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博弈失衡的德班
——聚焦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变化大会
气候变暖,全球堪忧:巴西罕见干旱致死大量鱼群,肯尼亚大象因高温干旱死亡,南太平洋小国图瓦卢因海
面上升面临淹没,水城威尼斯屡遭洪水侵袭,泰国现“百年一遇”的罕见洪灾,异常暴风雪席卷中国……地球正
通过各种“自然灾难”警醒着躺在现代化温床里的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浪潮中,2011年12月10日,经
过一天一夜的“加时”谈判,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变化大会终于鸣金,艰难落幕。
20载的气候谈判路,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从“巴厘路线图”谈判、《哥本哈根
协议》到加时的德班会议,气候谈判风波迭起,前途艰难,荆棘丛生。但是,点滴的推进都为我们共同的未来赢
取了多一分的机会。地球只有一个,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还地球以绿水青山! (实习记者 薛洁)
20载气候谈判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回首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科学家警告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地
球升温。气候变化第一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此后,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988年成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专门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
其影响等。
国际间的气候谈判始于1991年。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
国在内的153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4年3月21日,UNFCCC正
式生效;自1995年起,缔约方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就UNFCCC的具体实施等问题进行谈判;1997年12月,在日
本京都举行的第3次缔约方大会上,各缔约方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
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
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1998年5月29日,中国签署《京都议定书》,成为其第37个缔约国;
2001年下半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第7次缔约方大会上,绝大多数国家以大局为重,同意对加拿大、澳大
利亚、日本和俄罗斯四国做出非原则性妥协,以换取《京都议定书》的早日生效,签署了“马拉喀什协定”;2002
年欧盟及其成员国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0月,俄罗斯转变立场,批准《京都议定书》;2005年2
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07年12月15日,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印尼巴厘岛通过了“巴厘路
线图”谈判,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哥
本哈根协议》产生;2010年《坎昆协议》通过,到日前刚以“加时赛”方式落下帷幕的德班会议——曲折的20
载气候谈判路,记载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不懈努力,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也成为各个利益方博弈的竞技场。
德班缘何“加时”?——“国家利益”与“地球利益”的博弈
原定于12月9日鸣金的德班会议,经过一天一夜的“加时”,终于艰难落幕!德班会议的议题诸多,但核心
议题主要是以下两个: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于2012年到期,议定书的“何去何从”是
一个具有实质性的重要议题;还有就是为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已确定设立的绿色气候基金和技术转让
如何落实并开始行动。
一年以来世界各地频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似乎使气候问题退居边缘,如此大背景下的德班会议困难重重:
“国家利益”和“地球利益”,谁更重要?按说,地球不保,任何国家都要受害,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却有着自己
所谓“国家利益”的小算盘。德班会议的“难”在于两点:基本的难点是各国(和国家集团)发展阶段不同,造
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不同,国家利益和关切不同,有的发达国家对自己应担责任缺乏充分的政
治意愿;根本的难点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现代化水平,同时伴随着一
种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尽管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屡次对这种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但是他们
却难以或不愿改变这种发展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谈判的困难是各国经济困境的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德班大会上,同处发达阶段的美国和欧盟的分歧正日益加剧,而且愈加白热化。欧盟代
表赫泽高公开批评美国在气候变暖问题上不负责的态度,指出欧盟正在控制气候变暖问题上发挥“领导人”的角
色。美国气候谈判特使斯特恩先是对欧盟的“路线图”表示不感兴趣,甚至说“路线图”的提法本身存在问题,
后又模棱两可地表示支持。针对欧盟提议尽快建立绿色基金的要求,美国没有发对,但却以基金的透明度、管理
模式和资金来源不符合美国要求为由,阻挠基金尽快成立。美国和欧盟,一个保守,一个积极,其背后都有深刻
的利益动机。美国不愿意为减排指标而牺牲国家利益,而欧盟却试图利用减排指标和其成熟的碳排放交易系统谋
取利益。
回首此次会议,以本国城市命名的《京都议定书》曾令日本引以为傲,但是日本现已成为反对《京都议定书》
延长的最坚定力量。曾经《东京议定书》的催生者,如今《东京议定书》的终结者,一个历史的“玩笑”,却让
我们不得不深思其背后真正的意图究竟为何?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机制不利于日本推销本国技术和日本产业界
不愿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任务。现有的《京都议定书》机制是联合国负责审批各合作项目,时间长达2年,这显
然不利于日本在短时间内推销本国技术。为此,日本国内制定了《地球温室效应对策法案》,其中第29条规定构
筑两国间的协作机制,通过和发展中国家直接缔结两国间的协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产品。
众所周知,日本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做出承诺,以1990年为基数,到2020年削减25%的温室
气体排放,这是日本政府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承诺。但是,这一承诺遭到了日本产业界的广泛反对,
原因是日本产业界出于各自经济利益的考虑,不愿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任务。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福岛核电事
故的大范围影响,日本深感发达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主要责任的沉重。在此形势下,日本如此坚定地反对《京
都议定书》延长,也就不难理解了。
德班会议,一场“国家利益”与“地球利益”的艰苦博弈!气候变化是任何一国无法独力应对的全球挑战,
诉诸国家合作才是惟一出路。在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坚持下,德班会议通过了四个决议,包括批
准《京都议定书》工作组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
诺期要在2012年卡塔尔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正式被批准,并于2013年开始实施;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等。所幸,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一幕没有重演,命运多舛的《京都协定书》
算是躲过一劫。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发达国家缺乏政治诚意,“巴厘路线图”的谈判仍未完成。
德班博弈 中国表现可圈可点
客观存在的气候变化问题并没有因为这一年以来世界各地经济和政治危机等其他热点的频发而“变凉”。
德班会议前夕,中国发布了气候变化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中国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
的行动以及今后努力的目标和国际谈判的立场,力促德班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同时,中国发布了第二次气候变化
国家评估报告,以数据和事实指出,在近百年尺度上,中国地表的升温与全球一致;三江源区的冰川大部都在后
退。早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
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
法。
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此次德班会议的焦点。作为“77国集团+中国”的一员,
中国代表团全面、积极、深入地参加了德班会议各个议题的谈判磋商,从不同层面广做各方工作,以积极、务实、
开放的姿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沟通协商,与发达国家开展对话磋商,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做出了最大限度的
努力,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总而言之,中国代表团在此次会议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字:坚持
原则、有所作为、游刃有余、把握得当。
德班会议所形成的决议规定将在公约下启动新的谈判进程,到2020年之后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涵盖
所有缔约方的国际法律框架。一个具有全球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公约将成为重铸全球格局的强大基础,这也标志着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已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中国的能源需求也将不断增长。相应的,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将继续增长。中国在“十一五”已经基
本实现了能源强度降低20%的目标,也提出了“十二五”新的目标。
德班,不是气候谈判之路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绿色的梦想,正从“加时”的德班会议重新扬帆起航!
延伸阅读
石化行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已成为全人类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节能、降耗、减排、治
污等正在工业领域掀起一场声势浩大、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的浪潮。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
基础产品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建设、国防事业和人民日常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德班会议气候变化谈
判不明朗,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发展节能减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石化行业也必将在其中做出不
可磨灭的贡献。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是机遇,亦是挑战!
理念要先行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从行业层面而言,整个石化行业要全面践行“低碳发展”理念,把
“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研发、销售和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全流程;从每个企业个体层面而言,
企业要大力宣扬传播“节能减排”理念,让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只有每
个员工都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理念,自觉节约每一滴水,每一滴油,每一度电,自觉降低消耗,减
少污染,节能减排才能得以真真切切的落实。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是手段
一是要淘汰落后产能,对于三酸两碱、电石等高耗能、大宗基础化学品,要严格控制总量,淘汰或改造其中
部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和装置。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淘汰200万t/a及以下的炼油装置,提
高炼油行业的集中度。严格控制氮肥、磷肥产能的盲目扩张,提高新建项目的能耗和环保门槛。
二是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在三大合成材料
和有机化学原料行业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实现产品从“通用型”向“专用型”的转变,改善结构性的过剩
和短缺现状,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单位能源产出率。
三是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石油和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
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向节能环保产业链高端延伸。
创新是关键
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理念的树立能够调动社会全员的热情,但是真正要实现绿色低碳“质”的跨越,最终一
定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型技术、创新工艺等势必将助
力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实现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宏伟目标。
“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将继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我国将在油气
开采行业推广不加热集油技术和油田采出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油田伴生气回收水平;在原油加工行业重点
推广优化换热流程、优化中段回流取热比,降低汽化率,增加塔顶循环回流换热等节能技术;在乙烯行业继续推
广裂解炉空气预热、扭曲片强化传热、瓦斯回收等节能技术;在氮肥行业重点推广高效清洁的先进煤气化技术,
高效脱硫脱碳技术,氮肥生产无水零排放技术;在氯碱行业重点研发和推广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电解技术、膜
极距离子膜电解槽、低汞触媒技术;在电石行业加快采用大型密闭式电石炉,重点推广电石炉炉气利用、空心电
极等节能技术;在硫酸行业重点推广硫磺制酸装置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加快研发硫铁矿制酸、冶炼烟气制酸中
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在黄磷行业重点推广电除尘技术和尾气综合利用技术。
管理是保障
精细化管理出巨大效益。
管理作为企业永恒的主题,亦是石化行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十一五”工作的基
础上,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的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组织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节能减排队伍建设;三是各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向企业宣传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技术、设备和信息,努
力引导企业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在业内形成一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四是企业和相关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节能减排统计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建设,使相关
数据、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