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下石化工业发展“心电图”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 白颐
据预测,“十二五”末到“十三五”期间国际原油价格将持续中低位水平,原油价格的变化对石化和化工行业包括石油化工、煤化工、以及下游相关领域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但原油价格的变化对各行业领域影响程度不同,研究“十三五”石化和化工发展规划需要研究原油价格变化条件下,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及竞争格局的变化。
一、油价变化对石化业利润的影响
2009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后,我国石油定价机制开始趋于理顺,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变化方向一致。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新的定价机制更加体现油品价格与原油价格变化的同向和同步性,石油加工业利润率和同期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同向波动(见图1)
对石油加工业利润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油品定价机制下,油价越高,石油加工企业的利润水平就越高;油价下跌后,利润水平下滑(见图2)。
将原油价格和化工行业的利润对比,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在原油价格高和低的各个阶段,我国化学工业整体利润水平比较稳定,平均销售利润约5.1%,原油价格对下游化工产业领域的影响不是很直接。通过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即布伦特原油价格在70~90美元/桶时,化工行业的利润水平较好。如果原油价格太低,虽然化工生产成本下降,但通常全行业整体宏观经济疲软,化工产品价值重心下降,造成销售利润下降;如果原油价格太高,化工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产品价格高抬,会对下游消费市场产生抑制作用,也会造成销售利润率下降。所以,就石化和化工行业发展而言,油价保持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对炼油和下游的化工产品都具有稳定和利好的支撑(见图3、4)
针对化工各个分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和油价的关系做分析,各分行业对油价变化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无机化学原料业利润与原油价格变化关系不大,主要与矿产资源价格有关系;有机化学原料和合成材料行业与油价有一定关联性,但是变化幅度有差异,主要是由于近几年产能过剩和产品的低端特性,即使油价较高行业利润增长仍有限;下游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行业利润率比较高,而且对油价波动承受能力比较强,该行业正面影响力主要来自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高端化。
总之,在油价下跌初始阶段,油气和化学品的消费量不会有太大变化,对行业上游的产业经济效益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下跌的态势持续一段时间,整体的宏观形势会发生变化,化工产品的市场价格重心就会下移。由于化工行业是和其他工业领域相关的一个原材料工业,所以其产品价格下跌会导致整个经济产业链疲软,全行业效益就要受影响。2015年全年油价均处于低价水平,中下游产业发展对全行业的经济指标的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据分析估算,全行业产值增长率如果低于10%,中下游产业的产品利润率就会凸显。“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产值增长比较高,预计“十三五”阶段产值增长在7%~8%。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关心油气资源的变化对行业上游产业的影响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中下游产业链发展的研究。
二、“十三五”国内外产业环境分析
1.原油将进入中低油价时期
2020年前,全球石油供需将保持较宽松态势,未来5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复苏时期,达不到繁荣期水平,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减速,石油需求难有大幅反弹。预计“十三五”期间全球石油需求年增速为1.1%,2020年全球需求将达到9900万桶/日,供应量达10500万桶/日;油价将维持在40~70美元/桶,前期偏低,后期可能企稳回升。
2.发达国家产业规模增速降低,大型跨国公司仍处领导地位
欧美发达国家大宗石油化工产品市场已趋成熟,增长速度平缓,石化产业的竞争力已经由国家竞争力转变为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大型跨国公司仍然是全球石化产业的领导者,通过重组并购,其技术平台和专业化水平更高,加之北美页岩气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全球石化产业地位。日本和韩国由于本国油气资源匮乏、生产成本较高,加之国内市场容量有限,石化产能将缩减,同时产品出口比例相对增加;为应对全球竞争,日韩正在逐步减少通用产品产量,致力于发展差异化、高端化产品出口。
3.发展中国家石化产业进步较快,潜力很大
发展中国家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发达国家正加大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市场渗透和产能的转移。中东地区由于具有廉价乙烯原料优势,仍将成为世界石化产业主要增长点之一。
4.我国石化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未来跨国公司将进一步收缩大宗基础产品的业务,转向高附加值产品,而我国基础产品趋于饱和,高端产品有市场空间,这将成为发展新机遇。我国石化产业正面临跨国公司产业渗透和资源丰富国家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如何占领高端产品的市场空间,是我国企业和国际跨国公司都在关注的问题。
未来,煤化工、石油化工和页岩气化工将构成“十三五”国际石化和化工发展的一个综合竞争平台。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部分产品消费市场将面临北美和中东的页岩气及低碳烃产业发展的挑战。北美页岩气伴生的乙烷生产乙烯及下游产品具有极大成本竞争优势,其乙烯成本仅为石脑油成本的40%~45%,下游产品是以聚乙烯、乙二醇作为主导产品。中东情况类似。据报道,到2019年美国乙烯产量在全世界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8%上升到24%;中东乙烯产能比重将从2012年的18.9%增加到22%。美国廉价的页岩气甲醇也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据测算,如果建设甲醇制烯烃项目,将甲醇从北美地区运到我国华东地区,其烯烃成本仍然比石脑油裂解低,但高于在我国煤炭产地建设煤制烯烃的成本。但是,如果把煤制烯烃产品运到华东地区,加运费后其竞争力仍低于进口甲醇。“十三五”低油价时期,在东南沿海地区用进口页岩气甲醇制烯烃仍将具有一定成本优势,其前提是要拥有较稳定来源的进口页岩气甲醇。
三、“十三五”发展重点
1.深入优化石化产业
炼油 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改进炼油工艺与装备,增强对劣质原油的适应性;提高炼油行业副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
烯烃 强化炼化一体化优势,促进石油基烯烃直接原料轻质化,提高轻烃所占比例;发展煤(甲醇)制烯烃和丙烷脱氢制丙烯,提升非石油基产品在乙烯和丙烯产量中的比例。
芳烃 结合炼化一体化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布局石化芳烃产业;促进煤制芳烃产业化,推进芳烃原料路线多元化和芳烃-聚酯一体化产业基础建设。
有机原料 发展大宗短缺品种,如乙二醇、己二腈等;加快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替代重污染工艺,如推广直接氧化法和共氧化法环氧丙烷生产技术,替代氯醇法环氧丙烷生产技术;推进原料路线多元化,发展合成气制乙二醇,包括煤制乙二醇、焦炉气、电石炉尾气制乙二醇等。
2.科学发展化工新能源
煤制天然气 结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合理布局建设煤制天然气项目;适度发展焦炭联产天然气、化肥联产天然气等。
煤制油 有序推进煤制油工业化项目进程,提高煤制油联产石脑油和液化气的综合利用水平。
煤炭分质利用 优化低阶煤热解技术和中低温焦油加氢技术,实现装置大型化,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环保水平。
生物质新能源 发展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乙醇和以餐饮废油等为原料的生物柴油;探索以新型高能动植物,如甜高梁、富油微藻为原料的生物质新能源。
3.加力发展化工新材料
高端聚烯烃塑料 发展高碳-烯烃共聚聚乙烯、双峰和茂金属催化工艺的聚乙烯和聚丙烯;发展己烯-1、辛烯-1等共聚单体,以及连续本体法ABS、ABS合金等。
高性能橡胶材料 发展异戊、溶聚丁苯、稀土顺丁、卤化丁基、氢化丁腈等特种胶种;发展煤制硅橡胶,发展新型热塑性弹性体;适度发展杜仲胶等非传统天然橡胶;探索不同橡胶品种的共交联技术,通过发展复合橡胶提高橡胶材料的性价比。
工程塑料 鼓励发展一批我国市场短缺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产品PC、PPO、PTT、PCT、PEN、PETG、PI等;加快相关技术的创新,突破产业化瓶颈。
聚氨酯材料 发展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等高端品种;发展气相光气化异氰酸酯技术,发展HDI等特种异氰酸酯;发展水性或无溶剂型聚氨酯产品;发展聚氨酯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技术。
氟硅材料 开发利用回收氟资源和伴生氟资源;发展高性能氟硅聚合物和精细化学品;发展低温室效应的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发展硅油基复合材料。
高性能纤维 发展高强度和高度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等;完善通用级碳纤维的工程化技术。
功能性膜材料 发展高端功能性膜材料:水处理用高通量、高性能膜;太阳能电池用膜、特种光学用膜;锂电池、燃料电池用膜;特种气体分离膜;烧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
高端专用化学品 发展安全型食品添加剂和环保型塑料助剂,以及高性能电子化学品和水处理剂等。
4.加快传统化工产业调整升级
氮肥 调整原料结构,加强节能增效,发展烟煤、褐煤等低阶煤制合成氨。
磷肥 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加强磷矿伴生资源和副产磷石膏的综合利用。
钾肥 加大海外钾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高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快发展各类专用肥料,提高化肥产品层次;综合原料和市场因素,优化化肥产业布局。
农药 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淘汰高毒、高残留、高环境风险农药产品;发展环保型农药制剂以及配套的新型助剂;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开发推广农药及其中间体的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创制和产业化。
氯碱 推广零极距、氧阴极等节能新技术;鼓励发展氧氯化法聚氯乙烯,促进聚氯乙烯生产的无汞化;发展高端精细氯产品,提高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水平;严格行业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
纯碱 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综合考虑盐资源、煤炭供应、市场需求等要素条件,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轮胎 发展航空胎等高端轮胎产品;完善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制度,促进新轮胎生产、旧轮胎翻新和废轮胎再生利用协调发展。
上述四方面领域是“十三五”行业发展的重点,要通过原料路线多元化、终端产品高端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节能环保生态化4个路径,并以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为驱动力予以实现。
企业是行业发展的主体,“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产品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见表1),企业需要更加积极推进自身产品优胜劣汰,大胆剖析自身产业条件,认真做好企业综合实力的诊断和评价。同时,要客观和全面地研究市场态势,把握市场机遇,发展高端产品,扩大对外合作,促进多元投资,开放办企业。
表1 2020年部分产品自给率和进口依存度 %
年份 2013 2020
原油进口依存度 57~58 60~65
天然气进口依存度 27~29 35~40
乙烯当量自给率 47 60~65
丙烯当量自给率 65 90~95
PX自给率 47 65~70
乙二醇自给率 30 55~60
化工新材料自给率 58~60 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