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2012年47期 发行日期:2012-12-11
作者:□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傅向升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应对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几点思考

□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傅向升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全国上下都在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国各地宣讲团都在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十八大的要义。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又带领新的领导集体参观了《复兴之路》的展览,再次向我们传递“继往开来、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之旅。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体、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柱,按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新的目标,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去迎接并应对即将到来的新挑战?关键是要做好科学发展这篇大文章。如何能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做好科学发展这篇大文章?前提是对当前现状和未来走势的判断,关键是要突出和解决好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思考

  过去的十年,无论国家经济总量,还是行业产值、企业规模都实现了快速、大跨度的前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受到了深度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在各种增长计划的刺激之下,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新兴经济体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中国经济前期在4万亿投资的拉动之下保持了较高的增长,近七个季度以来增长一直都处于连续下降状态,只是今年第三季度稍显转机,但不确定因素还时隐时现。明年和近一段时期会怎样呢?我们不妨做一个浅显的分析。

  1、景气初现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过去,欧债危机还在持续发酵;美国继点燃欧债危机以后,前几天又在南美的阿根廷放了一把火,也许会在南美引起连锁反应;而美国自身的财政悬崖问题也一直处在争论当中,如果两党不能达成妥协方案,美国国内的就业和市场消费都将受到影响,以上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但是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新兴经济体,都立足本国经济、企业以及技术和人才的实际,出台了经济振兴、创新以及新兴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发展计划,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制造业回归等一系列转型计划相继推开,经过这三四年的一系列调整与创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与产业转型已基本到位,为未来一段时期新的增长创造了条件。中国也是在经济刺激计划实施的同时,推出了新兴产业战略和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各地、各企业也加大了调结构转方式的力度,从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无论是PMI指数,还是工业企业产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以及进出口、市场价格都出现了回升和趋稳,新一轮景气周期的前兆已经初现。预计美国明年的增长率在2%左右,欧盟还将继续徘徊、呈现零增长,中国的增长将在7.6%左右。

  2、中速增长期来临

  今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比较长期的处于中速增长期,不会继续过去连续多年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一是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两个翻一番”的宏伟目标,按照2010GDP 39.9万亿测算,到2020年翻一番只需要年均增长7.2%左右即可;预计今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50万亿,剩余的八年只需6.9%左右的年均增长就能实现,不需要过去的持续两位数的高速度;二是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达极限,过去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使得资源制约和环境制约越来越严峻,资源的严重缺乏和对外依存度的越来越高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危险。三是经济总量的基数已经很大,按今年50万亿测算,即使6%的增长,也远超过十年前20%的增长量,过去那种持续的高速增长也已不现实。所以必须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竞争力为根本目标,确立适度的发展速度,主要还是推动经济和企业的优化升级。

  3、化工行业的昨天和明天

  “十一五”是我国石化行业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全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约为21.5%;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约为21.6%;利润年均增长率约为13.5%;行业资产年均增长率约为24%;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3.8%;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约20%。正是以这样的发展速度,实现了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产值列世界第二位,化工行业总产值超过美国列世界首位,成绩辉煌!“十二五”以来, 2011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产值达11.8万亿元,增幅高达31%;今年前10个月,全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2%,预计今年将在13万亿左右。按照“十二五”规划时确立的中期目标,预期到2020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产值达到24万亿,年均增速在10.8%左右。目前已有22种大宗基础化工产品的产能、产量居世界前列,这22种化工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企业的规模和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以及大型化肥装置的产能产量均占总量的80%以上。但是下一步石化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能过剩以及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的影响和制约,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造成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弱;国际化经营程度不高造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难以在跨国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在大宗基础化工产品方面尤其突出,化肥过剩53%、电石过剩50%、烧碱过剩60%、甲醇过剩108%、聚氯乙烯过剩100%2011年,全国烧碱装置平均开工率约为74%,纯碱装置开工率约为77%,聚氯乙烯装置开工率约为58%,甲醇装置开工率约为49%。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石化行业在未来8年新的经济周期和景气周期阶段,也将告别持续高速的增长期,步入比较稳定的中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速度将略高于国家GDP的增长速度7%8%,达到11%左右。

  4、化工新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主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新目标,这是人类文明成果和工业进步成果的重大体现,也是确保中国“绿色青山万年绿”向全党发出的动员令和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化学工业很多人存在误解,由于过去传统化工企业的一些不当做法,也由于农药等一些化学品的不当使用或误用给人们生活造成的损失;更由于一些黑心商家制造的三聚氰胺牛奶、苏丹红鸭蛋、硫磺馒头等违法行为,使得有些人对化工企业、化工产品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近年来厦门、大连、宁波等地的PX事件都证明人们对化工的误解很深,认为化工就是污染的源头。实际上化工生产过程和化学品的使用不当,的确会对环境和生态产生污染,但只要化学品生产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使用方法正确是不会造成污染和伤害的。化学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农业的丰产丰收离不开化肥、农药,高速火车、大飞机、国防军工以及电子电器等离不开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正是化学品使我们的衣服五颜六色、使视频网络的图像更加清晰艳丽、使我们的住房更加保暖和节能。正是专用化学品的发展,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未来的氢能等)及新能源汽车才能够成为可能;也正是化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废物的利用、废气的回收、废水的治理成为可能。所以,了解化学工业、正确地认识化学品,才能真正地认识到化工和化学品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不是污染的源头,而且是治理污染的技术来源和有效手段,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保障。

 

上一轮经济周期的三个表征

  基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一直积极应对的举措和世界经济调整和转型的进展,也基于今年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很多人都提出了一个观点,世界和中国经济都将步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也就是即将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今天再次迎来的经济的景气周期是与新世纪以来20012007年的那轮景气周期有着很多和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的总量有了很大的不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社会和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企盼,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次20012007年的那轮景气周期过程中有三个很突出的表征,概括为三个字:大、高、快。大:就是那一段时期各地、各单位、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大,全社会、各级政府都在追求经济总量的大,各单位、各企业都在追求规模的大,总体想做大,个体也想做大;高: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同时也存在很多高污染,投资冲动高,投资总量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始终处于高位,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高消耗就是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高,不顾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直到现在其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2倍多,超过日本的4倍,可见浪费是惊人的。高速度就是经济增长快、施工速度快、汽车的产能和拥有量增长快。

  “大高快”的后果就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持续恶化,无论在大城市、还是中等城市都很难见到童年时代所向往的蓝天白云了,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阴霾天气日益严重;人们的肺越来越差,人们的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尤其在一些大城市,要是两天不刮风的话,夜晚想看星星月亮只能靠儿时的记忆,白天不仅看不到蓝天,就连明媚的阳光都成了奢求。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已经走过的历史阶段,正是因为有那样一段高速增长的时期,我们的经济总量才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才有提升、物质生活质量才能得已改善,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才逐步得到了健全;我们也要正确地评价那样一个阶段,正是因为有那样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我们才奠定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物质基础、才为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奠定了基础,也就是为我们创造了“过冬”的条件。那么在下一个经济周期和景气周期过程中,我们是继续过去的老路吗?老路是走不通了!继续过去的老路将会给社会带来无法躲过的灾难。

 

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应当突出两点:精和尖

  在新一轮景气周期过程中,过去的老路走不通,不能重复、也不允许重复!在经济总量已经跃上新的平台,市场竞争已经呈现新的因素和特点,对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的情况下,要想在新的一轮景气周期中抓得住主要矛盾,解决好突出问题,我们就应当在诸多环节和问题中以发展的质量为核心!紧紧围绕做强做优,即:做强主导产业、做优主导产品,掌握核心技术、做强核心竞争力。要突出两个字:精和尖,精:就是创新图强;尖:就是尖端人才。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品牌创新,也包括组织架构创新、经营模式的创新。创新是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只有抓住了创新才能避免重复过去的老路。社会要吸收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围绕社会管理通过改革创新;企业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组织重大创新专项、实施创新工程、培育创新人才。通过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创新方面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在有些时候很多单位、很多人追求的越新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投入越大越好。在创新过程中,以及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一定要正视现有企业的基础,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产品基础、技术基础以及员工基础,把传统产业升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创新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提升结合起来,互动共赢。以创新的实际效果、以创新成果的应用效果、以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创新的衡量标准。

  尖端人才是创新的关键。经营管理人才是管理创新的带领者和带动者,学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项目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市场竞争和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不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还是苏联解体之时,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一批批的科学家运往美国,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以及战后导弹的研制等一批尖端科技和重大国防装备都有这些科学家们的贡献。有的国家在战争胜利时把战败国或别的国家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物资首先运回国内的做法,虽然一时强弩可以成为强国,但最终还是沦为二流国家,这些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谁拥有尖端人才,谁就占领了竞争的制高点;谁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和景气周期过程中,要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立于竞争的制高点,就要重视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好人才,把尖端人才永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