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全球油气生产和消费格局东西逆转
2013年49期 发行日期:2013-12-20
作者:zhoukan2012

 

全球油气生产和消费格局东西逆转
 中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龚金双 单卫国 钱兴坤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西半球(美洲)在世界油气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加快,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油气消费地区。“油气生产西移,消费东移”这一现象正在改变世界油气市场和地缘政治格局,也对中国油气供应安全提出新的挑战。
 
油气生产西移大势所趋
  1历史回顾
  20世纪初,世界石油生产中心在西半球,美国是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1917年,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67%,其产量的四分之一用于出口,主要供应欧洲。 20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取代委内瑞拉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60年代末中东地区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中心,完成石油生产中心从西半球到东半球的转移。虽然目前东半球油气产量大大高于西半球,但已经出现了生产西移的趋势和苗头。
  西半球油气产量增速快于东半球 因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取得突破,2009年开始美洲石油产量快速回升,2011年达2168.2万桶/日,比2008年增长7.2%。而同期东半球石油产量下降1.2%。受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影响,2006年开始美洲天然气产量增速加快,2011年达10319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长7.6%,高于东半球7.5%的增速。
  油气生产和消费大国美国油气产量快速回升 2009年开始美国石油产量连续大幅上升,2011年达784.1万桶/日,比2008年增长16.4%。2006年开始,美国天然气产量快速增加,2011年天然气产量达到6513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27.4%,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并有加快增长的趋势。
  西半球探明储量增速快于东半球 由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发现并计入储量,1999年开始,美洲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波动跳跃式增长。2011年,美洲地区石油剩余探明储量5429亿桶,比1998年增加3473亿桶,世界占比从17.9%上升至32.8%。目前,委内瑞拉石油剩余储量全球第一,加拿大第三。2004年开始,美洲天然气剩余探明储量止跌反弹,逐年增长,2011年达8.8万亿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30%,高于同期世界21.7%的增速。
  西半球成为世界油气投资最受关注的地区 美国国内油气资源开采解禁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取得突破,使美国近海和阿拉斯加海域的近800亿桶石油,以及页岩气、页岩油开发成为关注热点。巴西深海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盐下取得重大突破后,现已有30多个大型油气开发项目在建。此外,委内瑞拉超重油和加拿大油砂开发已经吸引全球大量投资,成为世界油气行业投资新热点。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数据显示,2003~2011年间,全球油气投资增长了两倍,西半球油气投资则增长了近3倍。2011年,全球油气投资48%流向美洲地区。
  2原因分析
  资源条件是生产西移的基础 常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俄罗斯、中亚各国、中东资源国,以及非洲重要油气富集国,这些国家从北到南形成一条资源富集带,石油储量占世界的70%以上。但若加上非常规资源,东西半球相对均衡。世界超重原油和油砂地质储量分别为33030亿桶和27950亿桶,美洲分别占67.5%和59.4%。据国际能源署(EIA)最新的报告,西半球剩余非常规石油技术可采储量30030亿桶,占全球的51.1%。
  技术重大突破和持续高油价是油气生产西移的重要保证 非常规资源蕴藏量远远超过常规资源,但一直未能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体资源。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加上常规资源的不断减少,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始纳入视野。由于相关国家政府支持,各公司加强投入,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给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例如,水平井多段水力压裂技术带来了“页岩气革命”;超重油乳化开采技术突破使得委内瑞拉奥厘诺科超重油带开采成为可能;油砂露天开采和地下蒸汽开采技术的突破使加拿大油砂开采不断升温;深海开采技术的进展导致巴西盐下油的发现和开采成为可能。
  根据EIA《世界能源展望2008》,全球长期潜在石油资源量约为6.5万亿桶,加上煤制油(CTL)和天然气合成油(GTL)资源量,一共约9万亿桶。其中,生产成本低于40美元/桶的石油资源量约为3.2万亿桶,约占1/3。其余2/3的资源,包括需要通过提高采收率开采获得的资源、深水超深水资源以及北极圈资源等的生产成本在40~100美元/桶。
  3发展趋势
  随着非常规油气产量快速提高,预计未来10~20年,西半球的油气供需关系将出现重大转折,从世界主要的油气资源输入区变成输出区,从而对世界油气供需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2025年美洲可能实现石油净出口,并超过中东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地区。按EIA预测,美国将在2017年取代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2020年,美洲石油缺口20万桶/日(见表1);2025年,石油产量将达到2860万桶/日,超过石油需求。如果考虑生物燃料,则将超过中东成为世界最大液体燃料生产地区。其中北美将在2030年左右成为石油净出口地区,美国将在2035年左右基本实现能源自给。
  西半球将变为天然气净出口地区。随着美国页岩气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西半球其他油气田的投产,西半球天然气产量将大幅增长,成为净出口地区且出口量不断扩大(见表2)。美国也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美国能源署(EIA)预计2015年后美国LNG净出口,2020年后天然气净出口,2025年后管道气净出口。
  虽然西半球未来的油气净出口数量有限,但是其由进口地区变成出口地区,这将对全球油气供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值得密切关注。
               1 美洲石油供需预测           万桶/日
年份        2011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石油生产    2150`       2460    2730    2860    2890    2870
石油需求    2770        2800    2750    2650    2520    2430
生产-需求 -620        -340    -20    210    370    440
注:石油中未包括生物燃料
 
             2 美洲天然气供需预测          亿立方米
年份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天然气生产 9790    10880   11830   12310   12970   13590
天然气消费 9910    10610   11220   11650   12220   12810
生产-消费 -120     270    610    660    750    780
 
油气消费东移特征凸显
  1历史回顾
  与生产西移比,油气消费东移在数量和增速上都更为明显。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以来,世界油气消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进入新世纪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使西方发达国家的油气消费更多出现了弹性抑制,2005年开始西方国家石油消费全面下降,2008年以来下降加速,天然气消费增速也逐渐放缓,而发展中国家油气需求仍呈现刚性增长。2011年,非OECD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达47.9%,比1993年上升11.9个百分点;2008年,非OECD天然气需求超过OECD,2011年天然气消费占世界的份额达52.4%,比1993年上升5.9个百分点。
  在油气消费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中,亚太地区油气需求快速增长,世界油气需求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特点逐渐凸显。近年来,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占世界人口37%的中国和印度的经济高速增长,拉升了油气需求,油气消费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占世界消费的比例不断上升。亚太地区石油消费自2004年开始超过北美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2011年石油需求首次超过西半球;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2011年首次超过欧洲(不包括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天然气需求地区。目前,世界石油净出口的近70%、天然气净出口的50%以上、LNG净出口的60%以上流向亚太地区。
  2原因分析
  油气消费东移有其必然性 上世纪90年代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发达国家加快转移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油气消费逐渐进入平稳增长时期。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复苏乏力,油气消费持续下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但也带来了大量高耗能产业,使得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尤其是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高油价是促成油气消费东移的重要原因 经过产业转移,发达国家石油消费价格弹性增强。进入新世纪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发达国家积极开展节能提效、发展替代能源等措施,石油消费快速下降。而由于发展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面对高油价仍是刚性增长。
  3发展趋势
  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影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油气消费重心将继续东移。
  亚太地区油气需求将远超其他地区 EIA最新预测,2013~2035年,OECD石油需求将年均下降1%,非OECD年均增长1.7%,亚太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2%。其中,中国石油消费净增量占世界净增量的50%,年均增长2.2%,印度年均增长3.3%。2013年非OECD国家石油需求将超过OECD国家。BP预计,2015年非OECD液体燃料需求将超过OECD,到2030年全球液体燃料需求增长的1650万桶/日全部来自非OECD国家,其中亚洲非OECD液体燃料增长占全球净增长的四分之三以上。
  全球石油净出口量的绝大部分将流向亚太 2020年后,西半球将可能成为液体燃料净出口,欧洲石油净进口量稳定或略有降低,其他地区仍将净出口,只有亚太地区石油净进口量将不断扩大。EIA预测,2020年后,全球地区间98%以上的石油净出口将流向亚太地区(见表3),2030年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石油净进口地区。
  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区域 预计2030年前全球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3%。其中,OECD需求增长缓慢(年均1%),亚太非OECD增长最快(年均4.6%),届时亚太天然气需求占比将从目前的18%左右大幅上升至2030年的28.5%,2020年后将超过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消费区。
3 世界石油缺口地区供需差(需求-供应)变化情况    万桶/日
年份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美洲         340    20    -210    -370    -440
欧洲         -20    30     20    -20    -40
亚太地区    2000    2230    2500    2790    3080
亚太非OECD 1340    1630    1930    2250    2560
 
世界竞争形势发生改变
  1将改变世界油气市场格局
  油气生产西移本质上是非常规油气资源正在成为重要的油气接替资源。非常规油气产量增长将导致世界油气供应量的增加以及均衡度的提高。
  2世界油气贸易流向将发生改变
  东西两半球内部贸易加快发展,南北流动量增加。中东、非洲、中亚和俄罗斯的油气将更多流向亚太。EIA预测,2016年,中东、非洲、前苏联地区石油出口量将分别比2010年增加30万桶/日、160万桶/日和10万桶/日。其中,中东出口增量将全部被亚太地区吸收,出口到北美的数量减少20万桶/日;非洲出口至亚太增加130万桶/日,出口到欧洲的增加40万桶/日,出口到北美的减少17万桶/日;前苏联出口到欧洲的数量减少,出口到环太平洋地区将达到140万桶/日。2035年,地区间的石油贸易量将从2011年的4210万桶/日上升到5020万桶/日,增量的62%来自中东,并主要被亚太非OECD国家吸收。
  3西半球油气勘探开发逐步升温 炼油业向亚洲和中东转移
  自2008年以来,欧洲已经关闭了150万桶的炼油能力,整个OECD已经关闭或计划关闭的炼油能力达350万桶/日。按EIA最新预测,2011~2017年,世界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将从9300万桶/日增加到1.01亿桶/日,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
  4极大影响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美国安全保供将从全球范围收缩到区内,再过渡到主要依靠国内。欧洲将从倚重传统能源过渡到多种能源。美欧将更多地依据政治而非能源资源介入中东、非洲的事务,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腾挪空间将扩大,有利实施重返亚太等战略。中东、非洲的形势更加走向不稳定,中国、印度等国家将越来越多地承担维护中东、非洲安全稳定的责任和义务。
  5西方国家受益,发展中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美国有可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结束从中东的石油进口,转而主要依靠本国油气及其替代燃料,并适量从加拿大和拉美等周边国家进口,其油气供应安全度将显著提高。而亚洲发展中国家油气供应安全形势将更严峻。首先,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唯一的油气净进口地区,将更多地依靠区外供应,且主要来自政局动荡的中东和非洲。其次,国际油气产量提高并不意味供应更安全。西方国家安全程度提高使其在干预中东、非洲等国事务时更少顾忌。最后,大量成本相对较高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入新增供应增量,对油气价格持续高企形成支撑。
 
中国油气安全面临机遇和挑战
  1机遇
  油气生产西移反映油气生产的战略接替,增强全球油气供应能力;消费东移意味着西方国家需求增速放缓,这减缓了世界能源供需紧张状态,对保障我国油气供应安全有利。同时,中国可以借助新技术加快国内非常规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本土供应能力。此外,中国作为能源最主要的购买者,将成为世界能源战略买家,传统产油国将更加重视中国市场。
  2挑战
  未来亚太地区供需不均衡将进一步加剧 EIA最新预测,亚太地区油气供需缺口将持续快速增长,石油缺口从2011年的1730万桶/日上升为2035年的3080万桶/日;天然气缺口将从970亿立方米上升为4080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的石油缺口将从490万桶/日上升到1240万桶/日;天然气缺口从150亿立方米上升到2260亿立方米。2035年亚太非OECD、中国和印度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83%、82%和92%;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30%、46%和42%。
  世界油气供应受地缘政治影响程度加大 美国近年采取的重返亚太和再平衡战略调整,越来越表现出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而油气安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此情况下,不排除美国以油气价格和供应为武器,实现遏制和延缓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
  我国获取国外资源的代价提高 国际油气价格今后不是走低,而是继续维持高位,且动荡更趋剧烈。我国大量进口国外油气资源的代价也将不断提高,发展的成本不断增加。
  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 OECD油气需求下降,页岩气、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这些国家积极提高排放标准,强化环保话语权,在温室气体谈判方面对我国形成更大压力。
  我国炼化业面临国际压力加大 美国大量低价页岩气产量提高使得化工原料多元化加快发展,产品成本更具比较优势。而我国炼油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化工多为石脑油基,面临炼油规模相对过剩和化工产品成本较高的风险。
  3策略
  针对当前世界油气生产西移、消费东移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我国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应对严峻的挑战。首先要立足国内,坚持开源与节流,特别要抑制不合理消费,切实解决石油消费增长过快的顽症;坚持科学替代,尤其是机动车燃料的替代;坚持技术创新,加大在节能、科技创新、新能源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投入,靠技术进步解放资源,抑制需求,提高国内资源保障程度。
  其次,要切实提高国际话语权,参与全球油气规则制定。充分利用我国的市场优势,发展与资源国合作关系,优化海外投资布局,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运用政治、经济、金融、外交、军事等手段,主动、全面、多层次参与全球能源市场建设和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能源市场新秩序。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