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言:煤制天然气——能源与环境的博弈
随着国内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煤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煤制天然气产业逐渐浮出水面。尤其去年以来,国内煤制天然气项目呈现多个阶段性成果,同时政策层面也不断传来利好消息;与此同时,敏锐的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纷纷行动,已然掀起了又一个“热点产业”的投资风潮——当前,除国家核准项目外,各地上马煤制天然气项目“未批”也疯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煤制天然气项目(包括已建、在建、获批和待审批的)共计40多个,总产能已达1902.5亿m3;而截止2013年10月,我国核准的煤制天然气获批项目已达10个,总产能935亿m3。
投资风潮之下,是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关于能源效率、污染排放、水消耗量、碳减排、技术经济性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论和质疑——要不要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天然气是耗煤污染高排放产业还是煤炭清洁利用的良好示范?燃煤发电、煤制天然气的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效率究竟如何?煤制天然气是否是解决中国天然气缺口的唯一途径,它的发展是否存在不可忽视的“盲点”?中国越来越大的碳排放压力,是否直接制约煤制天然气的发展?煤制天然气——这一热点产业正成为能源与环境发展的一场博弈,经历着火热的发展和热烈的讨论……近期,《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特约了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相关专家,共同聚焦这一“争议性产业”,他们中有多年从事能源、煤化工的技术工程专家,也有知名规划咨询机构专家,我们也采访到掀起国内讨论高潮的杜克大学杨启仁教授。《周刊》期待,能博采众家之言,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讨论煤制天然气的发展,并能从各方的意见和解读中,引发政府、产业界对煤制天然气发展更加科学、理性、长远、全局的布局和规划。
科学适度发展煤制天然气
□ 北京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 唐宏青
唐宏青,1941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9年获得中国石化首批突出贡献科技管理专家称号。1994年起晋升教授级高工,1996年任中石化兰州设计院副总工程师、2003年任中石化宁波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2008年受聘中科合成油技术公司专家。迄今公开发表150多篇论文。著有“现代煤化工新技术”、“碳一化工新技术慨论”和“化工模拟计算手册”三本专著。
1发展煤制天然气的必要性
我国天然气资源不足 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2013年BP报告宣布2012年探明储量为3.1万亿m3,2012年生产天然气1072亿m3,2012年进口天然气425亿m3。
总的来说,我国天然气资源不多,目前开采能力有限,不能满足要求,供应十分紧张。
煤制天然气是有利于民生的项目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居民饮食和生活燃料问题十分重要。随着我国西气东输的实施及城市燃气管道化的普及,天然气、液化气、煤气、沼气等燃气管道网络在我国发展迅猛。让13亿人民的饮食和生活燃料都用上甲烷(年需求量约1800亿m3),实行全国居民用燃料的管道化,前景相当诱人。显然,煤制天然气是有利于民生的项目。
各地发展煤制天然气的热情很高 很多人认为,发展煤制天然气是弥补天然气不足的手段之一,因此各地的积极性很高。目前,新疆、内蒙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煤制天然气的热情很高,以新疆为例,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20个大型煤气化厂,总能力为767亿m3。
在《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中的十五个项目中,有七个项目是以煤制天然气为主的。估计能力在300 亿m3左右,单套装置的能力在40 m3左右。
在《现代煤化工“十二五”规划》中,煤制天然气规模是1000亿m3, “十二五”可能完成600亿m3,其余部分可能要在“十三五”完成。
需要建立全国管道网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煤制气的工厂主要建设在西北和内蒙产煤地区,而用户集中于内地城市,因此需要几千公里的长距离管道运输。目前国家缺乏合理的管道规划,缺乏相对独立的公共管道网和单独运作的管道公司,没有将煤制天然气的产品纳入西气东输的管道网内,制约了煤制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2煤制气是能源结构的必要补充
目前我国已经开工建设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项煤制天然气目有14个,总产能约为671亿m3,规模庞大。这14个项目的总投资约为5500亿元(不包括管道在内),耗水约为4.7亿吨,耗煤约为2.7亿吨。预计最早在2020年这些项目全部完成投产并达产。届时,全国每年天然气总量约为3500亿~4000亿m3,其中煤制天然气补充20%。
3 煤制气的技术成熟但要改进
1.现有煤制气技术已经成熟 国内的煤制天然气项目,都是参照美国大平原工厂的技术,以鲁奇气化为先导建设的。大平原厂已经运行多年,整体技术成熟(见图1)。
2.煤气化技术是煤制气成套技术的关键 在上述工艺中,煤气化单元是关键单元。原因很简单,煤气化技术很多,要按照“以煤定炉”的原则来确定采用哪种煤气化技术;煤气化的投资很大,在整个工程中举足轻重;煤气化技术的污染比较严重,受到环保部门的高度关注;煤气化的后续技术比较成熟,如果煤气化技术选择不当,将导致整个工厂的运行不佳。
因此,煤气化技术是煤制气成套技术的关键。
3.鲁奇炉未必是煤制气技术的必须 美国大平原厂选择鲁奇气化有其历史原因,当时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唯有鲁奇气化技术比较成熟,大平原厂用的是褐煤,这个选择还是站得住脚的。目前我国有十几种煤气化技术在运行,气流床技术运行得很好,原料煤也不一定非用褐煤,在这种情况下,不应照搬大平原厂的工艺,在“以煤定炉”和高度重视环保的情况下,鲁奇炉未必是煤制气技术的最佳选择。
4.尽量采用气流床气化技术 设计院采用鲁奇炉的原因是,鲁奇炉气化温度低,出口气体中含有10%左右的甲烷,可以减小合成甲烷的负荷,副产品可以销售,从而降低合成天然气的成本。但是,气化出口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焦油、酚等有机杂质,处理困难,对环境的压力很大。
设计院采用鲁奇炉的另一个原因是复制美国大平原工厂工艺流程,保险系数高,但是对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不大。
目前国内气流床技术已经过关,褐煤制浆技术也在推广,完全可以采用气流床技术(水煤浆气化),环保问题可以明显改善。
煤制天然气可尽量采用先进的气流床气化技术,尽量用品质较好的烟煤作原料,这样,按照目前的物价,合成天然气的成本将会达到2.0元/m3,适当提高天然气的成本,是可以实行的。
为了提高我国煤制气工程的设计水平,我们不应该再简单复制美国大平原煤制气工厂的工艺工程,要立足创新。
5.能量转化率取决于煤的质量 在煤化工中,近期有人对能量转化率产生误解,认为应该根据能量转化率来确定生产产品的合理性。然而在不同产品之间比较能量转化率是没有意义的,生产的推动力是需求,没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无论其能量转化率多么可观也没有必要生产。
在煤化工项目中,对于同样的产品来说,能量转化率取决于煤的质量,不同的原料煤可以得到相应的能量转化率。煤的热值越高,能量转化率越高。在统一的原料和产品的前提下,各个设计院做出的设计中工艺都是经过优化的。
6.装置规模必须要足够大 煤制天然气的规模必须要达到一定水平,否则即使要做到微利也是很困难的。
一个年产30万吨的甲醇厂,按照合成气的规模来算,相当于可以生产1.8亿m3天然气。甲醇厂的产值可以达到7.5亿元,而天然气厂的产值只有2.88亿元,再加上副产品,也不到4亿元。由此可见,生产煤制天然气并不合算,这就是说,煤制天然气厂是为民生而办。
4 天然气价格过低是发展煤制气的障碍
1.煤制气的消耗定额和成本不高 煤制天然气的工艺流程比较成熟,总体流程短,可以副产大量蒸汽,能量转化率高,单位产品的消耗定额并不高。
目前全球只有一个煤制天然气工厂,即美国大平原煤气厂,投资20.2亿美元,年产13亿m3天然气。该厂已成为目前国内设计煤制天然气工厂的样板。
在目前国内以鲁奇炉煤气化为先导的设计中,天然气的单位消耗为2.3t标煤/m3,水耗为7.0t/ m3。以目前的物价来衡量,若褐煤价格为200元/t,单位产品天然气的生产成本约为1.6元/m3。
以鲁奇炉为先导的煤制气项目中,副产焦油、氨、石脑油、粗酚、硫磺等,天然气的成本更低。例如内蒙古大唐克旗煤制甲烷项目,项目产品方案见表1。
以北京为例,居民用天然气的价格为2.28元,扣除管道输送费用0.70元,基本上不会亏损。
2.天然气价格偏低 煤制天然气是民生工程,必然不以利润为目标,最多是一个微利企业。其原因不是因为工艺不好,而是国内天然气的价格偏低。我国天然气依靠大量进口,目前偏低的天然气价格并不合理的,其原因不外乎是考虑百姓的生活和某些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厂,主要是合成氨厂和甲醇厂的生存。
实际上在居民的日常开支中,天然气所占比例很小。一家三口每天用气1m3已经足够,仅为2.28元。约占生活开支的1%~3%。天然气的涨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大。
而以目前天然气的价格计,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和甲醇厂,已经没有多大利润空间了。
天然气的价格低,影响了煤制天然气的发展,保护了已经过剩的天然气制甲醇的企业。
目前城市居民用气价格很低,从能量提供的角度来说,远远低于油品的价格,因此也是不合理的。提供1个Gj的能量,天然气的价格仅仅为汽油的38%。
表1 克旗煤制甲烷项目产品
序号 产品名称 年产量 产品价格 备注(GDP)/亿元
1 煤制天然气 40亿m3 1.6元/m3 64.00
2 焦油 16.2万吨 1200元/吨 1.944
3 中油 20.0万吨 1600元/吨 3.20
4 石脑油 5.7万吨 2800元/吨 1.596
5 粗酚 6.2万吨 4200元/吨 2.604
6 硫磺 16.5万吨 800元/吨 1.32
合计 ~75
5 发展煤制天然气存在的问题
1.投资高 煤制天然气的工厂整个投资很高,每亿立方米产品约为7亿~8亿元。比天然气开采高得多,我们搞煤制天然气是由于资源不足,是无奈之举。
2.鲁奇气化污水处理难度大 煤气化技术落后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由于采用落后的鲁奇煤气化技术,造成含酚污水难以处理。
通常,鲁奇加压气化是在3.1MPa 的压力下,用3.8MPa的蒸汽和纯氧气作气化剂,5~50mm的块煤气化制得粗煤气。在气化过程中,煤中的轻质组分转化为焦油、酚、氨等物质与煤气同时产生,在随后的煤气洗涤、冷却、净化过程中,上述物质中的绝大部分进入煤气水中。提高气化压力,这些组分的含量会增加。
煤气水含尘、含油多,还含有CO2、NH3等物质,易结晶,堵塞管道、泵等设备,堵塞仪表导压管等,给操作带来麻烦。由于从煤气水分离装置来的油超标,影响了脱酚和脱氨氮的效果。生产中,有时煤气水中油含量超标15~18倍,酚和氨氮超标2~4倍。
3.CO2排放量大 煤制天然气工程中原料和燃料煤中的元素C,有67%要变成CO2排入大气,即一个年产煤制天然气40亿m?的工厂,每年约排放1570万吨CO2,对环境威胁很大,因此发展煤制天然气步伐不宜太快。
4.水耗量大 目前积极发展煤制天然气的地方,多数是缺水的北方干旱地区。按照目前水耗设计标准7t/m?,一个年产40亿m?的工厂年消耗约2800万吨水。目前已建、在建和获得路条的煤制气装置(总产能为671亿m?)年耗水量约为6.7亿吨,非常惊人。
实际上,水耗量与设计的深度有关。如果采用深度节水技术,包括空冷器、闭路循环、夹点技术等,煤制气的水耗量可以减少一半。但是投资要增加很多。
5.防止产品甲烷再用于化工生产 煤制天然气的产品甲烷只应用于民生,不应再用于大宗化工,特别是甲醇和合成氨。煤制天然气是用煤经过气化得到CO+H2,再合成CH4,如果生产甲醇和合成氨,再将CH4部分氧化成CO+H2,走了回头路,从整体上来说,能量损失很大。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也是防止上述走回头路的办法。
6.关于天然气发电 2013年,北京空气质量堪忧,专家认为,机动车、燃煤、工业污染和扬尘是北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面对国务院要求北京减少8000万吨燃煤消耗的指标,北京宣布要淘汰燃煤发电,改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实现电力生产燃气化。加快推进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建设,用天然气发电的计划正在实施,这只是北京市“煤改气”众多项目中的一个。按照规划,在未来3~4年内,北京市的发电厂和供热厂将全部换成清洁的天然气热电联产厂,最大限度减少发电和供热所带来的煤耗。这个天然气包括了内蒙建设的合成天然气。
天然气发电相比燃煤发电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如燃气电厂占地面积小、耗水量小、污染物的排放量较低、不需要追加环保投资、发电机组运行灵活、适合用作调峰电源等。这些优点使得在负荷中心建设燃气电厂,实现就地供电,减轻电网输电和建设压力,提高电网稳定性,值得在中国的发展。
煤制天然气后再用天然气发电的能量利用率如何,是学者关心的问题。煤制气的能量利用率为56%,E-F级燃机联合循环发电效率可达52%~58%,其综合效果为31%左右,再加上管道输送的能量损耗,煤制天然气发电不如煤直接发电。
像北京这样的“煤改气”是在环保压力下,依靠政策的一种坚决的被动的利民行动。
对于这样的做法,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研究称,“煤制气”项目将极大地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消耗大量水资源。因此,这可能是从一场环境灾难变成另一场环境灾难。
笔者不同意这个极端的观点。天下没有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事,煤制气排放的CO2确实很多,但是在人烟稀少的地区,而且由于多次的洗涤,PM2.5已经很少了。与此同时,排出的CO2可以靠协同建设人工森林的办法去解决。
当然,随着天然气的价格提升,电价将会水涨船高,大家要为环境买单,义不容辞。
6结 论
煤制天然气是利民工程,工艺成熟,在目前中国具体情况下需要科学适度发展,但是其发展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有一个合适的总量,过快发展对环境影响太大;(2)要采用新的煤气化技术,优先采用气流床;(3)尽量提高原料煤的品质;(4)适当提高天然气的价格;(5) 防止煤制天然气产品甲烷再用于化工生产;(6) 建立全国管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