就及时完成了新产区的战略接替,
那么作为其总和的大区(国家)产量可能持续上升。如果新产区的接替在老区产量己明显下降时才实现,其总产
量将大致平稳或出现产量曲线的波谷。当产区接替不及时、不理想时,产量可能要下降一个大台阶。新区的开
拓从基础地质、石油普查开始到规模投产一般要10~20年的时间,地理条件越差、地质构造越复杂,其所需时
间越长。中国在1960年代建成东部石油工业基地后,由于多种原因未及时开拓新区,直到“文革”后的1980
年代才开始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北、开拓海上”的发展战略。长达25年左右的时间间隔使新产区战略接替
的完成仅能保持中国石油产量极缓慢的增势。而目前,仅只是为了到21世纪中期石油产量的相对稳定也必须开
展新一轮战略接替、进行大规模的新产区开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3.战略接替的指导思想
  从中长期持续发展,特别是要稳产和增产来看,生产的战略接替是不可再生地下资源采掘业最重要、最根
本的问题,也是其行业的重要特点之一。高层决策者必须认识到向新区、新领域、新类型、新层系的不断开拓
贯穿于石油工业发展的全过程。石油工业要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主动进攻而不是消极防守,立足于解放思想
而不是墨守成规,立足于创新而不是守成。这种立足于进攻的创新首先表现在不断提出勘探的新思路。
  进行油气生产的战术、战略接替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技术工艺水平的持续、大幅度提高。战略接替的对象往
往是自然环境恶劣和/或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这就需要有创新,甚至需技术路线“革命性的”变化。
从地质工作初步肯定远景到以探井发现油气田→以成批评价井证实并测算储量→进而进行大规模油气田开发→
进行中下游设施建设并同时进行相应的城市、交通等基础建设,每向前走一阶段,其投资都要增大一个、甚至
两个数量级。投资制约是影响新区开拓、新油区建设的基本因素。
  勘探开发也是对地下情况逐步加深认识、逐步接近其实际的过程。这之中除了实践-认识本身的周期性外还
有勘探施工的周期性。前面提到的技术难关的突破也往往只能在实践中经过若干失败才能完成。总之,战略接
替的实现、新区的开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这就更迫切地要求地质学家及早提出对战略接替目标的新认识,
战略决策者早下决心布署勘探的各项工作,以求比较紧凑地实现战略接替。
  综上所述,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战略性开拓新思路,与目标艰难条件相适应的勘探开发新技术,投资的
保障和一定的时间周期,这四项要素是实现油气生产战略接替的必要条件。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