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中国炼油工业由大走强、稳健前行(下)
2013年31期 发行日期:2013-08-09
作者:zhoukan2012

 

中国炼油工业由大走强、稳健前行(下)
——未来将适度有效发展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金云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朱和
  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将继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控制总量、调整装置及油品结构、根据资源和市场优化布局、促进科技创新、降本增效、推进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建设,在继续稳步增大规模实力的同时,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度有效发展炼油行业,促进产业升级,真正实现由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的转变。
 
炼油规模仍将较快扩张,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进一步发展
  2013年,我国炼油能力将新增3550万吨左右,包括1个新建项目和7个以上改扩建项目,具体有四川彭州石化千万吨级新建炼厂、乌石化扩建项目、安庆石化质量升级项目、武汉石化和石家庄炼厂改扩建项目等(见表4)。此外,民营炼油企业也可能有一些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产以及一些落后产能被淘汰。预计到2013年底,我国炼油总能力将突破6亿吨达到6.1亿吨,同比增长6.2%。
  根据2013年以后新增炼油产能项目情况,预计到2015年,我国炼油总能力将达到6.8亿吨左右。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等石油公司旗下的共计有15个左右的新建及改扩建的千万吨级炼厂项目在继续推进中,此外还有15个左右的规划拟建炼油项目(见表5)。随着这些大型炼厂和改扩建油品质量升级项目的建成投产,中国炼油的规模化程度、炼化一体化程度、产业集中度及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油品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炼油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有新的提高。
  分各市场主体看,不同公司将根据当前形势与自身特点,做出必要的调整,积极谋求新的发展。中石油将有序推进炼化重点项目和成品油管网建设,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与中俄、中缅、中哈以及海上四大战略通道建设进度相协调,搞好炼油布局和结构调整。2013年底中石油国内炼油能力将达到1.87亿吨,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1%。随着锦州到郑州成品油长输管线的建成,中石油的成品油长途运输将得到很大改善。中石化将继续致力于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做精做优沿江及内地炼化企业,实现其建设世界一流炼油公司的目标;同时还将打好合资合作牌,尤其加强与资源国家公司的合作,继续用市场换资源,加快合资合作大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中科大炼油、镇海炼化二期和福建炼化二期等大型炼油项目都在推进中。2013年底中石化国内炼油能力将达到2.75亿吨,占比45%。中海油本着继续向中下游延伸拓展的战略构想,其惠州炼厂计划将炼油能力扩大到2000万吨,控股的中捷石化、大榭石化等炼厂也已有扩建计划。中国化工通过收购山东部分地炼企业并进行扩建,炼油业务将进一步发展。中化集团泉州1200万吨项目2014年将投产,正式成为国内炼油业界的独立一员。陕西延长及山东地炼等也将通过提高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发展终端销售业务和特色业务等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根据产业政策一直要求和引导对100万吨炼油能力以下的小炼厂进行关停并转,多省市也制定了执行车用汽柴油国Ⅳ标准时间表,一些规模小、实力差、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地炼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洗牌。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炼油业与资源国大型炼油项目合作的深入发展,外资在华权益炼油能力将呈上升趋势。国内新建大炼厂中有中俄天津东方石化、中沙昆明石化、中委广东揭阳石化、中卡壳牌台州大炼化以及中科湛江大炼油等中外合资项目,2012年大多已全面投入建设,其主要油源是资源国合作方。俄罗斯、科威特、委内瑞拉及卡塔尔等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将继沙特之后进入中国炼油市场,建成后外资在华的权益能力将从目前的824万吨陡增至40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6%。
  未来三年,主要炼化项目进展、国内经济发展走势,国内成品油价格政策和周边国家地区对华油品出口情况仍是影响市场供需平衡的最大不确定性。预计未来三年年均新增炼油能力4000万吨左右,年均增速将加快至7.3%。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节能汽车的推广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化等将使成品油消费量增速逐渐有所放缓并回归理性。炼能增速的有所加快和成品油消费量增速的放缓与回稳,这“一增一减”将有可能使成品油供需差持续有所扩大。我国应合理布局炼油项目,控制投资投产节奏,成品油供应能力不宜增长过快,避免出现因局部时间内投产过分集中和密集而出现短期能力明显过剩的现象,特别是注意到山东等地已经出现了严重过剩的局面,广东等地随着多个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后也可能出现过剩的现象,也要避免出现过度竞争、扎堆建设、重复建设,使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情况。
       4 2013年国内主要炼厂产能增长     万吨
企业           新增产能    投产月份
中石油          1400   
   乌石化       400        10
   四川石化     1000        9
中石化          1350   
   安庆石化     300        9
   扬子石化     550        12
   石家庄炼厂   300        12
   武汉石化     200        6
地炼            800   
合计            3550   
 
5 部分将于2013年以后投产的新/改扩建炼油项目 万吨
企业    区域          企业名称     增长能力    投产时间      备注
中石油 西南        昆明炼厂        1000        2015        新建
        华东        台州炼厂        2000        待定        新建
        华南        揭阳炼厂        2000        待定        新建
中石化 华东        齐鲁石化        400        2015        改扩建
                    福建炼化二期    1200        待定        改扩建
                    扬子石化        450        2015        改扩建
                    镇海炼化        1200        2015        改扩建
        华南        湛江东兴        300        待定        改扩建
                    中科大炼油      1500        2014        新建
中海油 广东        惠州炼厂二期    1000        待定        改扩建
        河北        中捷石化        800        待定        改扩建
中化    福建        泉州炼厂        1200        2014        新建
其他    福建        古雷石化        1600        2015        新建
合计                                17200    
 
炼油布局将进一步优化,装置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当前各地成品油市场区域不平衡的情况还存在,而随着主要消费地区一批大炼厂的建成,我国炼油的物流平均运输距离将有所缩短,炼油能力与市场将有更好的匹配。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布局重点将进一步向进口原油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集中地区并适当向主要资源地区转移。其总体思路是:在以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的“两洲一湾”地区为主的同时,适度发展中西部核心区,完善沿边地区布局,建成若干个2000万吨炼油、200万吨乙烯大型炼化生产基地,新布的点可能减少,改扩建将增多。其中,中西部核心区主要包括以武汉、重庆、成都为核心的石化产业集中区,布局及建设规模则以填补市场空白、满足当地成品油市场为主;西南地区加快昆明炼厂等炼油项目建设,以满足当地的成品油市场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到2015年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炼油能力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合计新增炼油能力5000万吨以上,从而将与当地的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东北地区炼能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北油南运的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但预计到2015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一定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能满足当地成品油的需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
      随着多个大型新建或改扩建炼油项目的投产,我国炼厂的装置平均规模将进一步提高。预计到“十二五”末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装置平均规模可分别提高到760万吨和850万吨,地炼的装置平均规模也将有所提高。同时,未来几年我国新建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如中科大炼油、台州石化、揭阳石化等,也都配套了百万吨级乙烯装置。随着这些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我国装置的大型化程度、进口原油加工能力、炼化一体化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大型炼化基地化的建设与发展。但随着新型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的快速发展,传统炼化一体化模式也将逐步有所变化,有些煤厂将出现炼煤化一体化的新模式。未来借助千万吨级炼油厂和大型乙烯工程改扩建及新建项目,还将加强公用工程系统的优化整合,实施炼油化工产业链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使用价值,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炼油、化工的协同发展。
 
装置和产品结构将持续调整,炼厂加工不同原油的适应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近十年来,全球在石油资源生产成本和油价不断抬高的同时,高硫、含酸、重质等劣质原油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国内石油探明储量的品位也在不断下降,大部分炼厂不得不增加炼制高硫、高酸、重质等劣质原油。这些原油在炼制过程中,需要增加更多脱硫、除酸、减碳、脱除重金属等所需的投入,从而增加了物耗与能耗,推动炼油行业成本总体攀升。加之劣质原油采用传统加工方法获得的轻质组分少,所得成品油的辛烷值和十六烷值一般达不到标准要求,不得不增加工艺组合,进行后序加工处理,这些在明显削弱炼厂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炼厂调整装置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原油实际加工情况看,我国炼厂加工原油呈劣质化趋势。中国石化加工含硫、含酸原油的比例已超过80%。原油资源的劣质化必然促使炼油工业完善加工手段,提高加工深度,增加深加工、精加工或预处理工艺装置必然带来炼油加工复杂度、苛刻度的提高,对节能减排和增加清洁油品生产与质量标准升级将构成严峻挑战和更大的成本压力。总体看,今后在装置结构调整方面,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炼厂将大力发展液体收率高、能最大限度生产清洁运输燃料和化工用油的工艺和装置;二是以提高油品质量为主要目标,将调整内陆地区炼油厂的装置结构,适当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及煤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能力。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将提高高标号车用汽油、车用柴油和中高档内燃机润滑油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降低燃料油比例,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同时经济可行地提高化工用油的产量,以满足石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乙烯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大发展,对优质化工轻油的需求将激增,如何进一步提供优质化工原料是未来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原油加工量将稳步增长,航煤产量快速上升
  2013年国内原油加工量将有较大的增长。预计2013年中国原油加工量4.89亿吨,较2012年增长2460万吨,同比增长5.4%;成品油产量2.99亿吨,同比增长6.2%。其中,汽油产量9540万吨,同比增长6.5%;柴油产量1.80亿吨,同比增长5.5%;煤油产量2375万吨,同比增长11%,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未来几年,不断扩张的机场数量和航空运输量将继续推动未来中国航煤生产的发展,预计2015年国内航煤产量将达2800万吨以上。
 
来自外部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
  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对外单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未来来自炼油能力过剩或发展出口导向型炼油工业的周边国家及地区(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日本、俄罗斯等)的油品进口量将增加。二是随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深化和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国石油石化业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一些发达国家和资源国家对中国的炼油投资将可能继续增加,国内炼油业的多元化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目前,已有一些中外单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开始着手谈判,如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贸区和中日韩东北亚自贸区谈判等。如这些自贸区建立并付之实施,将对我国石油石化业影响巨大。
 
产品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清洁油品将成为我国炼油工业加快发展的重点
  在车用汽柴油达到国Ⅲ标准基础上,未来三年我国汽柴油将继续进行质量升级,努力在2013年底及2014年底分别达到国Ⅳ标准,局部地区率先达到国Ⅴ标准,到2017年底前实施国V汽油标准。炼厂将把油品升级步伐加快和更加重视环保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率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2013~2015年投产的炼油项目需按照欧洲IV标准生产。现有炼油厂需提升装置水平,增加加氢裂化、加氢精制或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装置和制氢装置,以达到环保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不少大型炼厂多位于沿海沿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对环保的敏感度,对绿色的要求和对安全的关注度将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炼油企业要主动出击,率先示范,高标准、严要求做好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工作,多产清洁油品,为促进炼油工业和社会民生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替代燃料将继续较快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未来替代能源的开发仍将主要集中在生物燃料、煤制油、煤基醇醚燃料、天然气和电动车等领域。根据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年替代量将达到1000万吨成品油,因此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多个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生物柴油工艺也不断取得新突破。甲醇汽油将在克服一些技术经济问题后推广使用。煤制油产能有望进一步增加,国家发改委已将内蒙古纳入“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内蒙古煤制油扩容项目有望付诸实施,而神华500万吨煤直接液化制油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复。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一批LNG项目的逐步建成投用,国内天然气汽车行业将有新的快速发展,天然气替代车用燃料用量将快速上升。替代能源的发展将为炼油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适应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替代燃料的较快发展,努力实现炼油厂加工原料的多元化开拓新的思路。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等大型国企将继续有选择、有重点地参与实用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但总体看,我国车用燃料仍将以石油基汽、柴油为主,其他替代燃料仍将在总用量上处于次要和补充的地位。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