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我国PC供需仍将快速增长
2012年37期 发行日期:2012-09-25

我国PC供需仍将快速增长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高利平

  聚碳酸酯(PC)是一种线型聚合物,可分为脂肪族、脂肪-芳香族、芳香族3种类型。PC是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中惟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可见光的透过率可达90%。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耐蠕变性能,较高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刚性,并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寒性,综合性能优良。PC可与其他树脂共混形成共混物或合金,改善其抗溶剂性和耐磨性。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数据载体、汽车部件、医疗设备、建筑以及纺织和包装等领域。

 

非光气法代表技术发展方向

  PC工业化生产方法有溶液光气法、界面缩聚光气法、酯交换熔融缩聚法、非光气酯交换熔融缩聚法4种。前3种为光气法,后者为非光气法。目前,世界上约80%以上的PC采用界面缩聚光气法生产;约10%以上采用非光气法;传统酯交换熔融缩聚法约占4%;溶液光气法基本被淘汰。

  界面缩聚光气法应用最为广泛,工艺流程大致为:双酚A首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双酚A钠盐;然后加入二氯甲烷,通入光气,使物料在界面上聚合,生成低分子量PC,然后经缩聚、分离得到高分子量PC。主要的专利商有SABIC、陶氏化学、拜耳和日本出光兴产等。主要优点是工艺路线成熟、产品质量高、生产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和连续生产,缺点是生产中使用剧毒光气,且使用二氯甲烷和产生副产品氯化钠,对环境有影响。

  由于界面缩聚光气法采用的光气毒性大,同时溶剂二氯甲烷对环境污染严重,故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光气法工艺发展迅速。该法是在酯交换熔融缩聚法工艺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因工艺过程中彻底不使用光气,又称“全非光法”。该工艺分为两步:首先,以甲醇羰基化法或碳酸乙烯酯(或碳酸丙烯酯)与甲醇酯交换生产碳酸二甲酯(DMC);其次,苯酚和DMC反应生成甲基苯基碳酸酯(MPC),MPC和苯酚进一步反应生成碳酸二苯酯(DPC),同时MPC发生歧化反应也生成DPC。然后DPC在熔融状态下与双酚A进行酯交换、缩聚制得PC产品。主要的专利商有SABIC、拜耳、日本旭化成、日本三菱瓦斯化学等,各大公司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制备原料DPC的路线不同。非光气法的发展代表了PC生产工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能增长将主要来自中国

  PC的研究工作已有近130年的历史,但实现工业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195310月前西德拜耳公司H.SchnellUerdingen工厂以双(4-羟基苯基)链烷型芳香族双酚与碳酸衍生物在熔融状态下进行酯交换反应,首次获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热塑性高熔点线形PC,并立即在本国申请了专利;1958年,拜耳公司以中等规模实现了熔融酯交换法双酚APC的工业化生产,商品名为“Makrolon”。随后,美国GE公司(2007年其工程塑料业务被SABIC公司收购)、日本出光石油化学公司、帝人化成、三菱瓦斯化学等也自主开发光气化溶液法,并投入PC的生产。1975年以后,随着PC应用的日趋广泛,国际上一些大型PC生产厂家,如美国的GE、德国拜耳和日本出光、帝人化成等公司将生产装置的规模迅速发展到万吨级,并开始致力于全球性的扩展,在国外许多地区独资或合资建厂,世界PC产业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截至2011年,世界PC生产能力达450万吨,预计2016年将达到56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5%。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中国,其次是韩国和德国等国家。

 

全球需求将稳定增长

  受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2011年世界PC消费量增速下降,为348万吨,同比增长仅2.0%。世界PC主要的消费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美国、西欧和日本,四地消费量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3以上。

  2011年世界PC消费结构为:电子电器占28.6%;板材占21.0%;交通领域占17.8%;光盘占17.0%;其他占15.6%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PC市场已基本饱和,需求量增速放缓,世界PC的需求增长主要靠以中国为首的亚洲、中南美、中东欧等发展中地区拉动。未来5年,受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建筑、电子电器、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预计2016年全球PC需求量将达到420万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8%

 

国内生产快速增长

  我国PC的研制始于1958年,并于196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先后有上海天原集团申聚化工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重庆长风化工厂等从事生产,产品大部分自用。但由于装置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低,无法与国外产品相抗衡,这些企业中目前只有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5000吨装置仍在断断续续生产。

  2005年之后,我国掀起PC的投资热潮。世界级PC生产商帝人和拜耳先后在我国投资建厂。帝人化成在浙江嘉兴独资建立了帝人PC有限公司,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投产25万吨生产线,PC产能达10万吨,采用母公司的界面缩聚光气法工艺。拜耳(上海)聚合物有限公司在2006年和2008年分别建成210万吨的装置,PC产能共20万吨,采用母公司的酯交换熔融缩聚法。截至2011年,我国PC产能约30.5万吨。

  由于中国PC市场存在巨大的缺口,吸引众多国外投资者将生产重心转移至中国。首先日本三菱化学公司与中国石化合资新建的6万吨PC项目已于2012年初投产;日本三菱化学在上海独资的一期8万吨PC项目计划于2012年中投产,二期12万吨装置将会在一期装置运行平稳后开始建设;镇江奇美新建7.5万吨的PC项目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SABIC与中石化在天津滨海新区合资建设26万吨项目,分213万吨生产线,预计将在2015年投产。德国拜耳集团为强化PC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20117月,将PC全球总部迁到了上海。拜耳材料科技还宣布在上海一体化基地新建产能为20万吨的PC生产设施,PC年产能在2016年前将扩至40万吨。若这些新建项目都能投产,2016年国内PC总产能将达到11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0.6%。未来5年我国PC生产增长较快。

 

国内需求增速将逐渐恢复

  过去5年,我国PC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率在7%以上。然而,2011年国家财政政策紧缩和收紧信贷业务,导致PC下游大量中小型用户面临资金紧缺的问题,同时,部分地区出现招工困难和电荒,也影响下游用户的开工率;其次,2011年国内商品房限购、汽车限购等政策,导致国内房地产和汽车市场发展放缓;第三,受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国内PC下游出口主导型企业的订单量减少,从而影响PC需求。多方面利空因素,导致2011年消费量为112.7万吨,仅同比增长不到2%,消费增速大幅下降。

  2012年,全球经济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性,欧债危机尚未解决,美国经济数据不佳,国内PC下游行业的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加上商品房限购、汽车限购政策继续执行,预计2012年国内PC的需求增速在3%~4%,比2011年有小幅回升。

  随着欧债危机和此轮经济衰退的缓和,加上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推动,全球经济大环境将逐渐转好。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计2011~2015年我国GDP增长将在7%左右。在国内外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环境下,PC下游行业将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预测,2011~2016年我国PC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6.0%,预计到2016年需求量将达到151万吨。

 

市场缺口逐渐缩小

    目前我国PC行业严重供不应求,每年需大量进口,自给率不到20%。未来5年,虽然我国PC新投产项目较多,国内供应能力大大增强。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工业、电子电器、建筑等行业将拉动PC的需求快速增长,预计PC的供应仍无法满足需求。不过,未来5年,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我国PC的市场缺口将逐渐缩小,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有所缓解,自给率将达到50%左右。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