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石化产业的长期机遇
——2012中国石化工业大会(CPIC 2012)专题报道
□ 特约记者 李舜
编者按:在“2012中国石化工业大会”(CPIC 2012)上,来自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英国泰可荣全球化学及纤维顾问公司(Tecnon Orbichem)以及美国The Catalyst Group等咨询机构的十余位顶尖专家,从中国石化产业的政策体系以及炼油、乙烯、芳烃-合成纤维、聚烯烃、煤化工、催化剂等角度,全面展示了未来5~10年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前景。
经济、政策篇:
转型、升级将是未来中国石化工业发展主基调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 付旭
石化产业是中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中国石化和化工产业在主要发达国家相关产业负增长的情况下仍然一枝独秀,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势头。
石化工业与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然而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缺乏动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中东北非地区政治局势剧变以及潜在的通胀压力,都给世界经济形势增添了不少变数。受此影响,2012年中国的GDP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全年增速为8%。虽然投资、外贸、消费“三驾马车”的脚步趋缓,但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较强劲,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
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带动下,2011年中国石化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了26800家,总产值达11.28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历史包袱沉重的石化产业正向着规模化、高端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中西部地区主要石化化工产品产量在全国所占比例稳步增加,而更重要的是,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也在过去的几年间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依然处在成长期的中国石化和化工产业依然问题重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部分产品产能增长过快,落后产能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行业布局不甚合理,安全与环保方面存在潜在威胁;高端产品比例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限制,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为突破以上发展瓶颈,“十二五”期间,中国石化和化工产业仍将以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主基调,在经济总量继续提升的同时,不断提高炼油、乙烯等大宗产品的单体生产规模,降低能耗;提升氮肥、农药、氯碱、纯碱、电石、轮胎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拓宽石化原料来源渠道;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与化工新材料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并从布局方面着手,改善目前存在的小、散、乱以及消费与生产环节脱节等问题。
产业发展篇:
乙烯衍生物缺口难填替代原料发展快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高级咨询师 李永磊
炼油与乙烯工业关联程度十分紧密。从炼油方面看,近年来国内油品市场出现了柴油供需略紧,汽油略微过剩的情况。快速增长的柴油需求以及不甚合理的定价机制均成为了“柴油荒”间歇性发作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经济的稳健增长,未来油品消费总量也将节节攀升,预计2015年我国油品消费总量将达3380万吨,2020年将有望达到4370万吨。
生产方面,2005~2011年期间,国内油品产量增长迅速,2011年总产量达2740万吨,年均增速达7.6%,而未来炼油能力的扩张将仍由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两大集团为主导,据统计,2012~2015年间,我国有望新增8900万吨的炼油生产能力。受扩产影响,2015年我国油品产量预计将达3180万吨,2020年将达3900万吨。
乙烯方面,目前国内生产的绝大多数乙烯均源自石油路线。从单纯的进出口数据来看,我国每年的乙烯进口总量均在70万~100万吨范围内波动,仅占当量消费量的2%~4%,因此,乙烯进口总量并不能客观反映国内乙烯的实际缺口。
由于进口乙烯的主要用途是生产苯乙烯、氯乙烯单体、VAE乳液以及环氧乙烷等衍生物,而上述衍生物的市场缺口十分巨大,若将此缺口转化为乙烯口径,则我国每年的乙烯当量缺口达到了1300万吨。由此得出,2011年国内乙烯产品的自给率仅有52%,未来几年,石油路线的乙烯扩能将达1300万吨,而替代原料路线的扩能也将达到500万吨。由此预计2015年我国乙烯产能将达2500万吨,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3200万吨。
尽管未来乙烯将大规模扩能,但乙烯衍生物仍将有较大的供需缺口,换算为乙烯当量仍将有1700万吨之巨,乙烯自给率将逐渐上升,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65%。
受制于石脑油成本与资源的萎缩,发展MTO、CPP、HCC以及煤制乙二醇等新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替代原料逐渐走上前台,成为弥补乙烯及其衍生物需求缺口的新途径。
PTA扩产高潮来临聚酯瓶片成为亮点
Tecnon OrbiChem分析师 Kin Hyun-Min
2012年世界聚酯纤维产量预计将达4087万吨,而中国的聚酯纤维产量将达297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3%。预计2015年,世界聚酯纤维产量将近5000万吨,中国的聚酯纤维产量将达392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9%,因此,中国在未来几年仍将主导世界的聚酯纤维生产。
规模庞大的中国聚酯纤维产业同样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上游方面,原料价格持续波动;下游纺织服装产业库存水平高,出口增长缓慢,影响了需求的增长;从产业内部来看,持续不断的扩能计划使得供给仍在增加,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也将影响聚酯产业未来的走势。
聚酯瓶片方面,受软饮料包装增长的拉动,预计2012年中国总需求量将达360.9万吨,较2011年增加41.6万吨,同比增长13.0%,总体态势仍处于上升通道。未来几年仍将有不少装置建成投产,主要项目如浙江万凯(40万吨)、华润包装材料(90万吨)、三房巷(30万吨)、逸盛石化(100万吨)等,预计至2013年中国聚酯树脂产能将新增375万吨。
聚酯扩产带动了原料方面的扩张,目前中国PTA产能正在经历扩张高潮,其增速大大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速度,厂家的利润水平逐渐下滑。相较于2011年440万吨的增量,2012年中国PTA产能更是达到了高峰,预计全年新增产能1360万吨,2013年PTA扩能将趋于缓和,但预计仍将达300万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PTA上游PX的扩能较为缓慢,2012年预计仅有漳州腾龙芳烃一家扩产160万吨,而2013~2014年也将各有一家扩能,分别为中石化海南炼化(60万吨)以及中石油辽阳石化(90万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的PTA产能的增长已经开始使PX的有效供给趋于紧张。与PTA相比,乙二醇的扩能相对温和,2012年~2014年,中国将新增164万吨乙二醇产能,其中包括宁波禾元(50万吨)、中石化武汉石化(38万吨)、中石油四川石化(36万吨)以及东联石化(40万吨)。
量质齐升中国聚烯烃发展进入快车道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 高燕
自2005年之后,中国的聚烯烃产业逐步进入快车道,尤其是LLDPE、HDPE与PP等品种发展最快。2005年~2011年上述三大品种的产能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8.6%、16.3%和13.9%。
2008年又成为了国内聚烯烃产业的又一分水岭。2008年之前,我国的聚烯烃供需缺口逐年增大,而后随着产能的增长,缺口逐步收窄。
LLDPE:
2011年我国LLDPE生产商有19家,共23套生产装置,产量约为330万吨,装置大部分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现有部分装置正在建设之中,至2015年,LLDPE产能将有望达到680万吨。
从消费领域来看,薄膜仍将是未来LLDPE的主要市场,但随着LLDPE在注塑制品方面消费量的增加,薄膜市场份额将有所降低。2011年国内LLDPE的表观消费量达到了600万吨,自给率约为60%,预计至2015年,这一数字将有望超过830万吨,自给率将达65%。
HDPE:
过去的几年间,我国的HDPE生产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国内共有17家生产商的25套装置生产HDPE,总产量达到了460万吨。消费方面,2011年国内HDPE的表观消费量超过810万吨,自给率约55%,预计至2015年,表观消费量将有望超过1000万吨。从消费领域来看,HDPE主要应用于吹塑、膜、注塑等领域,未来随着经济的增长,HDPE需求仍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PP:
聚丙烯是丙烯最重要的下游衍生物,截至2011年底,国内共有80多家生产商的100多套装置连续生产,从分布来看,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占据主导地位,其PP生产能力分别为510万吨和270万吨,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39%和22%。未来几年,我国PP产能仍将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预计至2020年,我国PP总产能将有望达到1850万吨。
消费方面,2011年国内PP的表观消费量约1340万吨,自给率达74%,预计2015年表观消费量将有望达到1740万吨。下游管道、纤维以及注塑制品的消费增速尤为迅速,塑编制品虽仍是PP的最大下游市场,但其所占比例未来几年将出现下降态势。
“十二五”聚烯烃产业的发展目标将集中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通用产品档次以及提高生产装置的规模效益并以此达到促进节能减排的目的。
具体的实施措施方面,未来将推进MTO、MTP以及CPP技术的发展与升级,鼓励使用替代原料生产聚烯烃产品,实现原料的多元化。布局方面,未来还将考虑进一步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以平衡地区间的差异。
(因篇幅所限,由中国化信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杨卫兰所做的《煤化工发展优势明显但风险同样巨大》、美国TCG公司Brittany A. McGinley所做的《中国催化剂市场正经历“催化式”发展》相关报告摘要将在本刊后期刊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