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压力大 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行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
行业增速稳中趋缓 1~4月,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较上年同期回落19.2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8%;实现利润1725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农用化学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化肥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3.6%,农药行业产值同比增长22.2%,分别高出全行业平均增幅8.9和7.5个百分点,为保证春耕用肥,促进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联合会重点监测的78种类的产品中,有53种产量上升,1种产量持平,24种产量下降。
投资增长较快 1~4月,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3715.1亿元,同比增长28.4%,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8.2个百分点;全行业新开工项目3638个,同比增长11.1%,扭转了去年同期新开工项目下降的态势;全行业在建项目8083个,同比增长4.4%。
市场需求总体稳定 1~4月,我国石油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1亿吨,同比增长7%;主要化学品表观消费总量达约1.4亿吨,同比增长9.3%。其中,原油表观消费量1.6亿吨,同比增长4.6%,进口依存度达到57.7%,较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天然气表观消费量49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4%;化肥表观消费量2446万吨,同比增长15.9%,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2.4个百分点。
进出口增速放缓 1~4月,全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21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较去年同期下降19.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5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出口534.9亿美元,同比增长4.2%;累计逆差1047.3亿美元,同比扩大22%。从月度出口数据看,3月份同比下降1.5%,这是2009年底以来增速首次出现下降,四月份降幅进一步扩大到5.2%,这主要受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内进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今年调整实施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新增产品主要为化工产品,增加了出口环节费用,货物滞留期也大大延长,对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
行业增速回调既是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有国家主动调控的原因。从全国用煤、用电的情况看,从轻工、纺织、建材、汽车等下游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看,行业经济运行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下行压力加大,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重视,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影响经济运行下滑的各种因素,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
增强做好节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1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较快,但是节能进展却有所滞后,节能任务完成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目标。2011年,全行业能源消费量为4.4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0%,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2.9%,能耗总量依然巨大,而且增速有所提高。以现价计算的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8%,没有完成年度节能目标,而且能耗下降趋势放缓。部分重点产品,如电石、30%离子膜烧碱等,单位综合能耗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各地上马了许多新项目,使得整体能耗量增长较快;另外,为完成2010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能耗指标,各地一些项目都延迟到2011年上马。
产能过剩加大节能工作压力和难度 近年来,行业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但是仍有一些领域,不顾市场条件、资源条件或技术条件等,盲目扩张产能,盲目布点上项目。这些项目大多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资巨大,能源资源消耗量大,装置规模也都很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局面。比如,各产煤省、地区都提出了庞大的煤化工发展规划,不仅以合成氨、电石、PVC等为代表的传统煤化工的产能急剧膨胀,而定位于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新型煤化工产品的产能也相当惊人。包括煤炭、电力、化工等各类企业,以及国有、民间、国内、国际等各种资金,都踊跃投入到煤化工产业中。据中国氮肥协会统计,目前在建和拟建甲醇制烯烃项目超过40个,烯烃产能超过2000万吨。2012年,大约550万吨新建甲醇装置将陆续形成产能,行业总产能将达到5200多万吨。这些煤化工产品能源消耗量大,如果这种过热投资、盲目上项目的做法不加以有效制止,必将加剧产能过剩,加大能源和环境负担,进一步增加行业节能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行业节能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 节能环保产业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将按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三大类给予政策扶持,涉及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等领域。石油和化工行业是为其他行业提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以及装备的重要行业之一,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潜力与前景十分广阔,在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行业节能重点工作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行业节能的关键环节。一是要继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对于三酸两碱、电石等高耗能、大宗基础化学品,要控制好总量,淘汰或改造其中部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和装置。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重点产品能耗限额和清洁生产标准制定工作,并推动尽快出台实施,特别是要加强对标准实施的督查力度,坚决淘汰能耗超限额、污染超指标的产能,通过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实现总量平衡和行业布局的合理调整。要建立符合行业实际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在确保行业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实现落后产能的平稳退出。
二是要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努力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行业的精细化率。例如,在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原料行业要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实现产品结构从“通用型”向“专用型”转变,改善结构性的过剩和短缺现状,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单位能源产出率。
三是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要把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向节能环保产业链高端延伸。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技术创新是促进行业节能的重要支撑,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根本上要靠技术进步。石油和化工企业、科研院所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积极开展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对行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
要加快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搞好新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在油气开采行业重点推广油田采油污水余热综合利用技术、油田伴生气回收技术;在原油加工行业重点推广优化换热流程、优化中段回流取热比、降低汽化率,增加塔顶循环回流换热等方面的节能技术;在乙烯行业继续推广裂解炉空气预热、扭曲片强化传热、瓦斯回收等节能技术;在氮肥行业重点推广高效清洁的先进煤气化技术、节能型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高效脱硫脱碳技术、氮肥生产无水零排放技术;在氯碱行业重点研发和推广氧阴极低槽电压离子膜电解技术、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氯化氢合成余热利用技术、低汞触媒技术;在电石行业加快采用大型密闭式电石炉,重点推广电石炉尾气利用、空心电极等节能技术;在硫酸行业重点推广硫磺制酸装置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加快研发硫铁矿制酸、冶炼烟气制酸中低温位热能回收技术;在黄磷行业重点推广黄磷尾气深度净化及利用技术;在橡胶行业重点推广炭黑生产过程余热利用和尾气发电(供热)技术。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节能工作的管理与引导 石油和化工行业要以市场为基础,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是要逐步建立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重点耗能企业都应当开展能效对标工作,通过采取自身“纵向”对标与企业间“横向”对标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差距,分析原因,完善措施,持续改进。为了推动此项工作,我们在2011年底启动了在行业试行重点耗能产品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的工作,目前确定了10个产品的能效领跑者发布名单和相关能耗指标,将于近期会同工信部联合发布。
二是要推进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联合会已连续3年协助工信部组织了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申报、评审工作。截至目前,中国化工、湖北兴发、新疆中泰等26家企业的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共获得了1.86亿元的财政补助资金,大大促进了我们行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工作。去年,联合会组织召开了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交流现场会,总结和推广了湖北兴发能源管理中心项目的建设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联合会组织编制了石化、氯碱、纯碱等3个行业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用来指导这三个行业“十二五”期间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工作。现在,联合会协助工信部已经完成了2012年度项目的审查工作,今后要继续做好这一工作,为促进行业节能争取到实实在在的支持。
三是企业内部也要加强节能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尝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节能改造,实现企业用能的优化调度,做好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大型重点用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技术研发、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把企业节能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引导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近年来,石油和化工行业在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方面涌现出了一批走在行业前列,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典型,它们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新疆天业集团围绕传统煤化工企业如何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这一课题,积极开发、大胆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成功构建了涵盖资源-热电-化工-高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大大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了废物排放,实现了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开辟了西部地区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路子。
全面推进责任关怀,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石油和化工企业要把“责任关怀”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贯彻到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方针目标中,贯穿到生产、管理、研发、销售、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全流程,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节能产品,树立企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良好形象。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责任关怀”与HSE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关怀”体系,制定相关评价指标和方法,探索开展责任关怀评估认证工作,促进责任关怀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在做好节能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展示行业坚持绿色、节能、安全、环保发展的新形象,为行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