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绿色化工融入生态文明
2013年40期 发行日期:2013-10-17
作者:zhoukan2012

 

绿色化工融入生态文明
——“2013 中国化工学会年会”专题报道
  为推动化工行业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9月23~25日,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的“2013 中国化工学会年会”在南京隆重举行,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元一主持会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李勇武,中国科协党组成员沈爱民,江苏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政协副主席徐南平院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金涌和欧阳平凯作了大会主题报告。会议围绕“绿色化工与生态文明”的主题,汇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分别对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重点、热点领域分11个分会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化工学会39届第2次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宣讲会”和中国化工学会主办的“三刊”编委会会议,颁发了第五届 “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等四个奖项,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来自国内外的15名院士莅临本次会议,1000余位业界、学术界精英济济一堂,共议化学工业的绿色发展。本刊特摘选大会的部分精彩报告摘要及会议内容,以飨读者。
 
高屋建瓴——行业领袖瞩目绿色化工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 李勇武
  今年以来,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以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实现了平稳开局。一季度全行业实现总产值约3万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利润1931亿元,同比增长10.6%;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行业实现平稳开局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化工学会年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正处在加快“转方式”的关键时期,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全行业的重要任务。本届大会体现了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对行业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 沈爱民
  “绿色化工与生态文明”的主题揭示了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也蕴含化工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这对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化学工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走绿色化的路子,才能根本解决其负面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同时也获得了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遇。学术交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希望中国化工学会的年会越办越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湘洪
  发展我国化工新材料的思路:一要发展高性能化、功能化的通用聚合物材料;二要发展节约能源使用的化工新材料;三要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材料;四要发展用于废气、废水处理的新材料;五要发展农用高分子新材料;六要发展水处理用膜材料;七要发展生物基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八要发展捕集利用CO2的材料。针对化工新材料发展中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传统材料的关系,在重视传统、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推进新材料的发展;要克服心浮气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要理性进行市场分析,科学决策,谨慎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新材料加工应用技术及装备的开发;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力度打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涌
   以“物质的传递与转化”、“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和“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所组成的“三传三转”当前成为化学工程学科范式的新解读模式;多尺度研究对于理解反应工程复杂问题意义重大,计算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反应工程理论的进步;过程强化(超重力、微化工、等离子体等)为化学工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化工与材料等学科交叉互融已形成全新的产业进步;大规模天然气(页岩气)利用等将为中国的化学工程发展带来更为优越的国际领先契机,也是未来化学工程师的任务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阳平凯
  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预测,到2030年35%的化学品和其它工业产品将来自生物制造,将占行业总产值份额的39%,本世纪末将占到行业总产值的90%。目前生物制造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已大显身手,据估计生物制造已用于超过300个工业过程,大部分为医药中间体生产。发达国家已纷纷提出生物制造路线图与时间表,中国农林产品产值很大,用于生物制造的量虽然也很大,但占的比重不高。我国可以利用淀粉、薯类、菊芋等高端生物质生产食品和医药原料;我国还有大约400万吨的地沟油,可以用来制备生物柴油以及聚氨酯材料,减少环境污染。当前工业社会通过石油炼制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是生物制造的参考。
 
 
透视未来——学术界聚焦新技术新领域
  大会设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石油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煤化工、环保与安全、混凝技术与工业水处理、涂料涂装、离子液体、材料化学工程、储能科学与技术等11个分会场,分别就这些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热点产品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以下选取部分论文摘要以管窥当前的行业发展最新动向。
  
基于微流动的高效化工过程
    ·清华大学
  化工过程微型化,即通过微米尺度下的多相分散、混合和传递,提高设备的时空效率,在设备体积大幅度减小的情况下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化工过程的安全可控,被认为是现代化工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微结构化工系统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系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微米级气泡/液滴群大规模制备、微结构设备材质选择和结构优化设计、微分散体系的传递和反应性能等方面取得了若干进展,先后研制了多种微结构传质设备,并成功应用于大规模化工生产,实现了化工设备微(小)型化从理念到工业实践的突破。
  
大分子产品可控聚合原理及制造应用
   ·浙江大学
  传统的高分子合成原理及方法已可在“平均尺度”上调控聚合过程中产物的若干分子结构,如平均分子量、共聚物平均组成等。但对各分子结构分散性的调控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合成高分子性能与功能的拓展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调控聚合过程中产物分子结构的分散性仍是当今高分子化学与化工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为强化聚合反应速率,浙江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学者进行了活性细乳液或乳液聚合研究,解决了前人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乳液失稳、分子量及其分布失控的难题,率先实现了快速(约高十倍)、稳定、可控的RAFT(细)乳液聚合。进一步发现了RAFT试剂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乳胶粒内平均自由基数的测算模型,为进一步强化聚合速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且建立了独立测定RAFT平衡常数的方法,为解决学术界关于RAFT过程的机理之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最近,又将基于动力学建模的计算机程序控制共聚物链结构的方法与活性配位聚合催化体系相结合,可望在更大规模的聚合物生产中实现产品链结构的精确控制。
  
LED用光学涂层的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一种新型固态光源,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实现了人类照明史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但在实际应用中,LED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其点光源的特性易造成光污染,发光效率低等。在LED结构设计中使用恰当的光学涂层将大大提高其效率和改善其使用效果。光扩散涂层是一类具有特殊光学特性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光扩散效果以及透光性,可将LED的点光源均匀转换成面光源,使光线形成漫反射,达到匀光的效果,从而有效地解决LED光源的眩光和出光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在LED芯片表面涂覆一层折射率相对较高的涂层,降低LED芯片与封装材料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从而有效减少光子在界面的损失,提高取光效率。复旦大学对光扩散涂层和高折射率涂层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煤化工过程资源能源效率与环境影响性能的全生命周期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
  应用生命周期经济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资源和能源效率和环境效应,对煤制烯烃过程从上游原料开采和运输阶段到下游的废物治理阶段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分析,计入不同阶段环境排放引起的外部成本,可以得到生产不同产品所需要的工业成本和环境负担。从可持续性角度分析能源化工系统,从资源、能源、环境和经济四个方面,选取了若干个评价指标,对不同碳捕集方案的煤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CO2的捕集率不同,收集浓度高低,是否具有商业应用潜力或仅作为地质封存,其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性能和经济表现大相径庭。
  
离子液体纳微结构及其电化学过程调控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从纳微尺度乃至分子水平上研究离子液体,对发展离子液体基础理论和指导其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离子液体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它们在催化合成、电化学、分离分析、生物质转化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这些领域都涉及到离子液体在实际应用体系中的微观结构和表界面过程,如:离子液体在纳微尺度上的物性和流体力学行为,离子液体在表界面处、受限空间内的微观结构和行为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了在不同界面诱导作用下离子液体特殊的分子排列方式,以及受限作用导致的离子液体相行为的变化情况。
 
 
业界盛会——春华秋实结硕果
  中国化工学会是一个拥有91年历史的老学会,多年来,化工学会团结和动员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为促进化工科技的繁荣发展、化工科技的普及推广、化工人才的成长提高、化工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推动行业的发展,我国优秀的化工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行业人才济济,成就硕果累累。会议同期,颁发了第五届 “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化工学报》创刊90周年杰出贡献奖,及学会三个会刊“高被引论文奖”和“优秀审稿人奖”等奖项。
                       第五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授奖类别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称)                工作单位
成就奖      1   华 炜 女 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中石化股份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
成就奖      2   吴秀章 男 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公司
成就奖      3   程春生 女 技术总监/教授级高工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
 
创新奖      1   程 迪 女 教授级高工          沈阳化工研究院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创新奖      2   褚良银 男 教授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
创新奖      3   范益群 男 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创新奖      4   贺高红 女 院长/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
创新奖      5   胡永红 女 副院长/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创新奖      6   王守峰 男 高级工程师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
创新奖      7   杨卫民 男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创新奖      8   赵颖力 女 编审                化学工业出版社期刊社
创新奖      9   朱建民 男 教授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青年奖      1   雷志刚 男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
青年奖      2   刘 力 男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青年奖      3   吕阳成 男 副教授              清华大学化工系
青年奖      4   潘军青 男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
青年奖      5   田 明 男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