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行业国际市场风云录
□ 石中信
2012年,世界经济不振,全球油气行业发生重大变化,全年国际油价大起大落、高位运行;天然气市场基本平衡,但美欧亚三大市场继续分化,价格走势各异;能力继续增长、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继续调整成为当年炼油工业发展的关键词;乙烯生产中心继续东移与原料趋附于多元化、轻质化特点明显。中国油气行业继续稳健发展,需求刚性上扬,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继续成为全球油气行业的热点、亮点地区之一。
回首2012 亮点热点频现
1石油供需形势发生逆转 首现新世纪宽松局面
2012年世界经济继续下行,石油需求持续低迷,市场一改新世纪以来的紧张态势,首次出现供需宽松的格局。2012年世界石油需求为8970万桶/日,比2011年的8886万桶/日有小幅增长。需求增长大多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且主要集中在金砖国家,而经合组织国家需求则出现下降。
虽然因遭受制裁,伊朗石油产量明显下降;在严重洪涝灾害等冲击下,尼日利亚石油产量也降低。但沙特、科威特、利比亚、伊拉克等主要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大幅提高,加之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增长由弱转强,不仅弥补了市场缺失,而且使世界供需形势发生了逆转。2012年世界石油供应量为9090万桶/日,同比增长250万桶/日,富余120万桶。其中欧佩克供应量为3763万桶/日,同比增加200万桶/日;非欧佩克供应量5330万桶/日,同比增长50万桶/日。
2国际油价大起大落 轻重质原油价差收窄
虽然宽松的供需基本面不支撑油价走高,但地缘政治的不稳和市场投机炒作,导致国际油价大起大落,高位运行。2012年国际地缘政治情况复杂多变,美、俄、法等20多个国家政权更迭,再加上中东地区叙利亚、伊朗和埃及、苏丹等北非国家政局不稳,以及中国近海南海、东海爆发岛争,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加剧了市场恐慌。2012年WTI原油均价为94.16美元/桶,略低于2011年的95美元/桶,而布伦特原油年均价则连创历史新高,2012年为111.58美元/桶,略高于111.2美元/桶水平,创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由于轻质低硫原油产量增长快于重质含硫原油,以及新兴炼厂对重质原油需求增加等原因,2012年代表轻质原油的布伦特原油和代表重质含硫原油的迪拜原油之间的价差大幅收窄,年均价差从2011年的5.1美元/桶缩至2.6美元/桶。
3世界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 亚太地区需求增幅居首
2012年世界天然气供需总体基本平衡,当年消费量达3.3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天然气产量稳步提高,接近3.4万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7%。但世界各主要地区情况不一。北美天然气消费先抑后扬,估计消费量88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得益于美国非常规气产量增长,北美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3.5%,高于消费增速,供应相对宽松,气价创下新世纪以来的最低点。受经济低迷和低价煤替代等的影响,欧洲天然气消费延续下降趋势,但跌幅收窄,降幅由上年的7.8%减至3.0%左右,气价稳中有升;欧洲进口量大幅下降13.0%,对外依存度由上年的47%降到43%。欧洲天然气需求不旺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下降3.0%。受日本核电危机和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消费快速增长的影响,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量达到632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1%,增幅居全球首位,气价也因供需偏紧而大幅上涨。
4炼油行业发展不平衡 独立炼厂崭露头角
2012年世界炼油行业持续调整、扩能或重组,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当年全球炼油能力继续缓慢增长,达到45.78亿吨,同比增长1.1%。其中中国新增炼油能力近3500万吨,南亚地区净增2900万吨,美国净增1258万吨,而北欧和地中海地区炼油能力则减少了近2000万吨,拉美地区也净减少2000多万吨。世界炼油格局仍维持亚太领先,北美、西欧居后的态势。其中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占世界总能力的份额已达34%,北美地区占21%,西欧占15%。2012年全球炼厂平均开工率小幅回升,由2011年的81.2%提高到83%。欧美炼油毛利大幅增加,亚太地区炼油毛利表现平平。
2012年美国炼油业表现突出。由于页岩气产量增加,美国炼厂利用廉价的页岩气生产蒸汽、制氢和发电,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加之近年来页岩油产量的不断增加,美国炼厂情况明显好于欧洲和亚太的炼厂,全年炼厂平均开工率超过89%。其炼油业另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其独立炼油商的地位提高,通过资产重组、剥离、售出和收购,全国总计1730万桶/日炼油能力中已有68%由独立炼油公司掌握,改变了过去的一体化石油公司为主的局面。
欧洲炼油业继续低迷。2009年以来,欧洲至少有5家炼油厂已经关闭,13家易主,3家以上等待出售。受出口减少、新兴市场竞争加剧及成本、环保压力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炼厂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2012年1月,欧洲最大独立炼油商Petroplus破产。目前,欧洲炼厂的所有权也正向独立炼油商转移,2010年以来出售的230万桶/日炼油能力中有近2/3是被独立炼油商收购的。
亚太炼油业中,日本、澳大利亚已经、正在或计划关闭部分炼能,中、印等在继续扩能发展中。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地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新加坡、俄罗斯、中国等都提出了新的质量升级标准;国际海事组织在美国率先推下年初提出了船用燃料质量逐步升级的新要求。
5乙烯产能中心继续东移 原料日趋多元化、轻质化
2012年,世界乙烯产能继续缓慢增长,从2011年的1.42亿吨增加到1.46亿吨,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中东和中国。其中,中东地区乙烯产能超过2500万吨,超过西欧的2490万吨,成为继亚太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乙烯生产地区。随着未来中东乙烯产能的不断增长,西欧产能的停滞,中东对西欧的这种优势还将继续扩大。
从发展趋势来看,世界乙烯裂解原料结构将继续向轻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北美页岩气的开发使天然气出现价格洼地,使北美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乙烯装置得到更快发展。目前,欧洲乙烯裂解装置主要以石脑油为原料,受该地区炼油厂进一步关闭的影响,未来将更多改用LPG作裂解原料。随着中国新型煤化工的煤基、甲醇制烯烃取得工业突破和不断发展,亚太地区乙烯原料将更加多元化,但以石脑油为主的原料格局难有大的改变。
6油气并举 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新报告和近年来的勘探结果分析,全球常规石油技术可采资源总量5321亿吨,天然气资源总量525万亿立方米,分别较2000年USGS的评价结果增长19%和20%。
2012年,受国际油价高企、原材料价格和服务费上涨影响,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增长11%,低于2011年的20%的水平。全球石油储量增长2%,主要来自俄罗斯和中国;天然气储量微增0.7%,增速比2011年下滑5.6个百分点;全球油气产量分别达40.5亿吨和3.4万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4%和3.7%。
2012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出现新热点。莫桑比克等东非国家深水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东非有望建成世界第三大LNG生产基地;安哥拉盐下突破使得西非深海再次成为勘探开发热点。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关注的重点目标,埃克森美孚、道达尔、雪佛龙和俄气(Gazprom)等公司不顾伊拉克中央政府警告,相继与库尔德地方政府签订了40多份产量分成合同。
页岩气开发在美国开始降温,在欧洲亦遇环保阻力。但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继续大力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国、印度、阿根廷、阿尔及利亚等国都进行了页岩气开发招标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国际大石油公司等的上游业务正率先逐渐从过去的以油为主,向油气并举转变。2012年壳牌和埃克森美孚的油气产量中天然气的占比都接近50%。
7国际成品油市场出现新变化
2012年,世界成品油供需进一步宽松,区域间余缺各异,主要成品油贸易格局在进一步调整,欧美常规贸易通道进一步萎缩,世界不同地区间的贸易活动更趋活跃。美国汽油以往供给不足、“净进口”的局面彻底改观,连续第二年成为石油产品净出口国。当年美国汽油产量富余量进一步扩大到39万桶/日,汽油尤其是低辛烷值汽油的出口大增(主要出口拉美地区)。随着美国汽油逐步实现自给,欧洲原先对美出口的汽油贸易转向,中东和北非地区成为重要的接替市场。欧洲是传统的柴油进口区,但受欧债危机影响,2012年柴油进口量有所减小,从而也影响了俄罗斯等传统对欧的柴油出口。
亚太地区由于日、韩等OECD国家炼能过剩,加之2012年中国汽、煤、柴油首次出现全面净出口,使该地区主要油品汽煤柴油依旧相对过剩,但供需缺口继续缩小,而石脑油、LPG和残渣燃料油仍供不应求。
8政府加强对资源的控制 提高市场化管理方式
资源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调整能源政策,有收有放,增强对本国油气行业的控制力。2012年这一趋势愈演愈烈:阿根廷政府通过《阿根廷石油主权》议案,强行收购西班牙雷普索尔子公司YPF51%的股份,同时宣布其境内的石油资源为“国家公共利益”;尼日利亚将本国的部分石油资产私有化;墨西哥在长期闭关自守后,加快对外开放,允许私有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本国油气行业。
与资源国相比,新兴经济体国家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更注重通过加强对石油公司的管控,增强对油气行业的控制力。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上任伊始就将5家重要能源公司列入战略企业名单,并完成了对TNK-BP的收购,使俄罗斯政府控股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掌控了该国石油生产的半壁江山,并控制了俄北极地区和海上油田的勘探开发权。巴西总统罗塞夫上任后,任命其原下属福斯特为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总经理,强化了对公司的控制。
展望2013 发展继续向好
1石油供需仍将较为宽松 油价仍将高位震荡
2013年世界经济难有大的改观,预计增长率与2012年大致持平或稍有高出。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预计增长80万桶,至9040万桶/日。欧佩克石油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剩余产能将由200万桶/日增至400万桶/日以上,非欧佩克国家将增加85~125万桶/日,全球石油产能增长将超过需求增量,预计供应将富余80万桶/日。
相对宽松的供需形势,不支撑油价走高。但当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大幅提高全球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市场预期,引发市场投机,助推国际油价短期上升。预计2013年国际油价仍将高位震荡,均价与2012年大致持平或稍有高出,WTI年原油均价为95~10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年均价为105~115美元/桶。值得关注的是,诸多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仍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国际油价的涨跌。如果伊朗问题进一步恶化,叙利亚、以巴问题引发局部动荡将点燃国际市场的恐慌心理,扰动石油市场的稳定,进一步推高国际油价。但是,如果欧债危机深度蔓延,美国财政悬崖后续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岛争升级,深度影响到双方经贸关系,必将给脆弱的世界经济以沉重打击,使国际油价承受较大的下行压力。
2炼油和乙烯能力继续增长 毛利略有降低
预计2013年世界炼油能力将建设将继续发展,将新增炼油能力6400万吨,达到46.43亿吨。中东和新兴经济体炼油业将保持较快发展,欧洲和亚太地区OECD国家炼油业加快重组和调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将关闭部分炼油能力。2013年北美地区炼油毛利仍将保持较强势头,而全球其他地区因需求增速较慢、能力增加较快等原因炼油毛利表现可能会略低于2012年的水平。
2013年,世界乙烯产能将继续增长,新增产能510万吨,高于2012年,主要集中在亚太和中东地区,全球总产能将突破1.5亿吨。受经济发展影响,乙烯需求将呈缓慢上升态势,装置开工率将保持低位水平。西欧和亚太部分地区等成熟市场的乙烯生产商投资的着力点将放在降低成本上,中东和北美地区新建装置将继续向大型化和原料轻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3天然气供需基本平衡 欧美亚三地价差有望缩小
2013年全球天然气需求预计将增长2.5%,产量与需求同步增长,增幅为2.5%,市场总体供需平衡。产量增长将主要来自北美和中东,以俄罗斯、卡塔尔为代表的欧亚大陆、中东地区仍将是主要天然气输出地。
美国天然气市场将由供应宽松转为供需平衡,气价继续回升。预计2013年Henry Hub年均价格在3.5美元/MMBtu,较2012年提高25%。欧洲天然气需求与2012年基本持平或略有回升,供应增加主要通过增加进口实现,预计2013年英国NBP年均价将继续保持8~10美元/MMBtu的水平。亚洲天然气供应仍将偏紧,印度、中国受需求增长的驱动,LNG进口量继续增加,预计中国的进口量将从2012年的1450万吨增至2013年的1600万吨。在国际油价与2012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预计2013年亚洲天然气长期合同价将维持在2012年的价格水平。
4勘探开发增势强劲 深海和非常规油气仍为热点
2013年世界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将继续大幅增长,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球351家公司投资总额可望达6700亿美元,增幅继续保持在10%以上。东非深海、西非深海盐下等风险勘探领域值得期待,伊拉克以及北美非常规、巴西深海和非洲等地区将成为新增石油产品的重要来源,土库曼斯坦、以色列、尼日利亚等国的重要气田投产将成为世界天然气产量的增长点。北极的油气勘探开发将逐步着手推进。
美国页岩油开发将继续升温,页岩油产量开始快速增加。页岩气勘探开发在美国以外地区仍将继续不同程度推进,但短期内难以取得快速突破和很大进展,资源和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