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工业“十二五”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李永亮
“十一五”成就显著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行业总产值、利润、销售收入和资产年均增长率分
别达到21.3%、13.2%、21.5%和21.4%,成为历史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全行业实现总产值8.88万亿
元,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化学工业总产值达5.23万亿元,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有20多种大宗产品产
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大国。
“十一五”期间,石化行业在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千家重点企业2009年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中,
302家石化企业参与考核,有291家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占参与考核企业总数的96.4%,其中考核等级
为超额完成的企业194家,占企业总数的64.2%。不少企业累计节能量或超额完成率较大,例如中石油大庆油田
累计完成节能量110万t标煤,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累计超额完成节能目标1527%。
二是重点产品综合能耗普遍下降。“十一五”期间,吨原油加工综合能耗由127.1kg标煤下降到99.3kg标
煤,累计下降27.6%;吨乙烯生产燃动能耗由996.8kg标煤下降到880.7kg标煤,累计下降11.6%;吨合成氨生
产综合能耗由1582.1kg标煤下降到1356.4kg标煤,累计下降14.3%;电石、30%离子膜烧碱和纯碱的生产综合
能耗也分别下降了14.8%、26.3%和29.1%。以上这些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已经接近或缩小了与国外的差
距。
三是能源消费增幅低于全国水平。“十一五”期间,2010年全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14亿t标煤,累计
增长13.7%,增幅比全国能源消费增幅低32.7个百分点,比工业能源消费增幅低26.4个百分点。以现价计算,
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89t标煤,与2005年3.35t标煤相比,累计下降43.6%。石油和化工行业以较
低的能源增长率支撑了行业的高速发展。
四是行业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完成。2009年,我国石化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
放量分别比2005年减排16.4%、58.1%、14.1%,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为全国工业完成“十一五”
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提高企业节能环保意识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污染物治理水平也有了
很大进步。目前,国家确定的千家能耗大户企业中所有石化企业以及各地确定的耗能重点企业都成立了节能减
排领导小组,绝大多数领导小组组长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绝大多数石油和化工企业都建有符合要求的污
染物处理设施或将污染物交由专业中心进行处理。
2.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十一五”期间,电石行业在政府部门的有力领导下,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累计淘汰落后电石产能305万
t/a,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00万t/a的任务。能耗高、污染大的开放式电石炉全部淘汰,能够实现炉气收集
利用的密闭式电石炉比例则由2005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2010年的40%。
3.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十一五”期间,石化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应用了一批节能效果好、污染物减排显著的技术,实施了
很多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取得了很好的节能减排成效。
乙烯裂解炉空气预热技术、扭曲片强化传热技术、高效膜级距离子膜电解槽技术、大型密闭式电石炉技术、
干法乙炔技术、大中型硫磺制酸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清洁高效的先进煤气化技术、低汞触媒技术、氮肥行业
污水零排放技术等一大批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的技术得到了开发和推广。例如,到2010年底,硫酸行业已
经有12套装置应用了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每年副产蒸汽约500万t;氯碱行业推广了干法乙炔技术,有效地
解决了电石渣浆污染、占地问题,实现了乙炔的连续生产,提高了装置的自动化和安全性,该项技术已在全国
推广38套;氮肥行业通过积极推广污水零排放技术,70余家企业实施了技术改造工程,使吨氨废水排放量减少
至5t以下,先进企业达到2t以下,全行业废水排放量下降25%,氨氮排放量下降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
28%。
很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多种化工产品联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产品组合和技术组合,在
各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建立良性共生关系,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山东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将
甲醇生产每年排放的18万t二氧化碳集中回收,转化成一氧化碳用作生产醋酸的原料。子午胎企业采用充氮硫
化代替传统的热水恒温硫化、胶料破碎代替烘胶等技术,节能效果明显。复合肥行业以高塔造粒代替转鼓和喷
浆造粒,降低了能耗,提高了产品质量。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技术,实现了
“绿色氨碱”的目标。同时,各行业加快了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的应用,溴化钾吸收式制冷机组目前已在氮肥、
炼油、氯碱领域普遍应用,变压吸附技术已在氮肥、聚氯乙烯生产中广泛推广。
4.积极开展对标达标活动,提升企业装置能效水平
“十一五”时期,很多石化企业以世界一流和国内先进企业为标杆,积极推进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对标
管理,初步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对标体系。中石化将能效对标达标活动作为上中下游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内
容,一方面在内部选择了一批能效标杆企业和能效标杆基层单位,作为节能示范和标杆开展对标活动,另一方
面积极参与国际对标活动。2010年,根据全球领先的基准评比公司Solomon发布的全球乙烯装置绩效评价结果,
中石化上海赛科的乙烯装置能耗水平在全球108套乙烯装置中名列第2。中石油制定了推进能效对标管理的工作
方案,油气田业务重点开展样板站、样板炉等示范活动。炼化业务加强同类企业、同类装置的对标。2010年工
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的通知》,树立了合成氨、烧碱、电石等产
品能耗标杆,要求在化工行业深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行业节能工作。
5.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加强规章标准贯彻落实
“十一五”期间,石化行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6月1日,合成氨、烧碱、电石、黄磷等
4个产品的能源消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公布执行,有力地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节能工作。尿素、甲醇、纯碱
等18个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由国家标准委立项,正在制订,计划于今明两年完成。在过去的5年中,
石油天然气开采、PTA、氯碱、纯碱、氮肥、硫酸、磷肥等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20余项清洁生
产标准及审核指南陆续编制完成,有的已经发布执行。另外,部分企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各自范围内的能耗
标准和相关管理规章、标准。如中石油制修订了《节能节水统计管理规定》和《节能节水监测管理规定》,进一
步加强和规范节能节水统计和监测工作;完成了《炼油化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初步设计节能篇(章)编写规定》、
《管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初步设计节能篇(章)编写规定》、《节能节水统计指标及计算方法》、《抽油机及辅助
配套设备节能测试和评价方法》、《蒸汽疏水阀节能监测方法》等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山东省编制了炼油、
乙烯、合成氨、纯碱、烧碱、轮胎等10项《化工产品地方能耗标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取得了很
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标准的制订工作,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全行业
开展节能减排提供了规范,使我们的节能减排事业有标准可依,有标准可执行,有力的促进了节能减排长效机
制的建立。
6.发挥行业流程工艺优势,大力推进实践循环经济
国家发改委先后2批将25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及园区列入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山东海
化集团积极探索海(卤)水合理开发、梯次综合利用的新路子,逐步实现了“一水六用”,形成了以碱系列、溴系
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等四大产业链,建立起上游下游产品接续、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循环综
合利用为特色的海洋化工生态工业体系。新疆天业集团构筑资源加工综合产业链大循环,通过资源转换和排放
物综合利用,在完成资源深加工的同时,实现了生产过程排放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已建成的年产百万吨级聚
氯乙烯及配套项目,体现了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理念。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把产业链上游的废弃
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的原料,将产业链下游的废物或副产品经过加工转变为上游的原料,以黄磷为母体发展
精细磷化工,通过工艺间的物料封闭式循环,形成了25个主导产品的循环经济生产链。磷肥行业在磷石膏再利
用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山东鲁北集团年产40万t磷石膏制酸联产60万t水泥装置,不仅把自产磷石膏全部
吃光用尽,还消化了周边部分磷石膏、盐石膏和脱硫石膏。
7.大力倡导责任关怀理念,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义务
“十二五”任重道远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结合行业发展实际,《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发展指南》中提出行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是: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均比“十一五”末下降15%;COD、氨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12%、8%和10%;废水实现全
部处理并稳定达标排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处置率达到100%,全行业清洁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夯实节能减排管理基础
一是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组织体系建设。二是加强节能减排队伍建设。
三是各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向企业宣传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技术、设备和信息,努力引导企业转变为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行业内形成一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
良好氛围。企业和相关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节能减排统计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建设,使相关数据、情况能够及时、
准确的反馈出来,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对于三酸两碱、电石等高耗能、大宗基础化学品,要控制好总量,
淘汰或改造其中部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和装置。“十二五”期间还要加快淘汰200万t/a及以下的炼
油装置,提高行业集中度。严格控制氮肥、磷肥产能的盲目扩张,提高新建项目的能耗和环保门槛。
二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努力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例
如,在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原料行业要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实现产品从“通用型”向“专用型”转
移,改善结构性的过剩和短缺现状,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单位能源产出率。
三是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石油和化工行业转型升级。要把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作为行业转型升
级的一个重要抓手,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和服
务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向节能环保产业链高端延伸。
3.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十二五”期间,在油气开采行业推广不加热集油技术和油田采出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油田伴生气
回收水平;在原油加工行业重点推广优化换热流程、优化中段回流取热比,降低汽化率,增加塔顶循环回流换
热等节能技术;在乙烯行业继续推广裂解炉空气预热、扭曲片强化传热、瓦斯回收等节能技术;在氮肥行业重
点推广高效清洁的先进煤气化技术,高效脱硫脱碳技术,氮肥生产无水零排放技术;在氯碱行业重点研发和推
广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电解技术、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低汞触媒技术;在电石行业加快采用大型密闭式电
石炉,重点推广电石炉炉气利用、空心电极等节能技术;在硫酸行业重点推广硫磺制酸装置低温位热能回收技
术,加快研发硫铁矿制酸、冶炼烟气制酸中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在黄磷行业重点推广电除尘技术和尾气综合
利用技术。
4.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十二五”时期,石油和化工行业要继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提高能源、资源利用
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应当认
真总结硫酸、磷肥、氯碱、纯碱、农药、橡胶等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全行
业。全行业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相关行业组织配合的清洁生产推行机制。石油和化工
企业要积极采用节能环保先进工艺技术,加快落后生产装置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相关行业组织应加强调查研
究,提出政策建议,配合政府部门出台有关清洁生产的优惠政策,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清洁
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培训和清洁生产技术经验交流与推广。争取今后五年内,在石油、
石化、氯碱、氮肥、磷肥、农药、染料、涂料等重点行业建立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创建一批化工清洁生产
示范企业,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5.全面推进责任关怀行动
在“十一五”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实践责任关怀理念,提高行业科学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企业要把“责
任关怀”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贯彻到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方针目标中,贯穿到生产、管理、研发、
销售、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全流程,向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提高员工的健康、安全水平,树立企业践行科
学发展观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6.创新节能减排工作机制
石化行业应当以市场为基础,创新工作机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长
效机制。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尝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节能改造,大型重点用能企业可以利用自
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服务公司应当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和
品牌建设,做大做强。行业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建立主要耗能设备和用能产品“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广节
能自愿协议等。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物排放企业都应当开展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对标工作,要以控制能耗总
量、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选取一批关键性技术经济指标来开展对标。
通过认真筛选、确立追赶的标杆,通过采取自身“纵向”对标与企业间“横向”对标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差距,
分析原因,完善措施,持续改进。
7.树立节能减排良好形象
经过努力,石化行业的能耗高、污染重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内在要求和外部形象还有不小的差距。“十二五”期间,石化企业、相关行业组织应当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同
时,加大宣传力度。对国内,要大力表扬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在全行业造成
节能光荣、浪费可耻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使石油和化工企业的发展与当地社会和谐相处;对国际,要努力
树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节能、环保、安全的良好形象,密切关注节能环保方面的国际发展动向和趋势,
特别是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节能环保措施实施的贸易保护,力争取得道义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