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抓机遇 促调整 我国炼油工业迎发展新时期(下)
2012年20期 发行日期:2012-05-22
作者:□ 朱 和

展望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已进入由大走强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既面临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国际石油石化格局大调整、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大变化的新形势,又面临着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求成品油安全稳定供应、油品质量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环保要求越来越严等新情况,更面临着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资源瓶颈制约日甚、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等带来的新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从新的定位出发,认真研究我国炼油工业未来发展之路,认真思考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

  “十二五”末炼油能力将达6.5亿吨,与资源国在炼油领域的合作将加强,多元化竞争格局进一步发展

根据《石油和化工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和《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增至6.0亿~6.5亿吨,未来还将会进一步增长。但根据目前在建和已获批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测算,2015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至少会增至6.5亿~6.7亿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几年,我国炼油业与资源国以大型合资炼油项目建设为内容的合作将深入发展。在已获准建设的大炼厂中有中俄天津东方石化、中沙昆明石化、中委广东揭阳石化、中卡壳牌台州大炼化及中科湛江大炼油等中外合资项目。这些合资炼厂的主要油源将主要来自合作方的俄罗斯、科威特、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等资源国。这些炼厂在2013~2016年陆续建成后,外资在华权益炼油能力将从目前的每年825万吨猛增至4000万吨以上,届时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6%左右。
  同时,未来除中石化和中石油继续做大做强炼油业务外,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化集团等大型国企也将通过新建、扩建和收购等进一步扩大炼油业务,陕西延长及山东地炼等也将通过扩能、提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发展终端销售业务等寻求新的发展。因此,国内炼油多元化市场格局必将进一步发展。

  装置规模和炼化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炼油布局将与区域经济和市场更加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发改委新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我国未来5年新建炼油项目的规模门槛将从800万吨提升至1000万吨,并对其他炼油深加工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今后几年多个大型新建或改扩建炼厂的建成投产,我国炼厂装置的平均规模将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末,中石化、中石油的炼厂装置平均规模预计将分别提高至850万吨和760万吨。未来几年,由于我国新建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多数同时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因此我国炼化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油气规划,未来我国将可能形成九至十个大炼油基地:规模超过3000万吨的大型炼油基地有宁波、上海、南京和大连;规模超2000万吨的大型炼油基地有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和天津等。我国将形成30个左右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建成长三角(含杭州湾)、珠三角、环渤海湾和西北四大炼化工业区。随着四川彭州、云南昆明等炼厂的建成,存在较大市场缺口、一向需要大量运入的西南地区炼油短腿情况将会明显缓解。同时,有许多新建扩建项目的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因能力的较快增加将形成区域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这样,炼油布局将在调整优化中逐步与区域经济和市场相协调。

  加工不同原油的适应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将持续调整优化

由于世界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趋势,高油价下优劣质原油价差拉大和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的持续上升,更多采用劣质、含硫、重质原油加工生产清洁油品将是今后我国炼油业的主要方向。因此,国内加工进口原油的炼厂都将可能进行必要的改造,以进一步提高加工不同原油,尤其劣质、高硫、高酸、重质原油的适应能力。
  装置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炼厂将大力发展轻质油收率高、能最大限度生产运输用燃料和化工用油的工艺和装置;内陆地区炼厂将以提高油品质量为主要目标,适当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及煤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能力;深加工和精加工的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改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状况。将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
  产品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将进一步提高高标号车用汽油、车用柴油和中高档内燃机润滑油在产品中所占比例,降低燃料油比例,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经济可行地提高化工用油的产量,以满足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加高档特色沥青和石蜡等其他石油产品的产量与品种,提高附加值。

汽柴油标准将继续升级,燃料清洁化大势所趋,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在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达到国Ⅲ标准的基础上,未来几年我国汽柴油质量标准将继续升级,在2014年及以后分别达国Ⅳ标准,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将率先达到和试行国Ⅴ标准,争取在今后十年内,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这将对我国炼油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优化生产工艺组合,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以较低投入和成本生产更优质的清洁燃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十二五”及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将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炼油工业已成为未来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炼油综合能耗近年来虽有降低,但节能潜力还很大,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国家已提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今年以来,PM2.5的排放问题也已提出,引起热议。其中相当部分与城市汽车尾气排放有关。炼油工业作为排放大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任重而道远。

替代能源将得到更大发展,但中近期石油基燃料仍将处于主导地位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未来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到2020年,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将达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总计年替代成品油约1000万吨。未来以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第二代非粮乙醇汽油将在技术经济、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相关问题解决后得到较快发展。燃料甲醇和煤制油也将在进一步试点使用和工业示范装置的基础上克服各自在技术、成本及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天然气汽车将随着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得到适度发展。电动汽车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植支持下,今后将获得较快发展。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提出,202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如能实现则可替代节约成品油400万吨。但鉴于技术和经济等原因,加上开发和工业化需要有一个过程,中近期内替代能源所占比例仍将较低,石油基燃料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是炼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年均GDP增长率仍将保持在7.5%~8.5%的较快水平,随之石油需求将保持4%~5%的增速。到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总量预计将增至5.4亿吨,但同期自产原油预计仅为2亿~2.1亿吨,故届时对外依存度将从2011年的56.3%上扬至60%以上。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到2020年将可能冲高至70%左右,原油进口量将增至3亿~4亿吨。显而易见,味拼资源、扩能力,粗放式外延扩能的发展道路不能再走下去,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①真抓实干,推动节能工作有效开展,真正把单位GDP的能耗物耗降下来;②转变能源供需模式,由以粗放的供给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向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转变,切实解决我国能源存在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重、结构不良、效率偏低的问题;③通过技术进步,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资源,搞好工艺组合等进一步提高炼厂的轻油收率和资源利用效率;④树立“大资源”观点,利用周边不少国家地区炼油能力过剩和与我国逐步达成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便利,适度进口国内紧缺的油品,与之调剂余缺;⑤根据国情和技术经济情况,积极稳妥地发展替代能源,作为石油资源的重要补充。

  有效控制整体规模和投资节奏,把好新建炼油项目关,合理布局,坚持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未来炼油工业健康科学发展的关键

 

2011年底,我国炼油能力已达5.4亿吨,2012年预计将进一步增至5.8亿吨左右。根据“十二五”的石化业规划,要求我国炼油能力到2015年控制在6亿~6.5亿吨。但据统计和进度测算,2013年后投产的已获批新建扩建项目合计能力将高达1.3亿吨。如不进行有效调控,我国总炼油能力将迅速突破7亿吨大关,不可避免地出现阶段性的能力过剩现象。目前,各地的投资建设热情很高,拟议和筹划中的项目还有不少,如果不切实搞好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不认真把好审批关,将会给未来炼油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在布局方面,虽然正在调整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存在成品油北油南运、西油东送的格局,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变。2010年东北地区成品油过剩量仍在2700万吨左右;西北地区过剩量增至1000多万吨,较2005年有所增加;山东地区由于炼油能力盲目发展,成品油产量过剩明显增加,2010年过剩量达1031万吨,较2005年增加340万吨。同时,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近几年已明显快于东部,需要炼油布局适当予以调整,适当增加和加快华中、西南地区炼厂的建设步伐,以满足今后油品需求的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炼油工业遵循世界炼油业的发展规律走规模化、炼化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促进了国内炼油工业的迅速崛起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坚持这一方向,尤其在直面国外市场竞争的东部沿海地区炼厂更应这样做。

  维护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以大型国企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参加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是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保证

我国炼油工业在世纪之交的大重组和入世后的开放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几家大型国有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为主导、其他国企和地方炼油企业与民企参加、一些外资企业参股参与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这一格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格局,符合我国的国情。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唱衰央企的风潮显然是不妥的,要把垄断与炼化行业提高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分开来,把垄断与中央国企分开来。央企本身也应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严于律己,改进作风,搞好生产经营,主动改善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国家多作贡献;介入炼油领域的民企要认清世界炼油业发展的规律和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推进技术进步,走联合做好做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要欢迎资源国家等的石油企业合资参与我国炼油工业,这将对我国炼油业提供资源保证发挥积极作用。

  搞好油价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炼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

现在已进入高油价时期,100多美元/桶的油价将成常态化,有必要好好研究高油价下我国的能源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以确保炼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顺利健康发展,确保我国的能源消费回归理性。笔者认为,今后油价形成机制改革一方面要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逐步与国际价格接轨,不宜马上全部到位,影响国内的安定团结;另一方面要根据过去执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适当加大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力度,同时还要适当与国内油品供需状况挂钩;再一方面,要关注和顾及高油价下出租汽车业、农用油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困难,给予适当的补贴和照顾。在油价很高时,可采取消费者负担一部分,国家税收杠杆调节一部分,炼油企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承担一部分等做法。在国民收入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可考虑完全接轨。不同油品也可视情况先后分别接轨,航煤可早些,汽油可晚些,柴油最后。但也要看到,在价格与国际完全接轨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将有可能加大。

环保问题在未来炼油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现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对环保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向来视作当地经济“引擎”、纳税大户而引以自豪的炼化企业屡屡收到了环保“黄牌”和罚单,少数企业(如大连佳化)因环保、泄漏等事故引发强烈不满而被强制搬迁。放眼全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远离市区的炼油厂(如上海高桥石化和甘肃兰州炼化等)有一些已深陷城区之中或与城区相连,形成城围石化之势。这对今后炼化工业选址、布局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时,未来炼油企业也面临着加大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生产更多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清洁燃料的重任。因此,炼油企业的环保成本将大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炼油化工是大进大出的产业,优先看重资源、水源、运输、市场及人才优势,因此过去的几十年内在我国的沿海、沿江、沿河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炼化企业,而这些地区今天又多是人口密集和环境敏感地区,环境容量已近饱和,所以炼油企业的环保压力今后将越来越重,稍有不慎就将酿成大祸。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炼油企业要关注和适时有选择地介入替代能源的发展,为未来发展投资

2008年国际油价冲至新高以来,我国与不少其他国家一样开始关注和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已取得不小的进展与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替代能源的发展仍处于起始阶段,一些实验室和小试已取得的成果放到规模化、工业化、商业化生产中去,仍有不少技术经济和具体问题有待解决和攻克,实际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尚需逐步实现。非粮乙醇在实验室可行,但要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体的技术经济问题不少,有待逐步解决;甲醇汽油虽有成为好的石油替代的基本条件,但要推广使用仍存在设备、运行、环保和经济方面的一些风险,需要克服和解决甲醇汽油存在的一系列固有缺点;我国生物柴油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主要以废弃油脂为原料,木本油料基地还在建设初期,总体看制约我国生物柴油发展的关键是原料供应问题和生物柴油的经济性问题;煤制油虽已建了工业示范装置,但还有待于视其实际的运行情况,克服和解决在技术、成本、设备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后,才可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再新建扩能。但无论如何,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的替代能源将逐步得到发展和推广应用,并成为国内石油基燃料的重要补充。因此,我国有条件有实力的炼油企业要适时有选择地介入替代能源的发展,这也是为自身未来的发展“埋单”投资。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