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创新结构升级促 产业协同效应
2013年36期 发行日期:2013-09-13
作者:zhoukan2012

 

创新结构升级促 产业协同效应
——中国化工新材料的由“大”转“强”之路
   本刊记者 胡琴
      95~6日,针对“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应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在上海再度举办“2013(第五届)国际化工新材料大会”,大会设立了“化工新材料——机遇·创新·前瞻”主论坛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与工程塑料”、“橡胶新材料”及“高性能助剂:苯酐/增塑剂”三个专业分论坛,同期还设立了“领军人物头脑风暴暨嘉宾访谈”、“圆桌交流会”等精彩活动,针对当前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思路、产业趋势、前沿技术、市场应用等热点议题进行了研讨。领军企业高层及相关技术管理人员等近50位行业权威专家从战略、产业、创新、趋势等方面对几大热点行业进行深入的交流,来自海内外2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化工新材料已经在航空航天、交通等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凸显出了其重要作用。中国的新材料无论在市场用量、研发规模还是论文专利数量都已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尚处于材料“大”国而非材料“强”国地位,尚面临材料的高性能化、低成本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在我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针对“机遇、创新、前瞻”的大会主题,报告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材料在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今天该何去何从;产学研与军工民用产业建立紧密联盟的重要性;产业顶层设计,有取有舍,独立创新的思路;新材料制造过程中在增材制造、微纳制造等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对与会者全面、系统了解和把握化工新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技术突破:化解产能过剩之“良药”
  近几年我国经济稳速发展,石化和化工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石化和化工行业投资热度较高,部分化工领域存在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能过剩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当前的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其特征值得认真思考。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863计划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徐坚博士认为,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大”国,产能在全球首屈一指,然而,产能过剩却依然是中国成为化工新材料“强”国的无法触及的“痛”。虽然中国一直在坚持对化工新材料的前沿科研工作,但产业发展不理想,也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绊脚石”。
 
    朗盛台橡(南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国亮表示,中国的合成橡胶产业近几年一直处于盲目扩产阶段,开工率只有50%~60%,低端产品重复生产;而另一方面,很多高端的合成橡胶制品却只能依靠进口,尤其是应用于轮胎制作的合成橡胶基本是使用国外产品。所以,技术突破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核心,只有研制成功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标准产品,才能真正解决结构性产业过剩问题。
 
理念创新:转化智慧资源争“超越”
  提及“创新”二字,在中国倡导多年,但至今仍未能见明显成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杜善义认为,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创新机遇已然存在——首先,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其次,国内新材料产业基地皆已成型;第三,中国市场庞大,需求颇多。但是由于国内的科研技术大部分都没有生根,缺乏基础研究,造成了技术永远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均追求短期效益,无心无念于长期积累和扎实工作。所以,“理念”创新才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从“GDP为先”过渡为“合理科学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问题。
 
    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桦认为,由于教育和体制的问题,中国习惯性的愿意模仿,跟随国外科研的脚步。其实,模仿本身并没有错,错在部分中国企业把“模仿”当成了炫耀和赚钱的资本和手段。模仿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起点,“先模仿,后超越”才是目前中国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当前的新材料创新并不是要开发出更多的新材料,而是如何把现有材料用好。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杨卫民表示,国内的创新和国外相比,最大差距在于机制问题。有很多国家都能深入挖掘并发挥智慧资源,虽然宣传较少,交流规模不大,但是却能将研讨主题和成果转换成真正有用的智囊而应用于实践,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合作机制能切实推进技术进展和产业应用。比如,日本某研究会所研究的课题,在5年之后就能逐渐公开,这样能促成智慧资源的共享和社会的共同进步。所以在现行政策下,国内创新机制需要在“效率”和“效果”上下工夫,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结合。
高端升级:另辟蹊径促“协同”效应
  毋庸置疑,中国化工新材料的应用发展正朝着高端升级以及专用化进行转变,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应用研发中心转移至中国,中国已经逐渐脱离“低端”生产,开始迎合中高端的需求。
 
    徐坚认为,材料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以及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目前全球比较认可的产业战略研究的制高点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生物领域,二是材料领域。不可否认,我国在材料领域的研究和国外存在差距,但是差距并不算特别大,甚至有个别材料研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中国必须有信心往前走,进行高端化升级。只要坚持前行,中国能在5~10年内发展成为化工新材料的强国,从而迎合高效能源、高速交通、民生产业、战略资源以及国防安全等国家经济增长点。 
 
    郭桦则表示,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进程中,必须“另辟蹊径”。在既定轨道上需要找到最佳切入点,而在其他方面需要敢于尝鲜。比如,尝试研究国外禁止或限制出口的技术,或者钻研材料结构性能、绿色和可回收利用。
 
    他同时强调,材料研究领域必须要重视清洁能源、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协同效应。从原始设计角度出发,除功能设计和绿色智能化以外,必须考虑新能源相关的产品技术的可再生和可回收性,简化产品零部件,促进整体化和一体化。
 
需求拉动:新兴产业“瞰”美好远景
  江南大学教授蒋平平表示,化工新材料的很多性能都是靠助剂拉动和体现,譬如增韧、阻燃等。助剂在材料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欧盟制定了许多标准来提高材料的环保性能,助剂也必须更规范的使用。现今,环保助剂也成为材料配套领域的发展重点之一,必须加强对其毒性、毒理方面的基础研究,为化工新材料和功能性材料提供更有效的支撑。
 
    杨卫民提到了如今业界关注的新一代制造机械发展——3D打印技术,也就是增材制造。3D打印属于创新型高端产业之一,甚至有部分人士称之为该技术将“替代所有制造业”。不管是切实展望还是宣传噱头,从化工新材料发展的趋势来看,3D打印的难度已经不再让人望而却步,因为材料的快速发展已经让一切成为可能,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性材料成为重点需求对象。而在3D制造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过程验证测试(PVT: Process Verification Test),才能真正将原材料制造成为质量可靠的产品。而性价比将是制约3D打印最关键的问题。
 
    徐坚认为,未来新材料需特别关注LED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电池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