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石化行业的生命线
□ 记者 路元丽
PX近年不断陷入舆论的漩涡,曾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来广泛争议的PX项目,最近在彭州、昆明再掀波澜。这里面固然有公众认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但缘何公众现在“谈化色变”?这是值得整个石油化工业界深思的问题。其实,PX只是石化业遭受信任危机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以支柱产业、纳税大户的荣耀身份,石化企业被各级政府作为骄子宠儿大加支持;近几年却风云突变,一桩接一桩的环境安全事件将石化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各地民众甚至政府避之唯恐不及。我们的石化业到底怎么了?社会信任危机对石化业提出了什么警示?危机中是否还潜藏发展机遇?
历数“罪状” 污染处处有身影
细数近年发生的一些引起民众关注的重大污染问题,石化业“引火烧身”似乎也不冤枉。
今年以来在京津等地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加深了民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研究认为,有害物质的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其中燃煤、机动车排放、重化工业(主要包括钢铁、冶金、水泥、窑炉、化工)等是主要排放源——化工赫然在目。
还有水污染的问题。2007年前后无锡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化工企业排污造成太湖8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这是滋生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温床”,迫使无锡2010年前将规模以下的1942家化工企业全部关闭。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油罐区发生爆炸和原油泄漏事故,部分原油流入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域受到污染;2011年6月4日,渤海湾发生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除了造成840平方公里的劣四类严重污染海水面积以外,还导致了其周边约3400平方公里海域由第一类水质下降为第三、四类水质。2013年2月20日,环保部公开发布《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化学品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有3000余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危害。而近年来,我国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化学物质,局部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质浓度高于国际水平,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多个地方出现饮用水危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土壤方面,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我国约有10%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遭受到污染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大量的农药残留。第二是大气污染。第三,采矿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污水的排放造成了重金属的流失。
众矢之的 石化项目“人人喊打”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外围不断拓展,一些原来处在远郊的大型石化项目“被”逼近市区,不少企业已收到了逐客令。近日江苏省发改委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规划提出:“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冶金、石化等重化工业向有环境容量的沿海地区转移,研究推动金陵石化炼油产能向连云港搬迁。”但连云港能否承接这些重大石化项目还未知,黄海也不一定答应。
2012年2月,兰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全力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实施意见》,将兰州石化搬迁改造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同年12月,《兰州市“十二五”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规划》正式出炉,兰州石化等企业启动了向新区的搬迁改造工作。
因装置老化等原因,高桥石化发生多起泄漏、火灾等事故,上海市政府“蓄谋已久”将其搬迁。据悉,中石化已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高桥石化提升调整的合作协议,整个搬迁项目总投资在600亿元左右,新建炼厂选址在金山、奉贤区交界处的上海化学工业区,计划建设2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的炼化一体项目。
广州石化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随着城市向东发展,广州石化的厂区正逐渐成为市中心,最终将形成城市包围厂区的局面,不少市民担心广州石化会成为“隐形炸弹”。特别是近来几起不达标排放的污染事件,触怒了广州环保部门,促其搬迁应该也不是遥远的事情。
还有近来针对PX项目建设的矛盾愈演愈烈,PX项目接连在厦门、大连、宁波、彭州、昆明遭驱赶。公众担心重化工项目的环境风险,政府和企业则力证其安全。上马还是暂停,成了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问题。最近,几近建成要投产的四川石化项目也受到了质疑。
临近市区的石化项目搬迁已是大势所趋,但搬迁之后怎么办,是不是还会对新驻地造成污染?如果污染仍在,那么搬迁并非一劳永逸之举。唯有提高绿色化工的能力,从整个生命周期提升石化、化工项目的环保安全性,才能真正做到落地有益。
红色警示 呼唤石化行业绿色发展
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重视,环境效益正超越经济效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石化企业面前。面对频频亮起的环保黄灯、红灯,广大石化企业也该接受警示,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积极应对。在搞好市场竞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产品精细化高端化、促进产业加快升级的同时,更要抓住绿色发展这条生命线,搞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还要看到,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企业不得不面对高额的环保投入、技术创新投入和相关设备制造投入,尤其对大型石化装置来说,动辄上亿几十亿的投资,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所以,绿色发展并非单个企业的事情,还需要国家在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方面给与大力的支持!
为重塑行业形象,改善公众认知,整个石化行业已开始行动。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启动了“美丽化工”大型专题宣传活动。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强调,石化工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中国化学会秘书长杨振忠认为,化工发展至今日,可持续已经成为其最大挑战。国家要加强立法和监管,如果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话,再高的利润也不能生产;企业和企业家应该放远眼光,把安全和环保放在首位;化学家要从绿色角度重新考虑化学问题,通过创新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营造一个公平、客观、公开的生存环境,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严格化工行业的准入标准,支持化工基地合理布局,加强示范企业和园区建设;提供配套鼓励机制和措施,鼓励企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并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