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题 新思考
——再谈化工行业结构调整
□ 鲁子牛
结构调整的话题自十三届五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至今已走过24个年头,但是效果始终不明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民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地区、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结构调整的迫切性;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有些行业、有些人再次强化了对结构调整重要性的认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有了一些起色。迈入新世纪以后,市场上似乎什么产品都能卖出好价钱,世界经济一片大好,国内受各地追求GDP的冲动、又加上货币超发的影响,经济泡沫越滚越大。但华尔街的贪婪终于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界、产业界终于猛醒,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界和企业家们纷纷推出了产业调整、产业回归、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振兴实体经济等一系列举措,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既轰轰烈烈又静悄悄地就此展开。而这时中国政府为了保增长速度,推出“四万亿振兴计划”,启动了新一轮投资建设高潮,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大量工业产品尤其很多市场已经饱和的基础产品、通用型产品,大多以资源优势为借口开始了重复建设,三年过后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尖锐,很多基础工业产品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很多生产装置的利用率仅在60%~70%。特别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使得资源制约的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今年全国的雾霾天气面积之广、天数之多都前所未有,再一次敲响了结构调整的警钟。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也看到了新一届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转型升级的决心,企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领域和主阵地,做好自身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这不仅是贯彻国家经济战略的需要,更是自身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下面再谈一谈结构调整这个既“老”又“新”的话题……
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使结构调整无可回避
在多年以来持续投资拉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外部大环境下,化工行业几乎所有产品的产能都严重过剩,据统计,目前化工行业约60%~70%的产品产能过剩,其中化肥过剩53%、电石过剩50%、烧碱过剩60%、甲醇过剩108%、聚氯乙烯过剩100%,有些产品还在不断扩产扩能中。化工行业的内部现状是,在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中,市场需求萎缩、产品成本上升,有些企业亏损严重;同时很多产品也逃脱不了产能过剩的冲击,如化肥、聚氯乙烯、烧碱、聚乙烯醇等是长期大量过剩,原来市场供应紧张的聚甲醛、PBT、1,4-丁二醇、有机硅等,近几年也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困境。面对这样的环境和现状,化工企业不得不高度重视并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结构调整中的主动和被动
1.主动调整
不论是行业还是企业,其结构调整都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调有几种情况:
一是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主动调 这种调整是超前的,正因为具有前瞻性,如果把握好了就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就会一直处于引领地位。
二是瞄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主动调 例如,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否考虑把电子化学品作为一些企业调整的重点?国家一直把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中之重,而经过多年的开采,一些老油田开采难度越来越大、采收率越来越低,为确保油气产量都在采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如三次采油技术、水平井技术、化学品驱采等,可否把油田化学品作品为一些企业的调整重点?
三是围绕国家的重点工程主动调 例如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高速铁路、组织大飞机攻关,高速机车、大型客机、运输机的生产离不开大量高性能化工新材料,我们能否将化工高性能材料、特别是高性能化工改性材料、混合材料作为一些企业的调整重点?以上这些专用化学品、高性能配套材料都是很重要、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如果能为高速列车、大飞机配套的话,在其它电子电器、汽车上大量供应也将成为现实。
四是紧密结合集团的战略主动调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各级企业结构调整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在现有六个业务板块的基础上,从“十二五”开始向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基础化工“3+1”的业务格局调整。各专业公司、各级企业是否立足于自身的现状、就自己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人员结构进行过认真的分析?两年多过去了,我们现有的状况适合未来的“3+1”格局吗?如果有问题、如果不适应,企业就应当主动调整,以免被未来新的格局所淘汰。
2.被动调整
一是国家法律严格禁止和限制的产品 这一类情况多出现在农药领域,如高毒农药的禁用和限用,最早禁用的有六六六、滴滴涕、除草醚、毒鼠强等,后来限用的有甲胺磷、久效磷、涕灭威、克百威、灭线磷等,最近又提出了百草枯水剂,这一类产品不论当时市场还有多大、销售有多火爆,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进行调整。
二是国际公约要求禁止或限产的产品 如前几年的氟利昂,当时氟利昂大量用作制冷剂和气雾剂,但因为其对大气臭氧层有严重破坏作用进而严重影响地球气候和生态,被《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必须限期停止生产并限用、禁用,国际社会掀起了一场氯氟烃替代品的研究、试用和完全替代的运动,这一类产品也是必须执行国际公约、必须按期调整的。当前化工行业又面临着一个挑战,就是国际《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该《公约》于今年10月上旬将正式签署生效,要求15年内关闭所有原生汞矿,《公约》生效后将禁止新增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明确要求2020年单位聚氯乙烯产量用汞量要比2010年减少50%。很明显,化工行业受到直接冲击的就是聚氯乙烯行业,目前我国是聚氯乙烯生产第一大国,产能超过2340万吨,产量超过1400万吨,而且我国是唯一应用电石法工艺生产聚氯乙烯的国家。目前,我国已经做出明确规定:2015年底所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都必须使用低汞触媒,氯碱企业必须早作调整,尽早试用并尽快全部更换低汞触媒,加大开发无汞触媒新催化剂或聚氯乙烯生产的新工艺,以便在被动中掌握主动。
三是国家经济政策要求调整的产品 如落后产能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淘汰等,企业都要及早淘汰、及早调整。
集团层面和企业层面的调整各有侧重
1.集团的战略调整
集团层面的结构调整主要从战略的高度,以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主,采取重组兼并的方式。重组兼并是结构调整很重要的方式,也是最直接、效果最快的方式,很多跨国公司大都以重组兼并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地域布局的结构调整。以杜邦公司为例,杜邦成立于1802年,是当今世界500强中成立最早的一家化工公司,在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如果对不同的时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19世纪的杜邦是一家火药公司,20世纪的杜邦是一家材料公司,21世纪开始杜邦的定位是一家生命科技公司。具体的看:19世纪的近100年,杜邦公司只有一个产品——火药。20世纪的100年,杜邦公司把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前50年中相继收购兼并了油漆、塑料、橡胶、醋酸,甚至还有搪瓷业务、汽车公司的股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大力开展海外投资和并购,先后在英、荷、德,以及南美、亚洲、澳洲等地投资建厂或设立分公司,后来在新型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塑料等业务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同时,还扩大了专用化学品、农药等业务;由于石油危机的发生,杜邦公司也曾拆巨资收购了大陆石油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杜邦公司开始将经营重点转向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专用化学品领域,开始缩减通用化学品业务并退出上游的石油业务,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杜邦公司又分别收购了农作物和制药两家公司。新世纪以来,杜邦又出售了医药业务、分拆了纤维业务,专注于电子和通讯技术、高性能材料、涂料和颜料技术、安全防护及农业与营养,是一个以创新为先导的高科技公司。另外,如巴斯夫、拜耳这两家已经走过150多年的跨国公司,其发展路径都有着殊途同归之处。正因为这些跨国公司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其发展的重要举措,又加上高度重视创新领先,所以始终立于国际化工巨头的位置,一直引领着世界化学工业的未来。中国化工集团业务板块的调整属于组织结构调整的范畴,并购安迪苏强化了特种化学品板块、并购马克西姆阿甘强化了农用化学品板块、并购罗迪亚和埃肯延伸了有机硅的产业链,这些都属于集团战略层面的结构调整。
2.企业的结构调整
企业层面的结构调整应从企业的竞争力出发,以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和人员结构调整为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 第一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集团的统一部署上来,围绕集团提出的规划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以及主导产业来调整,以做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不能目标不明确、无目的的调整,更不能无序调整;第二要认识到企业的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调就、从此一成不变的,结构调整需要技术准备,更需要市场准备,国内外企业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结构调整伴随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过程,是打造百年企业、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措施。
其次,对结构调整的内容要有正确的认识 结构调整既有组织结构的调整,也有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人员结构的调整。开发全新的产品投放市场、开发全新的工艺应用于生产过程是结构调整,老产品的升级也是结构调整。例如PVC行业,现在大多数企业生产5型、6型普通树脂,高型号和高聚合度的PVC树脂很少,一些特殊牌号、特殊用途的PVC树脂就更少。现在我国每年生产PVC树脂1400多万吨,进口量还有约百万吨,这些进口树脂基本都是特殊型号和特殊用途的,也都是国内生产不了的产品,所以说老产品的升级、老产品新型号的开发都是结构调整的内容。同时,老工艺的改造,通过技术改造降低产品单耗(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提升装置产能都是企业应当高度关注的,但当前很多企更关注新装置的建设和新产品的投产,将其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只盯着投资搞扩能,很少把关注点放在技术改造上来,但这方面的调整空间很大。例如,昊华骏化集团有限公司对20万吨醋酸装置进行了技术攻关和改造,采用了新催化剂,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将原有生产装置产能扩大到了40万吨,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益。再如德州实华的电石法PVC,为了应对限汞、禁汞的国际《公约》,正在开发乙炔、二氯乙烷催化裂解生产氯乙烯的新工艺,这也是在为技术结构调整创造条件。目前正在工业化试验的离子膜电解槽氧阴极技术,如果成功应用,每吨烧碱可节电127千瓦时,一套30万吨的生产装置将年节电3800多万千瓦时,效果和效益都极为显著。
第三,综合利用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 化工产品的生产都要消耗资源、能源,会有大量“三废”产生,有的还会产生大量热能。其中,热能如果得到很好的利用,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很多废渣、废气可以作为另一种化工产品的原料。例如磷肥生产中产生的磷石膏废渣,可以用来生产硫酸和水泥,硫酸又是生产磷肥的一个基础原料,不仅实现了闭路循环,还减少了天然石膏的消耗;PVC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石渣可用作水泥的原料;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焦炉气富含CO,是碳一化工的重要基本原料,可生产甲醇、醋酸、甲酸等基础化学品,进而生产烯烃、塑料、纤维以及有机溶剂等专用化学品。如此一来,不仅变废为宝、延伸了产品链,而且消除了“三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重要措施。所以企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特别是在制定产品结构调整规划或技术结构调整方案时,都要重视综合利用,从而拓宽结构调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