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规划 加快生产满足需求
□ 仲伟科
调控频频
“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国家能源局12月3日发布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正文的第一句话,代表了我国政府对天然气的肯定和认知,同时意味着我国正在从后石油时代跨入天然气时代。回顾2012年,在天然气方面,我国政策出台的力度和频度都是空前的。
2012年3月,《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正式发布,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是攻克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为“十三五”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
2012年10月底,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发布,并于2012年12月1日起开始取代2007年8月发布的旧版。相对于旧版,新政策适用范围有所扩大,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均列入政策所指的天然气范围。由于天然气供不足需,天然气优先进入民用领域的宗旨更为突出,天然气发展化学工业的条件则越来越严格,天然气化工被禁限的范围有所扩大,天然气发电有所放宽。
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出台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的通知》,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补贴,2012年~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补贴标准将根据页岩气产业发展情况予以调整。
11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页岩气资源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59号)”。2012年国土资源部就页岩气探矿权进行了两次招标,目前正在酝酿第三次招标。
增产与价格机制优化同时推进
刚刚发布的《规划》明确了天然气“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在资产储量、国内产量、页岩气发展目标、进口预期量、基础设施能力和用气普及率方面的六大重点任务。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5万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约1.9万亿立方米);新增煤层气(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规划》称,2015年我国天然气总产量达到17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常规天然气约138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约150亿-180亿立方米;煤层气地面开发生产约160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65亿立方米。按照这个规划,2010~2015年期间我国天然气产量每年需递增11.4%。而按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2011年期间我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12.7%。规划制定的增长速度并不高。需要注意的是规划对煤制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提出了单独的要求,这3个目标能否达到,值得期待。
《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十一五”期间国家已核准煤制气项目建设,尽快达产达标。“十二五”期间,开展煤制气项目升级示范,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示范规模。”据调查,目前我国有10个煤制天然气拟在建项目。按规划的产量要求,到2015年至少要有4~5个项目投产才能达到150亿立方米的年产量。能源局相关官员曾经表示煤制天然气在技术上是成熟可靠的,但是在世界上投入产业化运营的只有美国一家,可以适当地搞一些,但不宜遍地开花,各个地方都搞煤制天然气。
对于页岩气开发,为了避免重蹈煤层气多年“围而不采”的尴尬,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公开招标,市场定价,财政补贴等,希望在“十二五”有所突破。也有很多人期望中国的页岩气能象美国那样带来一场革命,彻底改变我国一次性能源的供应和消费结构。但美国页岩气革命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政府支持和市场考验,厚积薄发。我国虽然中石油、中石化等油气央企早就开始探索,但距离技术成熟可靠还差很远。我国的地质构造和美国并不相同,是否能获得像美国一样的成功还得拭目以待。国土资源部最近举行的页岩气第二轮招标中,已经在页岩气方面积累一定经验技术的油气公司无一中标,说明他们很谨慎。中标者则勇气可嘉。
《规划》称,将开展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优选一批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建设19个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初步实现页岩气规模化商业性生产。并将落实页岩气产业鼓励政策,给予页岩气更多实质性扶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规划者对页岩气所持的态度是理智的。
《规划》提出,页岩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定价”,与今年3月页岩气规划相一致。目前属于“国家定价”范围的常规天然气终端售价普遍偏低。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仅相当于等热值液化石油气价格的1/4,燃料油价格的1/3,进口天然气价格的一半左右。一旦页岩气跳出“国家定价”,并与市场价接轨,这等于将变相扶持中国的页岩气开发企业。
与此同时,对于呼声很高的天然气价格改革,《规划》说,将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在调节供求关系中的杠杆作用,为天然气价格最终市场化奠定基础。目前在我国,气源供应、输送干线高度垄断,市场化很难。
我国天然气产量 亿立方米
年 产量
2000 272.1
2006 563.2
2007 677.4
2008 770.5
2009 842.9
2010 948.1
2011 1025.3
2012年前10个月 866.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改善基础设施
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天然气应用的瓶颈。我国天然气主干管网系统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尚未覆盖,区域性输配管网不发达,特别是储气能力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储气库工作气量仅占消费量的1.7%,远低于世界12%的平均水平。用气负荷集中的大中城市缺乏储气和应急调峰设施,已建成储备设施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合肥、郑州等大城市。
针对这一弊病,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天然气管网、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及储气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建天然气管道(含支线)4.4万公里,新增干线管输能力约1500亿立方米/年;我国将总投资811亿元重点建设24个储气库。新增储气库工作气量约220亿立方米,约占2015年天然气消费总量的9%。
规划透露的信号是国家可能会引进多元资本加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让更多企业能够参与进来,以保证天然气管网建设取得实质进展。
消费将带动进口继续增长
规划指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由245亿立方米增长到1075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5.9%。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2.2%升高到4.4%。
另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2006~2011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46240亿立方英尺年均增长18.33%,同期全球消费量年均递增2.2%。中国占全球天然气消费的比例由2006年的1.94%增长到2011年的4.05%。2011年中国消费量排名第四,是排名第一的美国消费量的1/5。
《规划》中提到“我国从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2006年进口0.9亿立方米,2010年进口量已达到17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15.8%。”而“根据已签署的合同,到2015年,我国年进口天然气量约935亿立方米。”也就是说规划预期2015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4.7%。这无疑将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近几年受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影响,世界天然气价格波动剧烈,油气价格比甚至超出正常值的几倍。国内的价格也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国内油气巨头不得不撕毁几年前签订的进口合同。我国迫切需要增加国内供应,这是规划的“开源”目的。相对而言,《天然气利用政策》则主要是在不足的供应条件下起到“节流”的作用。
总之,正如规划所指出,我国天然气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需通过更深入的体制改革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