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光伏产业内忧外患 蹒跚前行
2012年39期 发行日期:2012-10-16

美双反调查仲裁出炉 行业发展策略需积极调整

美双反调查仲裁出炉 行业发展策略需积极调整
  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作出终裁,中国企业反倾销税率从18.32%到249.96%不等,反补贴税率从14.78%到15.97%不等。虽然这一结果还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终裁才能生效,但业界普遍认为最终结果难有逆转,行业企业需要积极调整发展策略以应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中美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密切,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对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也将损害美原材料和设备出口商以及美消费者利益。中国光伏产业通过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也在声明中指出,中国企业将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产业损害程序中继续坚持抗辩,证明中国晶硅光伏电池出口并未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声明最后强调,中国企业不排除通过美国国内诉讼或者多边贸易机制等途径,对美国商务部的不公平做法提出挑战,维护合法利益。
  国内多家光伏企业均表示将不会减慢在美国市场的发展步伐。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先生表示,“美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这个市场的开拓。”天合光能美国区总经理MarkMendenhall也表示相同的观点,“我们关注终审结果,并将一如既往地巩固和发展北美业务,满足我们客户的需求。”
  但美国商务部的终裁,锁定的是国内生产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国内光伏企业在其它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将不被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因此有分析指出,国内光伏企业或将由此加快产能向海外转移的步伐。

原料产业疯狂扩张

原料产业疯狂扩张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分迅猛。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能23.0万吨,2011年达29.9万吨。2012~2016年,预计全球仍将有约15.1万吨的多晶硅项目投产,2016年产能将达45.0万吨,产能增加主要在中国。2002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2.0万吨, 2011年为19.0万吨。预计到2016年,全球多晶硅产量将达约29.0万吨,2011~2016年年均增长率为8.8%。2011年全球多晶硅消费量约19.0万吨,其中,太阳能电池消费量15.9万吨,约占84%;半导体工业消费量3.1万吨,约占16%。随着世界各国对光伏发电重视程度的增加,太阳能电池行业对多晶硅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估计2012年全球多晶硅需求量将达20.5万吨。

  2005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仅80吨,占世界年总产量的0.5%,且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产品单耗高、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严重依赖进口。
  在此背景下,国家陆续实施了“86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围绕多晶硅生产各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重点攻关,取得了包括“24对棒节能还原炉、大型低温加压氢化、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等一系列攻关成果。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的《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多晶硅产量突飞猛进,2011年,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约43家,产能达14.6万吨,同比增长40.4%;产量7.1万吨,同比增长59.6%。表观消费量为134323吨,同比增长49.6%。
  据调查,目前我国仍有10个多晶硅新建拟建项目见诸报道,2012年底我国多晶硅产能预计将达18.1万吨,2016年之前新增产能将达30.5万吨。而由于近年来新增产能投产较多,2011年我国多晶硅装置平均开工率仅为48.6%;2012年平均开工率预计为47.0%;到2016年,平均开工率预计仍仅有48.9%。我国多晶硅产业扩能扩产已逐渐演变为盲目扩张。
  对此,国家能源局在《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光伏产品产能扩张过快,国内光伏产品应用市场培育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和部分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我国政府正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在太阳能发电方面,打造若干的规模开发利用集中地区,总投资需求约2500亿元。

行情突变 产业链市场急转直下
  多晶硅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半导体和太阳能产业。2011年我国多晶硅消费量约13.4万吨,同比增长49.6%。过去每瓦电池约消耗10克多晶硅,但近年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消耗量已降低到6克~7克/瓦。
      2011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片产量大约19.6GW,全年共需求多晶硅12.8万吨,较2010年增长48.9%。尽管光伏装机容量的增速放缓及电池片产量的持续增加导致我国电池片出现大量的库存,但多晶硅消费量仍然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等国内一线电池片厂商的扩产是刺激多晶硅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由于太阳能光伏行业迅速发展,多晶硅的需求增长远远超过了多晶硅产能的增长,加之国外对中国存在限购和禁购多晶硅材料的问题,造成国内供给紧缺,我国多晶硅的价格从2006年至今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从2006年的110美元/千克疯涨到2008年的500美元/千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10月多晶硅市场急转直下,现货价迅速下跌至150美元/千克左右,2009~2010年价格维持在50~60美元/千克左右,到2010年10月价格回升至100美元/千克,2010年6月开始,受产能过剩的影响,国内多晶硅企业开始放缓生产,希望通过控制产量来维持多晶硅的价格,这些因素造成多晶硅的供给不足,市场价格开始有所回升,年底又回落到了80美元/千克的水平。
  2011年上半年受意大利补贴政策出台及欧洲各国需求减少的影响,光伏市场急转而下,多晶硅价格飞速下跌。下半年,欧美太阳能企业出现了大量倒闭停产,光伏环境进一步恶化;随着价格的不断下探,国内多晶硅企业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停产。到11月底,除部分大厂外,80%多晶硅企业停产。部分大企业技术相对成熟,生产成本较低,面对较低的市场价额仍能获取利润;多数规模小的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不具备竞争优势,被迫停产。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