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审视化工市场风云 管窥全球亮点趋势
2013年50期 发行日期:2013-12-27
作者:zhoukan2012

 

审视化工市场风云 管窥全球亮点趋势
——IHS化工焦点论坛专题报道
 记者   王艳丽
  日前,由全球信息和数据分析公司IHS以及《中国化工信息》周刊联合举办的主题为“全球化工行业展望:如何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焦点论坛在京举行。 IHS中国区总经理庞雄鹰带领的中国团队与业内专家共同探讨了全球化工行业的整体情况和未来趋势,特别分析了能源领域的两大热点——北美页岩气与中国新型煤化工将如何冲击传统化工行业,并解读了化工行业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未来发展机遇等焦点问题。
 
全球化工行业重塑洗牌势不可挡
  近两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世界化工行业一直处于周期性低谷状态,特别是以原油为生产原料的化工生产商盈利状况都不容乐观。IHS中国区总经理庞雄鹰指出:“化工产品需求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化工产品需求增长速度一般是GDP增长速度的两倍,经济的增长对化工需求的增长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发达国家经济整体仍处于恢复态势,部分地区有加速状态。其中,美国的经济恢复较快,欧盟等地区仍然回暖乏力。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以7.57%增速增长,这一速度对于中国期望带动城市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问题仍有一定差距。
  从中长期来看,化工行业受到人口、经济、资源等几大关键因素的影响,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趋势
    A. 人口:目前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并呈现出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趋势,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拉动了城市内部商品的需求,刺激了消费,同时改变了原有的劳动力格局,企业投资建厂势必要考虑劳动力来源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带动了新产品领域的消费,促进了化工产品新的需求。
    B. 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已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缩小,势必会带来一系列关于产业需求、布局、投资等方面的变化。
    C. 资源:人口的增多,经济水平的提高,造成对资源的需求增多,但是目前全球资源供应紧张。12月3日,中国政府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就是针对中国城市资源枯竭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正确处理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更是将合理解决资源问题提上了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
    D. 科技:技术创造、科技创新促成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化工应用有新的转变。从化工角度来说,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化工产业的发展。因为化工新材料的发展使先进科技成为可能。
    E. 全球化:十年前全球仅有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化工市场,局域性非常强,中国国内发展环境相对封闭。但是现在化工产品特别是大宗产品,全球流动性非常强,贸易壁垒降低,各大洲等区域间产品运输成本很低,全球供需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
    ()市场驱动因素
    A. 新兴市场触动化工市场需求
  图1为新兴市场金砖四国【BRIC,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的化工产品消费在全球中的比例图。从图中可以看到,近年新兴市场的份额在逐年增加,而全球主要市场消费比例增速则与其GDP增长趋于一致。2000年以前,西欧、美国的经济水平和市场规模明显强于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大于2倍。但是目前从经济增速和规模上看,新兴市场中代表性国家中国在抗击金融危机上表现强劲,持续增长,所以在未来7年内新兴市场与美国、欧洲市场份额不相上下,这也代表性地说明了未来新兴市场将会是触动化工市场需求增长最关键的因素。
  不过IHS中国区总经理庞雄鹰也同时指出:“我们在注重中国市场增长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西欧和北美的绝对市场规模,因为这两大市场本身固有需求依然很大。”
    B. 非必需品消费带动新的需求
  中国及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拥有庞大人口的典型代表,随着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一些非必需品消费方面的需求,例如汽车及旅游等方面。以汽车为例,图2显示了 2000年和2020年全球轻型汽车销量图。可以看到,2000年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汽车消费量与美国相比不可比拟,比例非常小;而到2020年,中国汽车消费量远超过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同时俄罗斯、印度、巴西的汽车市场规模也不可忽视,这种变化给整个化工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C. 资源与需求驱动市场投资
  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越来越高,大量产能会在资源消费比较富集的地区产出,如中东。在2003~2004年间,中东几乎没有化工产品市场,但是现在中东是全世界除了北美、西欧、亚洲的全球第四大化工生产基地,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市场膨胀非常迅速。这是资源在起驱动性作用。另一方面,约占全球市场份额50%的化工产业投资在人口最庞大、需求增长最快的区域。所以在考虑资源驱动投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产品需求作用。
    D. 经济发展推动化工市场转变
  经济发展对化工品市场具有导向作用,经济转变后不同产品需求量有所改变,多功能性材料成为主流产品。发展中国家基础化工产品人均消费量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将会缩小。
    3为世界各地基础化学品和塑料的人均需求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化工市场份额上,发达国家占全球整个基础化工品需求量比例逐年减小。在2000年,发达国家基本占全球整个基础化工品需求量的一半,但是现在发达国家基本占全球整个基础化工品需求量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发达国家基本占全球整个基础化工品需求量到四分之一。而值得我们非常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占有比例,尤其是中国。从现在看中国基本占全球整个基础化工品需求量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中国所占份额将会超过四分之一。
  以上是针对影响化工行业市场发展的关键性趋势和市场驱动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化工行业结构重新洗牌势不可挡。这为用户、贸易商、上游生产商创造了机遇,同时也给某些传统用户和生产商带来了挑战。也就是说整个化工市场的变革会给企业带来众多机会,但是某些不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产品会被挤出市场。
 
新兴产业改变市场格局
  目前化工行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新的能源格局的转变、节能减排问题、再生资源利用、市场政策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新材料的研发、淘汰落后产能……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新兴产业,改变自身产业现状,企图掌控国际贸易权。从影响世界化工发展的能源格局来看,当前美国页岩气革命和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正对市场产生深刻影响。
    (一)页岩气给美国化工市场带来变革
  国际能源署(IEA)之前发布的《2013年全球能源展望》的报告(World Energy Outlook 2013)中指出:“曾在能源领域被长期坚守的信条正被改写,能源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曾经的能源出口国则成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中心,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在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毋庸置疑,页岩气革命改变了美国在全球能源领域的经济地位。但是页岩气对美国本土乃至全球化工市场影响如何呢?
  IHS中国区总经理庞雄鹰指出:“北美页岩气开采成本低,使得化工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同时美国页岩油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正在改变美国的化工市场格局”。
  A .甲烷带来的影响。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而甲烷是生产合成氨、甲醇的主要原料,甲烷量的增加对合成氨、甲醇的生产影响是非常正面的。
  B.对乙烯产业链的冲击。因为乙烷是生产乙烯的重要原料,页岩气的大量开发导致乙烷供需关系改变,美国乙烯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乙烯产能严重过剩的状态;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烯烃产业链的变化像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PVC等。
  C.对丙烯产业链的影响。虽然丙烷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北美炼油量减少,导致丙烯副产品量减少,同时原料轻质化后石脑油裂解丙烯副产品量下降,所以丙烷并不像丙烯供应情况那么乐观。
  D.对丁二烯市场的负面影响。页岩气的大量应用代替了原油炼制路线的应用,由炼化路线产生的丁二烯供应量减少;同时页岩气带来的烯烃产量增加后,其它地区烯烃生产投资项目就会减少,从而改变了全球丁二烯市场供需关系。
  E、氯碱行业受益。因为氯碱行业耗能很大,而美国页岩气的价格便宜,导致企业用电便宜,最终使美国氯碱行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二) 新型煤化工助减中国原料进口依存度
  中国是“少油少气富煤”的国家,超过一半原油需要进口。IHS中国能源研究主管周希舟在会上指出:“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对进口原油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中国石化行业遭遇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如何实现突破、转变这种依赖现状?
  科技的进步使这种转变成为可能。目前,中国大型传统国企与民企纷纷进入新型煤化工领域。从2012年到现在,煤化工投资项目126项,包括目前在建和将建可能性非常大的项目等,这是中国寻找到的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生产来满足下游化工产品需求增长的解决方案。
  庞雄鹰同时指出:“中国各个地区发展煤化工的经济性不尽相同,调研显示,西部内陆地区由于煤炭的原料优势,其煤化工项目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沿海地区。近两年内陆煤制甲醇、烯烃、乙二醇等效益可观,但是在生产芳烃如化纤原料对二甲苯方面尚不明确,而石油是生产对二甲苯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也是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区别与互补之处”。事实上在生产芳烃方面,中东、北美优势性不是特别明显,各国主要都是靠石脑油裂解获得,但是在烯烃、乙二醇等方面,中国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在生产化工产品上具有优势地位,降低了对原料进口的依存度。
 
全球化工市场风险与机遇并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工行业将何时走出低谷?市场投资会面临怎样的风险和机遇呢?
    风险:
   1、高成本与产能过剩。从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淘汰落后产能,调结构、转方式,整合传统化工”已经成为化工行业的主题,实际上就是淘汰高成本产能的过程。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也已经在为化解产能作出实践性努力,并取得实际效果。
   2、特殊化工产品通用化。科技进步,技术突破,大量产能出现,原料不再稀缺,化工产品变得通用化。高成本生产者被挤出市场,新的具有资源或资本优势的参与者进入市场,改变市场结构。如神华已经从单一的煤炭生产商发展为主要的化工生产商。
   3、区域供需关系增长错节。日前中东化工产能持续增长,但是自身需求增长较低,产能约有95%依赖出口。同样北美未来几年将投资1000万吨到2000万吨的新产能,但是地区自身无法完全消化,只能寻求新的出口消费市场来吸收。可以看出,投资的地方没有需求,有需求的地方资源紧张,区域供需关系错节越来越大,这也是国内外众多生产商面临的风险。国内企业只有学会去了解国外企业情况,才能让自己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持竞争力。
    机遇:
    1、一体化整合式发展路径。具有一定规模和资本的企业,会将上下游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便于企业对上下游供需与技术有综合性把控,有针对性地高效解决产业问题。同时对于企业抢占上游原料及下游应用市场提供了先机。
    2、外包的逆转。目前中国工资成本不断上涨、劳动力逐渐萎缩,再加上美国页岩气革命为美国制造商带来的能源成本降低优势,致使企业极力主张将生产迁回美国。外包关系已变得错综复杂和不安全。外包领域的先驱——通用电气(GE)的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去年表示,他如今认为外包已是一种过时的战略。去年一些报道称,通用电气可能会把许多外包给印度的软件开发工作移回美国。目前包括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在内的一些人士主张要掀起新一波“内包”(insourcing)浪潮。在连任就职演讲中,奥巴马谈到了一些可能“为美国本土带来新工作岗位和业务”的计划。企业界巨头也纷纷予以响应。继通用电气之后,苹果(Apple)和联想(Lenovo)等其他跨国企业也宣布了一些将生产设施从亚洲迁回美国的计划。
    3、投资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这是政策方面给予化工市场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完善后有助于增长的区域间的产品流通。
    4、贸易速度加快,资源与市场紧密关联。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发展,各国间化工产品呈现出高速流通态势,贸易速度加快。产业往往在资源丰富的区域聚集,以资源为驱动,从而带动区域性高速发展。
 
  结语 总之,全球化工行业重塑洗牌势不可挡,经济大环境下市场变革是发展之必然。变革中虽带来一定风险,但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化工从业者必须敏锐捕捉大趋势下的行业发展投资机会,适时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才能提高自身行业竞争力,保持领先地位,赢得更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