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步入多元化进程 增塑剂市场亟需规范
2012年28期 发行日期:2012-07-17

步入多元化进程  增塑剂市场亟需规范

□ 本刊记者  吴军        

  近几年来,受欧盟REACH等一系列法规出台、台湾“塑化剂”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曝光的影响,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代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限制使用,而包括环氧大豆油、环氧脂肪酸甲酯、柠檬酸酯类、甘油酯类、淀粉增塑剂等在内的新型非邻苯类增塑剂也快速发展,并挤占了部分邻苯类增塑剂的市场,增塑剂品种趋向多元化。

  在756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的“2012年绿色增塑剂发展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研究机构以及领先增塑剂企业的专家们,就邻苯类增塑剂与其他新型增塑剂的应用以及未来前景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讨论。业界人士认为,随着增塑剂品种正在走向多样化,增塑剂市场也出现了鱼龙混杂、下游应用混乱等问题,因此行业亟需在标准、法律法规方面进行规范。

 

一、新兴产品搅热增塑剂多元市场

    1. 绿色新型增塑剂增势强劲

   据统计,目前我国增塑剂的生产能力约为45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35%左右。其中,传统的邻苯类增塑剂仍占全国总产能的80%左右。但从近两年的拟在建产能来看,除了天津金源泰正在二期扩建11万吨邻苯类增塑剂外,其余包括江苏海饵玛环氧大豆油、江苏卡特新能源的环氧类、江苏雷蒙柠檬酸酯类、安徽天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氧类,以及巢湖香枫、南亚塑胶、山东晨曦集团的多品种增塑剂等非邻苯类增塑剂均有计划或正在进行扩产,总计增加的产能预计将达到70万吨以上,远远高于邻苯类增塑剂的扩建产能。

   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增塑剂的产能增加将主要集中在非邻苯类增塑剂上。届时,邻苯类增塑剂与非邻苯类增塑剂在下游相关市场的应用竞争将更趋激烈。

   2.新兴环氧类增塑剂已具备价格优势

   除了受出口产品限制邻苯类增塑剂使用外,当前国内非邻苯类增塑剂之所以能迅速发展,主要还在于市场价格与邻苯类增塑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邻苯类增塑剂受上游丁/辛醇以及邻二甲苯国内产量偏低、计划供应的影响,长期受制于上游石化和进口商的制约,市场倒挂的现象长期存在,因此在价格方面的调节自主性很差。

   同一时期DOP的价格往往高于环氧大豆油、环氧脂肪酸甲酯的价格。当前,DOP的价格约在12000/吨,环氧值为6.0的环氧大豆油价格约为11000/吨,环氧值为4.0的环氧脂肪酸甲酯的价格更是低于9000/吨。明显的价格优势,使得DOP的部分下游市场被挤占。据江苏一家电缆料厂的技术人员介绍,该厂生产的电缆料产品中原来使用DOP作为增塑剂的目前已有部分被环氧类增塑剂取代,而DOP被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价格方面没有优势。

   3.传统产品一段时期内仍占主导地位

   此次会上,来自增塑剂领先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前还没有一种新型增塑剂能够在价格、性能等综合性水平上与DOP等通用性邻苯类增塑剂相媲美,一些非邻苯类新型增塑剂的应用只是占很小的一部分,他们只会在一些特殊的领域替代DOP等传统增塑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DOP等邻苯类增塑剂仍将占主导地位,DOP这种性价比非常优异的传统增塑剂也不会从历史舞台消失。

 

二、行业乱象 亟待规范

   1.市场混乱产品标准亟待出台

   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逐步打开,非邻苯类增塑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快速崛起的同时,一些小型作坊也在悄然充斥市场。这些小型作坊的产品一方面在产品质量方面没有保证,使得市场鱼龙混杂,给下游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困惑;另外一方面其相对低廉的价格也严重扰乱了市场。

   造成这种混乱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还未出台相关产品标准,对市场形成约束。据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助剂分技术委员会介绍,当前我国已有的增塑剂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为15项和13项,主要针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氯化石蜡等增塑剂。而针对环氧脂肪酸甲酯、环氧大豆油以及柠檬酸三丁酯和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增塑剂的行业标准据悉已在2010上报,并由相关增塑剂企业进行起草,但这几项标准正式出台还尚需时日。在当前非邻苯类增塑剂快速发展形势下,应加快标准制定的步伐,以合理的标准来规范市场。

   2.利益驱动应用领域乱象须规范

   增塑剂的下游主要为PVC软塑制品,如电线电缆料、薄膜、人造革、软管、塑料鞋等。随着增塑剂品种的多元化,下游制品企业对增塑剂的选择也面临多样化,而其中价格始终是其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下游制品企业在并未经完善测试的情况下,减少原有DOP等邻苯类增塑剂的添加份数,并用环氧类等增塑剂进行弥补,从而影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业界建议,增塑剂及下游企业应加强联合,就不同增塑剂品种的下游应用性能研究进行合作,并出台相应的增塑剂使用和PVC制品生产指导建议。同时,国家应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增塑剂毒性、毒理研究的科学评估体系,并针对增塑剂在下游各个行业的应用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促进下游合理使用增塑剂。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