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国际能源署(IEA)、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化工能效技术路线图及政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近百名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了能效提高、技术开发部署、政策选择等议题,并为催化路线图制定集纳意见。会上记者了解到,全球低碳能源技术路线图以及其中的化学工业催化路线图,正在逐步推进化学工业乃至全球低碳经济的进程。
全球低碳能源技术路线图——导向低碳经济的未来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形态,是当前国际社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深度需求。据IEA估算,如果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削减到2005年水平的50%——即把全球变暖温度限制在2~3°C之间,需要全球减排430亿吨二氧化碳。而按照现行能源消费方式,2050年由能源使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增加一倍以上(图1中的工业领域排放增加则达到120%),能源安全问题也愈发严重。因此,未来数十年中,能源效率提升、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核电、新型运输技术和化石燃料增效应用等“低碳技术”,将成为完成这一指标的核心力量。
会上,IEA高级能源分析师Cecilia Tam介绍了全球能源技术路线图的背景和发展。IEA在2008年的G8峰会上接受了一项任务,即开发一系列涵盖最重要技术的全球低碳能源技术路线图,旨在推动全球开发和采用关键能源技术,实现到2050年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减半的宏伟目标。截至目前,IEA制定的技术路线图已经涵盖了车辆燃料经济型、高效/低排放煤炭技术、水电、生物能源、太阳能取暖/制冷、建筑节能、工业催化等方面。每个路线图都代表了国际层面对技术开发、法律法规需求、投资需要、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共识;制定了相应技术面向2050年的发展路径,并确定了技术、资金、政策以及公众参与的阶段性目标。这些路线图为政府、行业、金融机构、民间团体指明了技术进步和实现国际气候变化目标的重点领域。
催化路线图——撬动化学工业低碳发展
化学工业是工业领域的用能大户,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技术项目联合主席、陶氏化学能源及气候政策总监Russel Mills介绍,在提升化工行业本身运营水平的同时,化学工业还帮助价值链上的其他伙伴减少能耗和排放。ICCA与IEA等全球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包括目前还在开发中的化学工业催化路线图。据悉,目前化学工业催化路线图的制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陶氏化学技术路线图联合会主席Edward·Rightor指出,催化剂可用于90%的化工工艺和几乎所有石油炼制加工工艺,在各种工艺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也是提高化工能效的最佳切入点。化学工业催化路线图的制定目的,则是为了挖掘由催化剂升级带来的能耗减少和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的潜力、寻找关键技术的突破节点、向政策制定者提供负责任的建议。
目前,催化路线图实施已经有了初步成果:经过调研发现,化工领域80%的能耗集中在10项重要工艺中,因此大宗化学品拥有绝对的节能潜力。为此,他们预选了40种使用催化剂的能源密集型工艺,进一步从中筛选出能耗居前的合成氨、乙烯、丙烯、聚乙烯、聚丙烯、甲醇、二甲苯等18种工艺作为催化路线图实施的突破口,这些工艺占到了全球化工能耗的64%,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据测算,2010~2015年通过实施催化路线图,全球可减少能耗12艾焦,中国则可减少能耗4.7艾焦。不过,Edward·Rightor也指出,催化路线图的实施也存在不少障碍,如产品开发时间长、成本高等,各国政府还需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
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指出,我国化学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耗的13%,占工业领域的17.3%,因此提高能效是今后化学工业的工作重点。他指出,联合会将从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制定并实施重点耗能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人员培训等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化学工业领域的能效。会上,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介绍了我国化学工业在提高行业能效方面的努力——重点产品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工作。此外,催化剂领域、节能领域等各方面专家分别讨论了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节能进展和催化剂技术展望。可以看出,化工行业的节能低碳发展正在前行,而在催化剂等技术路线图的引领下,中国化工行业的能效提高、节能低碳将会拥有更加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