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浅析
2012年31期 发行日期:2012-08-14

“十二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浅析

□ 本刊记者  吴军              

  日前,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出台了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项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则:将坚持市场机制与政策扶持相结合、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相结合、规模开发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优先发展水电 目标首次公布

  根据规划:到2015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9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2.6亿千瓦,抽水蓄能电站3000万千瓦;累计并网运行风电达到1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达到21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4亿平方米;生物质能年利用量5000万吨标准煤;各类地热能开发利用总量达到1500万吨标准煤,各类海洋能电站5万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

  相比之前公布的目标,在诸多可再生能源中,正式的规划将水电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也是官方首次公布2.6亿千瓦常规水电发展目标。规划中指出优先开发水能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的河流,建设十个千万千瓦级大型水电基地。重点开发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中下淳、黄河上游、雅鲁藏布江中游等流域(河段)水电项目,启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怒江等流域的水电开发。

 

风电增长空间大  瓶颈仍待突破

  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今年初发布的全球风电市场装机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风电产业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增长6%,达4.1万兆瓦;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增长21%,达到23.8万兆瓦,21%的年增长,新增装机增长达到6%

  2011年中国风电仍保持了全球领跑的地位:2011年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1409台,装机容量达1.8万兆瓦,累计安装风电机组45894台,装机容量达6.2万兆瓦,年增长40%。据电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并网风电4505万千瓦,全国风电发电量731.74亿千瓦时;其中“三北”地区并网风电3952万千瓦,占比达到87.7%,风电发电量635.37亿千瓦时,占比86.8%。按照规划,到2015年我国并网运行风电要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风力发电量在全国发电量的比重将超过3%。要达到2015年的目标规模,未来3年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尽管前景可期,但是由于前几年“井喷”式的发展,我国风电近两年来风机脱网、风电消纳滞后等问题集中爆发,凸显出风电发展中的一系列瓶颈问题。据统计,201118月份,我国共发生193起风电机组脱网事故,事故频发暴露出我国风电发展在经历快速膨胀后的一系列问题: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缺失和立法滞后;风电机组性能质量较差;风电场建设运行管理不完善;风电调度运行管理亟待加强……

  国家电监会发布的《重点区域风电消纳监管报告》显示,2011年,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电场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907小时,同比降低266小时;弃风电量达123亿千瓦时,弃风率约16%,弃风电量对应电费损失约66亿元。风电规划与电网规划的不协调,加剧了部分地区风电消纳受限,使电网规划无法统筹考虑风电送出,同时存在重接入、轻消纳的问题,且消纳方向不明确,风电大量建成后,消纳面临困难。然而,目前促进风电消纳的市场和各类电源协调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在以发电量为基础的电力运行管理模式下,电力系统各类不同的发电资源,特别是火电机组,受风电发电量增加而带来利益冲突的影响,无法通过合理的体制安排得以疏导。

  此外,受政策利好以及我国丰富风电资源的吸引,仅今年15月,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五大电力集团以及国华电力的发电项目就有131个,而其中风电项目占比达95%。风电投资蜂拥而上的背后,却是市场经营状况的不断恶化。由于国际市场低迷,今年上半年,全球风电机组订单较去年同期下降30%。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为我国风电行业也敲响了警钟。今年7月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应用级风电塔作出反倾销初裁,决定对中国输美涉案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

  尽快解决当前我国风电行业面临的瓶颈问题,成为行业健康发展、顺利完成规划目标的重要保证。

 

太阳能发电目标提升  提振国内光伏市场

  我国是光伏组件第一生产大国,但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不过200万千瓦,“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近两年受欧洲国家光伏需求大幅萎缩、美国双反调查等低迷的国际市场的影响,我国光伏产业迎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大量国内企业陷入停产、亏损的危机。

  规划中将我国太阳能发电的目标定格在2100万千瓦,这相比最初提出的1000万千瓦以及一度有消息称提升到1500万千瓦的目标有了大幅的提升。这无疑将为如笼中困兽的国内光伏产业开启一扇面向国内市场的明窗。

  而针对如何快速提升我国的太阳能发电量,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太阳能发电发展主要方式是就近接入、当地消纳,特别是要发展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电网企业要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做好并网运行服务,通过发展智能电网等技术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提供支撑。

 

生物质能目标缺口大有序发展需解原料之急

  生物质能的应用方式包括: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燃料。《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集中供气达到300万户、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3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150万吨。

  据悉,在生物质的众多利用方式中,以生物质直燃发电的技术门槛最低,也是目前生物质替代煤最成熟的方式,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十一五”期间,我国建设了200万千瓦农林剩余物直燃发电厂,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电。按照规划,就意味着到2015年,我国年生物质能发电量将达到910亿度~1040亿度。这一巨大的缺口意味着未来几年生物质发电将呈现飞跃式的发展。

  针对生物质燃料,有业内专家指出,非粮液体生物燃料(纤维素乙醇)在短期内要实现商业化并非易事,而固体成型燃料和产业沼气在“十二五”期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两院院士石元春建议,当前我国成型燃料宜以供热市场为主,特别是全国几十万个中小燃煤供热锅炉因难以清洁燃烧而成为节能减排的难点,成型生物燃料替代是一种最佳选择。而产业沼气生产技术在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已相当成熟,商业化程度高。但我国目前沼气的规模化程度和容积产气率尚低,分离纯化技术和设备刚起步。不过,预计一两年内,北京、河南、山东、海南、河北等地将出现生产经纯化压缩的车用沼气CBG的示范试点。只要扶持政策和标准制定到位,逐步健全物流系统和培育市场,产业沼气必将有大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质能源的单位投资高,且要求生物质集中、数量足够丰富且具备一定的规模。但目前我国不管是生物质发电还是生物质燃料,原料分散,收集和运输成本高昂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原料问题,未来必须注重能源植物品种开发,保证生物质能原料供应,从而促进生物质能有序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