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从大到强,其路漫漫
2016年5期 发行日期:2016-02-26
作者:zhoukan2012

  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商品环氧乙烷的生产能力急速扩张,并于2014年一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环氧乙烷生产国,其在全球总产能中的份额也从不到15%迅速提升至将近1/3。然而,在过去几年高油价时代,以进口石脑油为基础能源的中国上游炼化产业与中东和北美低廉的油气资源相比成本高出许多,从而决定了国内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成本也相应较高。虽然国内环氧乙烷衍生物的需求量在近些年也快速增长,产量却并没有同步提升。来自中东、北美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衍生物进口量依旧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与快速增长的产能相比,2015年中国商品环氧乙烷的消费量仅为全球消费总量的17%, 而美国则约为28%。如果说,产能与消费量全球份额之间的差距还不足以测量大国与强国之间的距离,那么在过去的五年里,快速下滑的装置开工率,以及部分生产企业从高利润巅峰跌至需要限产保价的局面则是最好的辅助说明。
  在2010年之前,蓬勃发展的环氧乙烷衍生物行业推动了国内商品环氧乙烷需求量不断攀升,环氧乙烷的供应量却受到生产能力有限以及和乙二醇争夺原料的双重桎梏。供应的紧缺促使商品环氧乙烷的价格一路飙升。
  为了摆脱原料供应的限制,国内主流衍生物生产商纷纷决定对其产业进行后向整合,自行建设商品环氧乙烷生产装置。基于规模经济的考量,这些新建装置的产能基本都远大于企业自身的需求量而觊觎高回报率的环氧乙烷现货市场。2010~2015年,成为这些新增产能的集中投放期,下游衍生物的生产却因受到低成本进口品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而发展滞后,商品环氧乙烷的供应能力迅速超出国内的需求量。由于环氧乙烷不能远距离运输且不宜贮存,生产商只能调低开工率来平衡国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充足的供应也使得商品环氧乙烷的价格一路下滑,在需求淡季,生产企业甚至需要将开工率调得更低以稳定价格,企业盈利持续承压。
挑战=机遇,
追赶之路任重道远
  中国与环氧乙烷强国之称尚有距离,要在“十三五”期间追赶这一距离仍然任重道远。首先,原料成本持续高位,环氧乙烷及衍生品的竞争能力短期内难以提升。尽管油价下挫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国内石脑油裂解与中东和北美乙烷裂解成本的差距,但国内的炼化成本依旧处于劣势。未来,IHS预测油价将逐步企稳回升,加之北美页岩气产业的继续发展,国内炼化乙烯与中东和北美地区乙烯的成本差距将再次拉大,国产商品环氧乙烷及衍生品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
  “十三五”期间,在既定的高原料成本的压力下,国内商品环氧乙烷产业唯有积极淘汰低效产能,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管理绩效,以求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来强化产品竞争力。
  其次,供需层面的矛盾依旧尖锐,且有进一步激化的可能。从供应端来看,产能过剩的压力只增不减,在目前的基础上,在建项目及核准建设项目将推动国内商品环氧乙烷总产能在未来五年再扩增50%。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煤制乙二醇技术的不断完善,煤基乙二醇的产能也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据IHS化工预测,中国煤制乙二醇的产能将在2020年超过500万吨,这些新增的供应量可能会适度降低乙二醇进口量,但是由于煤基乙二醇相对中东及北美仍在较高的成本水平,其更有可能会迫使国内的石脑油基乙二醇生产商调低开工率,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粗环氧乙烷可供精制来生产商品环氧乙烷。
  从需求端来看,环氧乙烷衍生品的需求量将继续稳步增长,增速预期高于同期GDP增幅,但却远不及上游商品环氧乙烷产能的扩增。在成本与需求的双重压力之下,商品环氧乙烷装置的开工率预计持续低位徘徊,在增产能集中投产的2017~2018年间,装置的平均开工率甚至会低于40%,这意味着商品环氧乙烷生产企业的盈利将面临严峻挑战。生产企业的限产保价,也往往只能稳定一时,行业的横向及纵向整合才是长远之计。“十三五”期间相对稳定且中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处于相对低位而稳定的国际能源环境,也为中国商品环氧乙烷产业进行整合与升级提供了契机。
“内忧外患”
拖累下游行业发展
  下游衍生品行业也面临各种“内忧外患”的发展困境。第一重内忧便是供需失衡。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催生的需求拉动下,国内环氧乙烷衍生物产能的发展甚至先于商品环氧乙烷,随后日益充裕的商品环氧乙烷供应更是一度激发了下游产业的建设高潮。然而,高速扩能却遭遇了近些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低需求增速,以乙氧基化装置为主要依托的衍生物的生产能力已出现过剩的局面,装置的平均开工率逐年走低,产品价格下滑,企业盈利困难。而目前在建以及规划建设的商品环氧乙烷项目基本都配置了下游衍生物生产装置,这意味着将进一步加重供应端的压力。
  不仅如此,现有的衍生物生产分散,产品同质化严重。以近些年兴起的聚羧酸系减水剂聚醚单体行业为例,由于技术门槛降低,生产企业从最初的几家迅速增加到2015年的近百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仅有几万吨的年产量,生产规模参差不齐,产品系类却极为相近,企业甚至不惜通过价格战来争取市场份额,生存环境堪忧,这也是环氧乙烷衍生物的第二重内忧。
  第三重内忧来自于原料环氧乙烷的传统运输模式。作为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环氧乙烷的公路运输在很多国家是被禁止的,而采用管道输送,中国目前仍允许公路运输环氧乙烷,除了少数靠近环氧乙烷生产企业的衍生物厂家是通过管道采购原料,大部分下游企业都是以槽车运输其所采购的环氧乙烷,这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与风险。随着国家对安全管控的升级,其相应的运输成本也将不断增加。
  与这些内忧相比,来自于低原料成本地区衍生品竞争的“外患”也不容忽视。在国内环氧乙烷和衍生品供应量有限的年代,进口产品确实对国内相关终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逐年增大的进口量也限制了国内产业的发展。未来五年,随着中东地区和北美以页岩气为原料的环氧衍生物新产能的投产,中国依旧是国外新增产能的主要输出目的地。以2016年下半年将要投产的沙特Sadara化工为例,中国显然是其新产能所瞄准的主要地区。
  在这些内忧外患的压力之下,环氧乙烷衍生物行业的横向整合已迫在眉睫,以求通过产业升级形成凝聚力来应对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2016年是“十三五”建设的开局之年,中国的商品环氧乙烷产业也期待着走出困境。积极整合产业,提升技术并淘汰落后产能是改变现状的关键措施!

刘江丽  IHS化工副总监,亚太区环氧乙烷及衍生物首席分析师。于2006年加入IHS化工,2013年起专注于环氧乙烷及衍生物的市场分析。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