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油工业由大走强 稳健前行(上)
——2012 亮点回顾
□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金云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朱和
新世纪以来国内炼油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产能规模和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两大集团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内外资兼有、多元化市场竞争的国内炼油业新格局。2012年中国炼油业规模继续快速扩张,炼厂平均规模继续有所提升,装置结构继续调整,油品质量升级继续推进,中国继续成为世界炼油业建设发展的热点和亮点地区。
预计2013年中国车用汽柴油质量标准从国Ⅲ走向国Ⅳ,环保压力的加大使得我国的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或将进一步加快,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利好炼油行业,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将稳步增长;炼油布局进一步优化,装置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物能源等替代能源继续发展。今后几年,我国炼油工业仍将处在由大走强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困难与优势兼有,机遇和挑战并存。
炼油能力增速再次快于消费增速,两大集团外的炼能增长明显
截至2012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5.75亿吨,同比增长6.5%,当年原油加工量4.68亿吨,同比增长3.7%。值得注意的,一是2012年炼能增速有所加快,比当年消费量增速快2.5个百分点,而2011年炼油能力增速则低于消费量增速2.1个百分点;二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外的炼能增长1700万吨,占新增产能的近一半,这在过去是比较少见的。
全国炼油能力新增3500万吨 中石油和中石化炼厂的数量虽仅占全国(150多家)的不到一半,但其合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75.6%(见表1),分别为1.7亿吨和2.6亿吨,合计炼油能力比2011年增长1800万吨。中海油、中化工、中化、中国兵器及其他炼油企业合计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1.4亿吨,占24.4%,同比上升了1.6个百分点,合计炼油能力比2011年增长1700万吨。2012年中国新增炼油能力见表1。
中石油炼油能力新增350万吨 2012年,呼和浩特石化改扩建项目投产新增350万吨,历时5年的抚顺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涉及新建9套炼油装置、异地搬迁7套装置,但炼能未增加。截至2012年底,中石油共有26家炼厂,平均规模665万吨,其中1000万吨以上的有8家,500万吨以上的有12家,大连石化规模超过2000万吨。
中石化炼油能力新增1450万吨 2012年底,茂名石化改扩建工程项目建成投产使该炼厂新增炼油能力1000万吨,金陵石化扩建项目新增450万吨。目前,中科大炼油、金陵石化及九江石化等新建及改扩建项目正在推进中。截至2012年底,中石化共有35家炼厂,平均规模748万吨,其中1000万吨以上的有11家,500万吨以上的有11家,规模超过2000万吨的厂家从上年的镇海炼化1家增至镇海炼化、茂名石化2家。
其他中字头企业炼油能力新增600万吨 截至2012年底,中海油合计炼油能力2950万吨,其中中海沥青新增炼油能力250万吨。中海油的炼厂包括惠州炼厂及近年控股的大榭石化、海化等地方炼厂(以下简称地炼)企业。中国化工合计炼油能力2750万吨,包括控股的昌邑石化等9家炼厂,其中正和石化新增炼油能力350万吨。中化集团现有的炼厂包括参股的大连西太炼厂及山东弘润石化等,新建的泉州石化1200万吨重油加工项目预计于2013年投产,届时中化集团总炼能将达到2000万吨左右。
地炼炼油能力新增1100万吨 2012年全国地炼加快了改扩建的步伐,东明石化、垦利石化等合计新增炼油能力1100万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60家左右地炼合计炼油能力为8300万吨。其中,民营企业约50家,合计炼油能力为4070万吨;地方国有企业(包括陕西延长)约10家,合计炼油能力为4230万吨。陕西延长现拥有延安、永坪和榆林3座炼厂,榆林炼厂新增炼油能力150万吨,合计炼油能力为1650万吨。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地方民营炼厂的催化裂化、加氢、焦化及重整等二次加工和深加工装置继续有所增加,包括齐润化工、永鑫化工和滨阳燃化等都有改扩建装置投产。
外资炼油能力为824万吨 截至2012年底,外资权益炼油能力为824万吨,占中国炼油总能力的1.4%(见表2)。其中包括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在福建与中石化,道达尔在大连与中石油和中化两大合资炼油项目。目前另有5家中外合资大炼厂项目正在建设中。随着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外资在华的炼油权益能力将大幅上升。
山东、广东等地炼油能力进一步上升 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现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2012年这三大地区分别占全国炼油能力的28%、20%和18%,合计占66%,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山东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省份,其次为辽宁和广东。2012年山东和广东炼油能力较上年分别增长1550万吨和1000万吨,分别达到1.1亿吨和0.7亿吨。我国成品油流向总体呈现“西油东进、北油南运及东油向西南推进”的格局。
由于我国炼油工业在增加能力建设的同时注重逐步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和市场,近几年我国炼油能力的区域分布构成有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2012年华北(包括山东)、华南(包括广东)地区所占比例同比有所上升,东北地区能力比例呈下滑趋势,华南、西南地区能力呈上升趋势。目前,环渤海湾(包括山东、辽宁等)、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分别约为2.25亿吨、0.81亿吨和0.77亿吨,约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9%、14%和13%,合计为66%。
表1 2012年中国新增炼油能力 万吨
所属集团 企业 新增产能
中石油 呼和浩特石化 350
中石化 茂名石化 1000
金陵石化 450
中海油 中海沥青 250
中国化工 正和石化 350
陕西延长 榆林炼厂 150
其他炼油企业 东明石化 600
垦利石化 350
合计 3500
表2 2012年外资炼油权益能力统计 万吨
企业名称 外资公司 中国合资方 装置总能力 外资能力备注
泉州石化 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 中石化、福建省 1200 600 2009年投产
大连西太 法国道达尔公司 中石油、中化等 1000 224 1997年投产
台州石化 卡塔尔国家石油、壳牌 中石油 1500 735 在建
中科大炼油 科威特石油 中石化 1500 735 在建
东方石化 俄罗斯石油公司 中石油 1300 637 在建
昆明石化 沙特阿美 中石油 1000 待定 在建
揭阳石化 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 中石油 2000 待定 在建
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主要发展模式
2012年,随着一批改扩建工程的建成投产,我国炼厂的平均规模继续上升,装置的大型化程度继续提高,目前,中石化、中石油已分别成为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炼油公司,旗下的一些炼厂也跻身世界级规模之列。中石化茂名石化、镇海炼化和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别以2350万吨、2300万吨和2050万吨的炼油能力位列我国炼厂的前三甲,跻身炼油能力超2000万吨的世界级炼厂行列。中石油已形成八大千万吨炼油生产基地,中石化也已初步形成了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11个千万吨炼油生产基地。中石油和中石化千万吨级规模炼厂合计能力都占各自总能力的59%。全国共有21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见表3),合计炼油能力2.8亿吨,占全国总能力的近一半。此外,500万~1000万吨规模的炼厂已有40座,合计炼能占全国总能力的近40%。
我国这21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有14座带有乙烯装置。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地区同时也是炼化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三大地区,集中了全国66%的炼油能力和68%的乙烯能力。目前,中石油揭阳石化、台州石化及天津东方石化等多个千万吨级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开始或正在建设中;中石化新建的中科湛江石化等千万吨级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其他一些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或改扩建升级项目也在继续推进中。随着我国炼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和产业集群的带动辐射效应将得到有效发挥。
表3 2012年中国千万吨炼厂分布情况 万吨
所属集团 地区 炼厂名称 一次加工能力 备注
中石油 东北 大连石化 2050
抚顺石化 1150 有乙烯装置
大连西太 1000
吉林石化 1000 有乙烯装置
辽阳石化 1000 有乙烯装置
西北 兰州石化 1050 有乙烯装置
独山子石化 1000 有乙烯装置
华南 广西石化 1000 乙烯装置规划中
中石化 环渤海湾地区 青岛炼油 1000 乙烯装置规划中
齐鲁石化 1000 有乙烯装置
天津石化 1250 有乙烯装置
燕山石化 1100 有乙烯装置
长江三角洲 镇海炼化 2300 有乙烯装置
上海石化 1400 有乙烯装置
金陵石化 1300 与扬子石化乙烯装置隔江相望
高桥石化 1130
珠江三角洲 茂名石化 1350 有乙烯装置
广州石化 1320 有乙烯装置
福建炼化 1200 有乙烯装置
中海油 华南 惠州炼油 1200 有乙烯装置
地炼 山东 东明石化 1200
总计 28000
装置结构不断调整,深加工能力继续较快增加
随着国内市场对油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原料的劣质化与进口原油量的不断增加,中国炼油装置结构在不断调整,深加工、精加工能力继续加强。2012年中国炼油二次装置能力中,催化裂化增长1305万吨,延迟焦化增长360万吨,催化重整增长160万吨,加氢裂化增长440万吨,加氢精制增长1540万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炼油业传统工艺的催化裂化能力占原油加工能力的比例在不断下滑,从2000年的36.13%降至2012年的30.68%;生产清洁化油品的加氢装置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从2000年的16%猛升至2012年的33%,但与世界平均55%的比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中石化炼厂加氢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超过50%,加氢装置在规模、数量及加工量上已成为主力装置。同时,作为深加工能力之一的延迟焦化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之比也从2000年的8%猛增至2012年的16%。
目前,我国炼油工业不仅可以生产低硫和超低硫汽油、柴油产品,还可以根据原油品种、产品结构和质量标准,优化选择加工工艺技术的组合。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的中石化高硫原油加工能力现已达1.05亿吨,现已建成10个高硫原油加工基地、7个高酸原油加工基地,加工高硫、高酸劣质原油的比例达到49%,含硫、含酸原油的比例达到80%。中国炼油工业装置的结构调整顺应了世界的发展潮流,但要完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仍须时日。
原油加工量增速放缓,炼厂开工率有所下降
2012年,受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内炼油严重亏损以及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的影响,我国原油加工量增速有所下滑,全年原油加工量4.68亿吨,同比增长3.7%,较上年增速下降了2个百分点;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由上年的87%降至84%;成品油产量2.81亿吨,同比增长5.5%,较上年增速略有减缓。汽煤柴油产量增长各异,2012年煤油产量突破两千万吨达到2134万吨,同比大幅增长13.7%,较上年增速上升了4.1个百分点;汽油产量8976万吨,同比增长10.3%,较上年增速上升了4.5个百分点;柴油产量1.71亿吨,同比仅增长2.4%,较上年增速下降了2.6个百分点。
油品质量升级继续有序推进,车用替代燃料突破1000万吨
(1)柴油国Ⅲ标准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新的汽油、柴油质量标准要求,中石油和中石化等有序推进产品质量升级,建设了一批质量升级项目。继2010年我国开始执行汽油国Ⅲ标准后,国Ⅲ标准柴油也于2012年7月底在全国范围内的高速路、省道等加油站推广,柴油硫含量进一步降至350ppm。尽管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很快,但主要油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国外发达国家汽油质量规格要求硫含量小于50~150ppm,烯烃体积含量小于25%~30%,芳烃体积含量小于25%~45%,苯体积含量小于1.0%。目前中国的汽油质量与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仍需进一步提高。
(2)生产柴汽比下降明显 2012年中国生产柴汽比为1.9,较2011年下降0.14,柴油产量所占比例有所降低。2012年第三季度生产柴汽比1.85,创近9年来同期最低水平,主要是因为炼厂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变化适度调整了汽柴油等的产量比例。近几年我国生产柴汽比大多在2.05~2.1左右,消费柴汽比大多在2.10~2.25。
(3)全年车用替代燃料突破1000万吨,区域化发展特征明显 2012年车用替代常规汽柴油量约1070万吨,同比增长20%,占全国汽柴油总消费量的4%。2012年我国替代燃料继续发展,生物燃料和煤制油替代燃料产量继续提升,电动汽车等发展仍受政策支持鼓励。由于国家只在局部地区示范推广和生产销售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化市场消费突出。天然气替代量占总替代量70%左右,天然气汽车发展主要集中在气源地和西气东输管网到达区域。截至12年底,我国液化气汽车保有量已增至7万辆,液化天然气加气站近500座,中国已成为亚太第四大,世界第六大天然气汽车市场。燃料乙醇无新增产能,只限6省封闭使用和4省27市半封闭;我国生物柴油产量在50万吨左右,中海油已在海南生产生物柴油,并试点,将产品销往三大石油公司,甲醇汽油在山西、贵州、陕西和浙江等地有统计,估计全年45万吨甲醇替代汽油。电动汽车在武汉、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处于试运行阶段,在北京、杭州、郑州和苏州4个城市推广使用的电动车超300辆。
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煤制烯烃、煤制油和煤制乙二醇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煤基醇醚燃料是广泛关注的石油替代品,在解决一些技术经济和使用问题后,有望继续增加用量和扩大推广。我国已投产的的煤制油项目能力达155万吨,包括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108万吨)、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公司(21万吨)、伊泰煤制油有限公司(16万吨)和晋煤集团天溪煤制油分公司(10万吨),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和晋北地区。2012年陕西延长开工建设50万吨煤油混炼示范项目,将于2013年建成投产。新型煤化工技术的突破和一批示范项目的建设成功,将为我国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调整化工原料结构、实施石油替代战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