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政策:需“看得见 摸得着” 化工:要“跑得稳 赢人心”
2012年22期 发行日期:2012-06-03
作者:□ 本刊记者 胡 琴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在5月底终于尘埃落定,化工产业马上就能嗅到明显的“春”的气息,这丝浓浓的暖意让化工企业不禁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利好看得见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期的来临,曾经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房地产、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驱动力已经大不如前,我国经济发展开始逐渐摆脱对钢筋、水泥的过度依赖,转向具有更加精细、集约、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此次《规划》的通过,正是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用新的产业带动来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
  《规划》中所倡导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涵盖了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每个产业无不渗透着化学工业的身影和气息。膜材料能净化污水、锂离子电池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先进聚碳酸酯材料能制成LED照明灯实现节能,添加剂能提高生物塑料的性能,碳纤维能让飞机更轻更强韧……化工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目共睹,《规划》给化学工业带来的利好更是显而易见。
  实质摸不着?
  在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的大环境下,《规划》的通过实际上也表示国家在行动上已经开始加大“保增长、调结构”的力度,这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新的推动力。但是国家的战略性政策经常备受“摸不着”的诟病,虽出台经常赢得一片喝彩,但落到实处却差强人意。
  因此,业界人士倡议,从项目申请和审批上,切忌地方政府或企业“疯狂”的“一哄而上”;从统筹协调和监管上,必须统一规划,杜绝规模扩张和产能过剩;从细节措施上,需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不可出现类似内蒙古地区发展太阳能和电能,有电却苦于无“路”输送的规划统筹问题。让产业发展能最终抵达终端消费者,并实现可持续增长,才能让企业和市场都能得到真正的实惠。
  抓得准   跑得稳
  虽然中国市场存在种种问题,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瞄准了中国这块巨大的蛋糕,都想在中国争得一席之地,许多化工公司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场。目前,已经有不少跨国化工企业在中国进行投产或扩产,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并引进更高标准和技术的产品,向精细化和专用化转型。
  有人预测,中国的中产阶级在2020年将达到5亿人,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市场需要更高品质的产品,从个人护理到吃穿住行,化工产品的参与度将更大,但是标准也将更高。在全球REACH法规不断提高化学品要求的同时,各项准入只会越来越严格,运营环节也将更为精细复杂。化工企业需要意识到,低端制造已经开始慢慢退出中国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创新和研发实力。以往粗放式的硬件和设备投入的规模化生产已经进入淘汰阶段,集约型的软性条件如规范管理、人才创新等,已经成为了企业跑在前端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更加精细的化学工业。
  “出手快”是前提,但“抓得准”才是关键。拿到了项目,却不知如何运营,或者运营不佳,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自身。想进入化工领域或者计划上马化工项目的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将成本、风险、战略目标和市场规划仔细考量,才能既跑得快,又跑的稳,从而抢占先机。
  少污染   赢人心
  “化学工业”在大众的眼里,似乎成为了一枚地雷,谈“化”色变的现状已经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与生活最为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的心理开始对“化工”二字形成抵触,只要看到食品里有添加剂,就不免有被“毒害”的感觉。
  小到吃穿,大到环境,化学工业无处不在,却又身处“政府要发展,大众要抵制”的尴尬两难境地。认为拿到项目就高枕无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化工和大众的关系已经绷成了一根细细的绳,随时可能断裂。因此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大众负责的态度,“绿色可持续”和“责任关怀”不仅要成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口号,更要成为生产研发的主要推动力。  
  有一句俗语说的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还”的是什么,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所做作为。对于考虑长远发展并负责任的企业,人们必定以“礼”相还,而对于只顾自身蝇头小利却牺牲大众健康、安全和环境的企业,人们必定以“暴”相还。

  如今,中国正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产业进行过渡,希望此次《规划》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能真正让新兴产业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政府必须更加切合实际的制定能真正“落地”的政策,而化工企业则需从自身做起,修炼内功,抓住良好机遇,改善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里。

背景链接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中提出了到2015年和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和15%的总体目标,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则对“十二五”的目标进一步细化。一方面,提出了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等方面的具体目标,骨干企业研发强度要力争达到5%以上。另一方面,《规划》还对《决定》中明确的七大产业领域提出了行业发展的目标,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产业的规模年均增长要保持在20%以上。《决定》中提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和24个领域。《规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路线图,即每个产业的分阶段目标,以及要采取的重大行动和政策。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