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碱:优化布局控总量 融合发展谋突破
□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
近年来,我国氯碱工业结束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供大于求矛盾凸显,市场进入调整期,价格下跌,企业效益下滑,行业由大转强亟需提速。与此同时,行业通过自身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产品开始向精细化延伸,产业布局形成特色,技术进步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开创了新的局面。"十三五"期间,将是产业结构调整最为关键的5年。在全球需求中心仍在亚洲,原料格局发生变化,安全环保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氯碱工业应优化布局控制总量,培育发展氯相关新材料,自觉转型升级,实现竞争力提升的新突破。
一、氯碱行业呈现四大特点
当前,我国氯碱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判断:
一是行业增长逐步转稳,市场调整效益下滑。
从2002年开始,我国氯碱工业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行业进入平稳增长期。需求方面,2014年我国烧碱需求量2980万吨,比上年增长13%;PVC需求量1587万吨,比上年增长3.1%。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共有烧碱企业176家,总能产达到3952万吨,单一企业平均规模22万吨,产能最大为116万吨;PVC生产企业88家,总产能达2389万吨,单个企业平均规模在27万吨,产能最大的是150万吨。详见图1、图2、图3。
2014年开工率有所提升,烧碱中西部装置开工率80%~100%,东部装置开工率70%~80%;PVC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低于60%,近两年来虽然有所提高,2014年仍只有68%开工率,供求矛盾仍然突出。若按照2014年产能和需求增长的速度来算,PVC开工率达到80%以上的水平至少还需3年时间。见图4、图5。
由于过去5年以来,整个氯碱行业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市场步入调整期,产品价格逐年下降,行业效益持续下滑,已连续3年全行业亏损,亏损面超过50%,行业形势非常严峻。
二是产品向精细化延伸,产业布局形成特色。
我国多煤缺油少气,氯碱工业走出了一条以煤为原料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煤电化一体化占比较大。在产品过剩的大背景下,从传统氯碱产品向氯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延伸是大势所趋。目前一些专用型产品已能部分满足下游用户的特殊应用。最近几年,全行业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全国有将近700万吨烧碱在过去5年退出市场。离子膜烧碱的产能占比从2010年的84.3%提升到了2014年的95.7%。但是,到现在为止全国还有160万吨隔膜法烧碱产能未淘汰。园区化发展渐成主流,新疆天业、宜宾天原,上海化工区,宁波万华园区已经形成了多次利用、多产业协同循环产业链,产业园区化布局。在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高效治理、包括物流成本节约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优势。
三是技术进步促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责任关怀。
当前,技术进步已成为氯碱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我国成为世界氯碱大国的过程中受到了企业重视,也是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大批自主研发的清洁生产、先进装备、节能、安全生产、污染物处理的技术都获得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一些国外先进技术在引进消化后,得到良好的应用。因此,整个行业的资源利用水平都有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行业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强度也有大幅降低。全行业高度重视汞污染,一些领先企业开始了推行无汞工艺和技术研发。责任关怀理念在全行业的推广也取得了可喜进展,企业自愿改善健康安全环保及质量。今年9月份,包括有大量氯碱企业在内的430家中国的石油和化工企业签署了《责任关怀全球宪章》。
四是贸易摩擦妥善应对,国际合作开拓新局面。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氯碱生产国和消费国,所以与全球氯碱化工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与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也在增加。2003年开始,我国PVC、烧碱两个产品受到了来自于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国反倾销的限制。
另一方面,我国氯碱产品目前竞争力不强,一些应用领域所需原料大量从国外进口。对于本地企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因此,行业通过贸易救济的一些措施维护国内市场的有序竞争和行业的合法利益。2000年开始,行业先后组织了三氯甲烷、聚氯乙烯、水合肼等7个产品反倾销的工作。这些对于维护整个行业的安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今年10月8号商务部又发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进口聚氯乙烯产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
与此同时,我国氯碱化工也正在适应全球化工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国际合作方面,行业进一步加强了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和交流。包括和世界氯碱协会合作,积极履行国际的公约,承担相应的责任,还包括与全球氯碱企业分享责任关怀的最佳实践案例,以及对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以及消耗再创新。
二、未来5年挑战之中蕴机遇
从全球化工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第一,未来十年亚洲仍将保持全球化学品需求中心的地位。第二,从原料供应格局来分析,北美页岩气革命改变了全球能源和化工的竞争格局,我国现代煤化工开发了一条可能改变全球化工原料结构的新途径,页岩气开发规模的扩大,可能为拓展原料提供新的思路。第三,通用化学品市场空间逐步压缩,化工新材料是未来争夺的战略制高点。第四,产品朝着高端化、高性能比、差异化,绿色化推动从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第五,安全环保约束日益强化,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将实现更大突破和发展的重点行业。第六,涉及到全球化学品监督、节能、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绿色壁垒,碳排放交易等技术性贸易壁垒会进一步增加全球化工贸易的障碍。
在上述情况下,我国氯碱化工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层次偏低,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位置,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发达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差距。其次,资源约束大、要素成本攀升、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但是大量生产要素价格不可以跟着市场变化进行同步变化。要素成本继续上升,所以整个行业盈利的能力和竞争力也会持续下降。再次是安全环保压力巨大,需要加大力度来实施和推动责任关怀理念,改善氯碱行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这些挑战当中也存在一些新的机遇,市场规模和潜力大,产业升级是最大的机遇。另外,国家推行的市场化方向体制改革红利在加速释放之中,有望加快我国氯碱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也为氯碱行业推进国际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对于氯碱行业将会有主要的推动的作用。
三、实现从氯碱大国向强国的跨越
实现从氯碱大国向强国的跨越是未来5年行业的艰巨任务,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在总量控制方面,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和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做好氯碱平衡,提高有机氯产品比例,满足市场需求。到“十三五”末,使我国烧碱和PVC开工率分别提升到85%和80%以上,其中电石法PVC产能占比下降到75%左右。
在优化行业布局方面,在东部地区培育和发展氯相关新材料,实现氯碱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中部地区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调整产品结构;西部地区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煤电盐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6),加强与煤制烯烃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技术进步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开发高附加值耗碱、耗氯产品,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进产品创新,加工助剂、加工技术、加工装备适配性研究,加强与下游加工企业的合作,建立系列化、专业化、针对化的PVC专用料牌号研发。到“十三五”末,实现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应用比例达到60% 以上,国产化离子膜应用比例达到30% 以上,建设烧碱氧阴极电解和催化氧化制氯工业化项目并推广应用;建设“煤烯-PVC”一体化示范项目;PVC专用料和特种树脂产能比例达到20%以上;电石法PVC无汞触媒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和建设其他非汞工艺示范项目。
在推进清洁生产及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对主要氯产品传统工艺的清洁生产工艺研发与改造,注重原料来源、成本和生态环保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鼓励企业建立环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十三五”末,实现万元产值耗能和耗水量分别下降15%和20%,电石法PVC单位产品用汞量相比2010年减少50%。加强氯碱行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制业水平,鼓励采用过程控制、生产管理和信息决策系统的综合集成,提高生产效率,采用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两化融合水平。
此外,在“十三五”期间,行业还需要加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引导氯碱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主要包括,鼓励与相关产业协同处置工业“三废”及社会废弃物,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等节能环保服务;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发展现代销售体系,加强化工仓储物流外包探索,强化期、现货交易平台功能;鼓励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以及开拓国际市场。
相信未来5年在国家政策推动和行业自身努力下,整个氯碱行业将实现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行业总量更趋于合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耗能、环保及竞争能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不断适应世界需求和贸易格局变化,推动行业销售手段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专用化产品和新型材料,逐步实现行业产业链一体化;与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其他新兴产业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从氯碱生产大国向有影响力的强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