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低油价期到来 能源市场影响几何?
2015年21期 发行日期:2015-06-05
作者:zhoukan2012

低油价期到来 能源市场影响几何?

□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油价下行持续至今趋势未改。此次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积累的供大于求,市场在寻求新的相对平衡。较长期的油气需求变化决定于经济发展、决定于石油在整个能源构成中的地位。这些都是有相当大“惯性”的,他们都难于在短期内急转弯。目前全球经济都处于相对低迷的调整期,除中、美、印以外的多数国家尚在低增长中徘徊。而在此三国中,美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需求将继续下降,中国和印度对进口的要求已大体处在高峰期,进口量的增速已有所降低,短期内指望其需求大增改变长期形成的全球供需态势是不可能的。至于供应面,无论是出口国还是公司都希望在困境中稳定甚至扩大产量,只有维持相当大的产量才可在低油价下保持一定的利润,维持生存。俄罗斯能源部长在今年311日表态,俄未来20年石油不减产且产量、出口量要增加,2015年国内压缩老炼厂炼油量300万吨,使出口增加200万~300万吨。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3月初预测美原油产量会持续上升,2016年将达950万桶/日,接近其1970年的最高记录。如果某些地区因经受不住冲击而减产、停产,其市场份额将会立刻被填补,因若干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剩余产能等待释放。总之,世界石油市场已形成的长期稳产/低速增长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低油价不可能是一个脉冲式的短期现象,要持续一段时间,2014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将形成二战以来的第5阶段——动荡中的油价较低阶段。

  油价大跌主要肇发于以沙特为首的海合会国家不再限产、减产,那么它下行至何处也要首先看其是否基本达到了目的。到2015年初,油价己跌至50美元/桶左右并在3月初出现较明显的第一次次级起伏。从其财政价格看,这在海合会国家短期可忍受的程度上,这些国家可能在此价位上静观其变,直到供应减少、消费增加到出现新的平衡点。这就形成本阶段的第一时期,估计该时期至少为12年并可再稍长,期间价格很易出现上下10美元/桶的波动,且并不排斥炒作可能出现更高的脉冲式起伏。而本阶段的后一时期油价按现行美元不变值计,可能提高至6070美元/桶并围绕这个范围上下波动,随时间推移价位可抬升到80美元/桶左右。至于整个低油价阶段延续的时段,目前还难以估计,从大幅增加勘探投资到获得产量的较大幅度上升角度考虑,不会低于56年。这个时间段内全球经济疲软、美元指数高企的总趋势也难有很大改变。

 

一、不同类型油气表现各异

1.非常规油气

  从不同类型的油气看,对生产成本总体较低的常规油气影响较小,中东平均约为27美元/桶,其他地区大致在50美元/桶左右。而对总体成本高、有些技术还处在成长完善状态的非常规油气影响较大,如加拿大油砂(平均生产成本约为70美元/桶)。低油价首先影响到还在发展中的油砂产区,因为其所需管线、出口码头等配套设施尚待完善,低油价对其能否完成投资、顺利投产运营将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还需注意到,在加拿大油砂和委内瑞拉超重(超稠)油生产中多需掺稀油才能方便地运输,为此加拿大某些油砂产区甚至需专门管线先向其输稀油,委内瑞拉也需从国外进口部分稀油,这是其高成本的原因之一(但低油价却大为降低了此项开支)。北美页岩油的生产成本也有相当大的差别。据IMFIHS分析,少数成本高的地区、新建项目经营成本价格可能达80美元/桶左右,而在大部分地区为4070美元/桶。据EIA统计,20152月美石油钻机开工数比上年峰值期减少了43%。但既使这样,美石油产量今年仍呈升势,只是增速放缓。持续低油价对页岩油主体产区的影响至少要到明年才能显现。总体而言,低油价将首先打击非常规油气中高成本的部分,短期内很难撼动其主体部分。美国石油生产具有很大弹性,情况不利时许多中小公司会破产或被并购,低效率油井会关闭;而条件稍好时一批新公司就会涌现,一批油井又会重开,这一点在页岩油气上比较突出。从目前看,一批高成本的页岩油气公司己经倒闭或被并购,但大部分还能在50美元/桶左右油价下发挥老油区的技术优势(如重复压裂),并缩减开支而坚持熬过这个“严冬”。显然,低油价会压制、削弱北美页岩油气的发展势头,但并不能完全取消他们与常规油气的竞争。正是从这个角度IEA在年初预测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时,将其由2014年的6298万桶/日增加到2020年的6693万桶/日,这个增长中“北美页岩油是其中重要的贡献力量”。

2.天然气

  油价大跌已影响到天然气价。这不仅因为多数气价(特别是LNG)长协合同以某种系数与油价挂钩,也还因为油、煤价格大降易形成能源现货间的逆向替代,使金融危机后期欧洲就出现了天然气被更便宜的其他燃(原)料部分取代的现象。亚洲LNG现货溢价曾经比油的溢价更明显,但目前的现货价已下降一半以上,如日本20152月约为6.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而上年同期为1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另外,201410月沙特率先将对亚洲出口价降至2008年来的最低水平,接着伊拉克、伊朗等国都主动降低了对亚洲的出口价,联系到上述对亚洲出口油已开始打折的现象,看来困扰亚洲国家多年的油气溢价难题有望以油气价格大跌为契机在该区国家的协同努力下取得解决。

 

二、油气经营方略面临调整

1.石油公司投资萎缩保障主体的盈利

  低油价明显降低了石油业的利润和现金流,这首先表现在上游,并逐渐传到中、下游。对此,其直接、普遍的反应就是缩减上游投资(2013年上游投资占全行业投资的65%),以保证其利润较高的部门更有效的运营。近半年多来,各方面对此的报道越来越多,涉及面及影响深度也越来越大。各石油输出国、各类石油公司纷纷首先调低了其2015年计划和预算指标,大幅降低投资额。在一流石油公司中,如国际石油公司中名列前茅之一者BP石油公司已把2015年的预支由原来的260亿美元下降到200美元,降幅达23.1%;居美国第二位的雪佛龙公司预计2015年支出同比减少15%,今明两年出售资产规模增加50%,但强调今年产量要增20%且股息将继续增加;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5年资本支出将减少700亿~800亿元,比上年降低26%35%。重要的二流石油公司可以阿帕奇公司为代表,鉴于低油价造成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严重亏损(仅4季度就亏48亿占年亏损的88.9%,而20134季度却盁利22亿美元),定于20152月的本年度预算为36亿~40亿元,为上年度80亿美元的45%50%;但公司仍要求产量与2013年持平,显然要将投资更集中在开发生产上。与之类似的马拉松公司2015年投资同比减20%,却要求原油产量同比增20%,以确保最低盈利。显然,被削减的首先是利润率低、投资见效期长的部门和项目。

  近期已有所缩减的新能源子公司可能进一步被压缩或剥离,勘探中向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性开拓将趋于保守。如对北极地区的若干新项目会被推迟(其平均生产成本达75美元/桶,高者可达90美元/桶)。俄罗斯和埃克森合资的公司曾以在喀拉海pabeda油田的巨型(预测资源量大于5亿桶油当量)发现名列2014年世界新发现之榜首,但接着因被制裁埃克森停止活动,这使钻井无法进行并因整个成本过高而被搁置。挪威国油公司首先停止了在阿拉斯加海域的钻探计划,继而表示2015年不会在号称自家后院的巴伦支海钻井,并搁置了在格陵兰的中标区块。雪佛龙无限期暂停其加拿大北极区的钻探计划,道达尔、康菲也搁置或取消了北极开发计划。相应的,油气生产主业、老油区(页岩油气多称核心区)挖掘潜力增储上产的项目,已完成相当大部份投资且回报丰厚的项目(如深海、超深海领域及相关的设备制造)可望继续得到支持甚至加强。

2.服务公司和设备制造公司将遇到更多的困难

  按照石油工业各组成单元“千层饼”流行的模式,西方石油公司多将上游的纯施工部门(如物探、钻井、井下作业和其他辅助性业务)剥离,部分公司将中游、个别公司甚至下游也剥离。剥离后的部门独立经营,这样更利于在其专业上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也有助于从整体上降低石油生产的综合成本。我国的大型国家石油企业也完成或即将进行这种管理体制的改革。

  因这些服务类公司(可包括设备制造公司)的主要业务来自石油公司的订单、合同,石油公司削减投资将使他们承受更明显的生存压力。特别是这类公司中虽有大型、实力甚强者,但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耐受低油价冲击的能力较弱,如何使之从整体上渡过难关,是值得决策者认真关注的问题。

3.石油市场格局变化并开始新一轮重组

  与上世纪石油危机、高油价冲击首先/主要引起石油消费国的动荡相反,这次低油价的冲击将主要指向石油输出国。首先是财政油价高且国内经济已相当脆弱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政局陷入严重动荡中,其影响很难仅局限于国内,必将波及其所在区域,甚至对世界地缘经济、地缘政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它会与页岩革命所带来的世界石油格局的变化叠加,使新世纪油气、能源市场的新特点更加突显。因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OPECOECD之间、石油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关系将继续发生更深刻的变化,世界供应和消费区的空间格局改变和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朗。

  公司间的参股并购资本运作本来就是正常现象,在低油价激发的动荡中,各类公司间将面临着新一轮重组。在低价期前半期这个重组可能以一批难于维持经营的中小公司倒闭而资产被其他公司所接受为主,这将突出表现在服务类公司上。油价开始大跌后传出的居服务公司第二、三位的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合并告诉我们,这种并购不仅大量出现在中、小型公司上,也可能出现名列前茅者的强强联合。在低油价后半期公司并购中的科技因素将明显增长,具有适合该区该类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公司将发挥其低成本优势较迅速的占领市场份额,并购其他公司。

  对中国及其国家石油公司的影响和应对方略基本上与全球类似。但更需注意我国正处在改革深入和结构调整期,一方面应利用低油价带来的良好条件,加强市场改革,如使价格市场化和调减补贴;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削弱某些不利影响,如不能因削减投资而过分降低对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性开拓,以保障其持续发展。要化压力为动力,更加注意以科技进步和管理体系改进降本增效。

 

三、低油价期的前瞻

1.化石为主体的能源构成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中期

  在低油价带来的强烈冲击下,无论是对石油输出国还是输入国,无论对常规还是非常规油气都带来程度不同的压力,为了生存发展都必将更加重视提高科技水平,强调与其适应的新技术应用。这会使油气、能源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能源生产、消费两方面的革命。

  页岩革命和随后的低油价阶段出现再一次破除了公众对石油枯竭的恐慌心理。现在看来,整个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比低于50%的设想在本业纪前叶既没有必要也无实现的可能。能源构成是由经济和科技水平等客观存在所决定的,它可以加快但决难超越其所依靠的基础。金融危机后经济衰退所导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构成的逆行性变化越来越显现,消费中天然气减少煤炭升高、新能源增速降低即是个很好的例证。在近来若干机构对世界能源中长期展望中虽在具体数字上有差异,但总趋势却相当一致。如IMF在最近所作的能源构成预测中,2020年世界石油、天然气的比例几乎相等、各占30%;到2035年,前二者的曲线又与煤炭占比的曲线近相交,三者共约占85%。这期间石油比例明显下降、煤炭缓慢上升、天然气有所起伏。令人关注的是,煤炭比例变化还说明,不一定要出现天然气居首位且明显高于其他能源的所谓天然气时代,而以新能源为首、多能源互补为特征的后石油时代到来也要被推迟。近年来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廉价而丰富的煤炭是可能被清洁使用的,特别是其在大型发电和煤电的长途运输中可以做到既环境友好又能高效低成本。这进一步启示:所谓优化能源构成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只要环境友好、低成本、高效率,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种模式。

2.低油价为新能源的成熟留下了较宽松的时间

  石油枯竭,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告急,再加上环境的压力,直接导致人们急不可待地发展新能源,急于在短期内(如2030年)在全球以其为首要能源。为此,不惜给予新能源大量补贴。这个愿望是美好的、可以理解的。但近年的发展也证明,这又是不够切合实际的。回头看来,人们对发展新能源走向成熟所需要的科技高水平认识不足,对与其他能源、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契合上的许多问题以及其发展所需要依托的经济、财力状况了解不足。急于求成必给予其大量补贴,但补贴没有更多地用于为其发展奠定基础的科研上、没有用在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应用所必需的逐步放大的示范性工程上,而直接用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上,因而有时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事实证明,关键是要更充分的依靠科技使其产品具有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力,让市场决定资源(包括投资)配置。违背这一市场规律强求上产,必然要走弯路。

  有人说,页岩革命和低油价都有阻碍新能源发展的“负作用”。其实不然,正因为可以让化石能源等发挥作用,才为多种新能源的发展争取了时间,使其更从容、更健康地走向成熟,多做不同条件下的工程实验示范,使其成本更低廉、能源效率更高、对环境更友好。这样新能源就不再是在大量补贴(这种补贴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承担)下养成的“温室花朵”,就有了与其他能源进行市场竞争的可能。

 

  面对着低油价带来的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面对着世界油气能源市场格局的调整,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归根结底还是要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用沙特石油部长带有感情色彩的话来说:“现在就让最有效率的生产者来生产吧”。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