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多方合力
2013年13期 发行日期:2013-04-07
作者:□ 蔡恩明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需多方合力

□ 蔡恩明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规模大幅扩张,产品产能迅速扩大,多数大宗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不少产品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供需市场发生根本性转变。受效益刺激、资源驱动等多方面影响,部分行业短期内集中大量投资,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也进入结构调整时期,国内外需求减速,产能过剩的矛盾更为突出。近年来,一些行业已出现销售疲软、价格下滑、效益锐减甚至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因此,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大宗石化产品全面过剩

  产能过剩是行业常提的一个概念,但究竟什么是产能过剩,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标准。一般而言,产能过剩是产能超过了市场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非资源或技术短缺,产能超过市场需求是常态,否则,将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状况,企业将通过短缺赚取超额利润。适当的过剩有助于增强市场竞争,提高消费者福利。因此,产能过剩最关键在于产能超过需求一定的幅度,以致市场过度竞争,资源设备大量闲置,企业效益低下,人力物力浪费。

  欧美等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各行业生产和市场特点不一样,定义产能过剩的幅度,也可能因行业而不同。一些装置大型化、规模效益明显、进行连续生产的行业,产能利用率85%以下即算产能过剩,但对一些装置较小、不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益、进行间歇性分批生产的行业,产能利用率则可适当降低。还有一些行业的生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如黄磷,每年的5-10月水电资源丰富时才是生产旺季,产能过剩的标准更得放宽。

  产能过剩还有一个结构的问题。产能总体过剩了,但是部分产品品种却可能出现短缺。如PVC2012年我国产能已超过2300万吨,平均开工率不到60%,预计到2015年全国产能将达到2800万吨,而根据工信部《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PVC需求量为1600万吨,产能将过剩75%。尽管产能过剩十分严重,我国每年还有100多万吨聚氯乙烯需要进口,这些品种目前国内还无法替代。从装置结构来看,还有一些产品品质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水平产能存在,也加剧了行业的整体过剩。

  目前,我国有资源、技术的大宗石化产品,几乎全部呈现出产能过剩的趋势。初步统计,2012年甲醇开工率仅60%,电石开工率54%,磷肥开工率76%,烧碱开工率72%,钛白粉开工率66%,纯碱开工率81%,其中结构性过剩较为普遍。甚至连部分高端化工材料如有机硅、聚氨酯等也都有过剩的隐忧。

 

过剩形成原因

  政府原因  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发展经济,盲目规划、盲目招商引资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了增加GDP,部分地方政府甚至违背产业政策要求,支持受限制项目建设。一些煤资源省份盲目追求煤炭转化率,导致企业不得不给煤矿配套相关的煤化工项目,加剧了煤化工产品产能的过剩。在有盐、磷资源的地区,地方政府不顾相关大宗产品已经饱和的事实,纷纷围绕资源做规划、上项目。

  另外,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通过大量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有关部门具体实施时,对投资项目的要求有所放宽,导致大量低水平地方项目乘机上马,重复建设严重。  

  企业原因  企业的短视心理、不合理的发展观导致集中的重复建设。一些企业缺乏发展的眼光,在某个时期看到行业盈利可观,便纷纷投资进入该行业,短时间内大量产能集中建成,导致产能过剩。还有部分企业罔顾行业已经产能过剩或投资过热、即将产能过剩的情况,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继续上马大型项目,盲目拼资源、能源成本,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更加恶化。

  制度原因  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放松了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工业管理部门撤销后,国家对工业的管理也明显弱化。多数石化产品投资项目的管理实施备案制,缺乏对项目上马和布局的把关,致使产能重复建设、不合理布局的现象频现,导致产能过剩。

  政策原因  一些产业政策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行业准入条件、《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产业政策都对烧碱、纯碱、电石、尿素、甲醇等行业的投资设置了门槛,但是在具体执行却不能得到较好地贯彻落实。

  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完善,淘汰落后工作难,使得先进与落后并存,产能结构性过剩。特别是由于新装置投资大,短期获利难,一些落后产能仍有一定竞争力,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行政“一刀切”的不合理性使得落后产能未能被及时替代或者淘汰。

  社会原因  整个社会投资渠道缺乏。由于科研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导致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一旦有什么项目赚钱,便出现大量资本集中涌入的现象,导致产能过剩,本来赚钱的行业很快便亏损。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使得技术轻易扩散,项目很容易被复制。

 

多方下手  解决过剩

  针对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形成合力,才能彻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1.改革行政考核方式  应尽快改变以GDP增长作为政府领导政绩考核主要依据的形式。区域统筹规划石化产业布局,规范园区建设,减少重复、雷同的产业规划。规范政府招商行为,弱化政府在招商引资、招揽项目中的主导角色。禁止地方政府盲目追求资源就地转化率的行为。

  2.控制产能总量  目前,我国氮肥、磷肥、烧碱、聚氯乙烯、甲醇、纯碱、电石等产品产能均已大大超出市场需求量,加上未来几年在建和拟建的项目产能,势必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因此,国家应严格控制产能总量,规定“十二五”期间内原则上不再备案这类新建项目。

  3.严把项目准入关  通过制定和完善大宗产品的行业准入条件、产业政策、能耗限额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等,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以及行业准入条件等各项政策,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审查,严格贷款审批。从源头上遏制产能过剩的新建和扩建项目。建立健全石化过剩产能行业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

  4.加强项目监督管理  加强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规模、市场需求、生产销售、新建项目、淘汰落后、企业重组等信息的监管和发布,建立产能过剩行业产能产量预测预警机制,引导和警醒投资方和银行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投资方向,促进行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5.强化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投资管理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强化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为弥补投融资体制改革后国家对投资管理的弱化,避免低水平无序建设,国家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可借鉴金融行业财务审计意见的做法,在企业项目审批、申请银行信贷时增加全国性行业协会意见,将其作为项目信贷的参考资料,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专业方面的特长,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行业发展水平。或者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管理方法,由行业协会对新建项目进行评审把关。

  6.加快淘汰落后  采取行政与市场结合的方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制定淘汰落后产能指导目录。对于产能过剩较为突出、落后产能较大的行业,纳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制定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工作方案以及时间表,并按年度分解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落后产能企业实施差别性电价、水价、气价等,多征收的资金划拨给地方财政,以提高地方政府淘汰落后的积极性,减少地方保护。

  7.推动技术进步,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及投资渠道  加强科研投入,为产能过剩产品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化解一部分剩余产能。建立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联盟,完善风险投资制度,为社会闲散资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有效化解投资渠道不足的问题。

  8.多渠道扩大出口  扩大出口是化解产能过剩途径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刺激经济的情况下,扩大出口难度较大,且容易产生贸易摩擦。只有大力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以最优的质量和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同。

  9.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严格而言,兼并重组只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并不一定涉及产能的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少企业被兼并重组后产能甚至还有所扩大。只有实施兼并重组后对原有装置进行改造转产,才对解决产能过剩有所帮助。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