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内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国家。2005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只有755.5万吨,2010年增加到1516.5万吨,2015年进一步增加到2119.0万吨。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我国乙烯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为主导,多方资本积极参与的市场竞争格局,其中中国石化的生产能力为1073.0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50.64%;中石油生产能力为591.0万吨,占27.89%;中海油的生产能力为95.0万吨,占4.48%;其他企业的生产能力为360.0万吨,占6.99%。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乙烯生产厂家,生产能力为122.0万吨,其次是中国石油大庆石油化工公司,生产能力为120.0万吨。2015年我国乙烯主要生产企业情况见表1。
我国乙烯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和西北等地区,2015年三地产能分别占29.59%、18.74%、16.28%。广东省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乙烯生产省市,生产能力为216.0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0.19%;其次是辽宁省,生产能力为192.0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9.06%。
近年来,我国乙烯原料路线发生较大变化。2010年,蒸汽裂解所占比例高达97.36%,2015年下降到85.51%,而煤/甲醇制烯烃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1.98%增加到2015年的12.36%。预计今后随着多套煤或者甲醇制烯烃装置的建成投产,蒸汽裂解所占比例将继续下降。
2. 石油法、煤及甲醇制烯烃三分天下
受经济形势萎靡导致下游需求不旺,以及美国页岩气乙烷供应量大幅增长、国内煤及甲醇制烯烃投资较热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蒸汽裂解制乙烯路线产能扩张放缓。虽然目前仍有超过1000万吨的蒸汽裂解制乙烯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但实际进度相对计划均有不同程度的滞后,具体实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2014年以前,随着神华包头60万吨DMTO工业化示范装置取得成功,国内煤及甲醇制烯烃行业投资热情很高,2015年已有18套装置投入产业化运营,合计总烯烃能力超过750万吨,在建/拟建产能超过2000万吨(以乙烯、丙烯计)。但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油价大跌,加上煤制烯烃项目资金、环保等压力,很多项目推进放缓。按照对目前国内各类乙烯项目实施进度的调查,预计到2020年国内乙烯产能将达到3230万吨,新增产能中煤/甲醇制烯烃路线占60%左右。2016~2020年我国石油法乙烯和煤/甲醇制备乙烯新/扩建装置情况分别见表2和表3。
3. 出口增加 进口减少
根据海关统计,2005~2013年期间,我国乙烯的进口量不断增加(2010年除外),2013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70.38万吨,同比增长约19.78%。此后,乙烯进口量有所减少。2015年的进口量为151.57万吨,同比增长约1.24%。在进口的同时,我国乙烯也有少量出口,2015年的出口量为12.16吨,同比减少约93.84%。详见表4。
4. 需求增速放缓 消费结构有所调整
近年来,随着下游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等下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乙烯的需求量稳步增长。2010年乙烯的需求量达到1503.69万吨,同比增长约28.53%。但之后,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下游需求不旺,我国乙烯需求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的表观消费量为1866.07万吨,同比增长约0.65%。2010~2015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33%。相应产品的自给率2005年为99.61%,2010年为94.80%,2015年为91.88%。将下游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等产品的净进口量计算在内,2008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为2106万吨,2013年为3418万吨,2015年为3750万吨,同比增长约0.81%。
我国乙烯消费结构大体与世界相同,聚乙烯是最大的下游消费领域,其次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由于国内聚酯产业规模很大,使得乙烯消费结构中EO/EG所占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基于我国的资源结构,PVC和醋酸乙烯产业依托煤炭资源的电石法为主,消耗乙烯比例较小。2015年我国乙烯的表观消费结构以及当量消费结构分布见图2和图3所示。
我国乙烯表观消费结构中聚乙烯消费结构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2015年为62.4%,但因为国内包装行业基础深厚,LLDPE消费占比明显高于世界水平。近年,由于国内聚乙烯效益走低,生产陷入低谷,其占乙烯表观消费量的份额有所下降。未来,聚乙烯仍将是国内乙烯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当量消费占比2020年将提高至64%。期间,LDPE消费占比继续下降,而LLDPE和HDPE份额因单人包装、建材用量的提高将继续增加。
乙二醇是我国第二大乙烯衍生物,约占乙烯表观消费量的10.5%,但由于国内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的乙二醇,导致其当量消费占比远高于表观占比。随着今后国内煤制备乙二醇的兴起,环氧乙烷抽提比例提高,以及聚酯行业增速放缓,乙二醇无论表观消费份额还是当量消费份额均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近年煤制备乙二醇的迅速兴起与发展,预计到2020年前后,国内将有约700万吨的煤制备乙二醇产能建成,将挤占乙烯法乙二醇200万~300万吨的市场空间,折合乙烯当量消费约4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聚氯乙烯生产能力虽然不断增加,但乙烯路线规模仅为370万吨左右,由于乙烯法PVC成本竞争力不及乙炔法,国内PVC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乙烯法开工率逐年走低,许多装置开工率仅为40%~50%,PVC在乙烯表观消费中占比也逐年下降。
环氧乙烷是乙烯下游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品,由于环氧乙烷近年利润较好,加上建设门槛逐年降低,2008年以来,国内环氧乙烷产能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国内不仅有大量新投建装置,同时大量环氧乙烷/乙二醇联产装置也加大了环氧乙烷的抽提比例,使得其所占比例逐渐提高。
虽然C8抽提及干气法苯乙烯成本竞争力较强,但因装置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国内巨大的需求缺口,因此乙烯路线苯乙烯生产依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其占苯乙烯总产能份额未来也将基本稳定在75%左右,占乙烯当量消费份额将略有下降。
根据对乙烯下游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预计2020年国内乙烯表观消费量将达到约2000.0万~2100.0万吨,当量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吨。国内煤制烯烃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拉动聚乙烯在乙烯消费结构中的份额,而下游精细化工产品需求增长也将驱动环氧乙烷的份额提升。受煤制乙二醇产能快速扩张影响,预计未来乙烯消费结构中乙二醇占比有所下降。此外,PVC行业无汞化升级可能导致其对乙烯消费的回升,但具体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产业政策导向和力度。按照对未来国内乙烯产能发展速度,国内乙烯装置负荷率维持在92%的水平。预计,2020年国内乙烯市场仍存在1500.0万吨左右的供需缺口,仍需大量进口乙烯及其下游衍生产品。
5. 未来发展建议
(1)优化原料结构,降低原油消费增长,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提升传统蒸汽裂解制乙烯资源一体化利用水平。未来新增炼油能力重点考虑结合现有炼化一体化装置的优化升级改造,通过合理配置油头规模和原油加工方案,优化全厂物料平衡,并充分考虑区域内油田、炼厂等其他渠道的资源统筹利用,尽量减少轻柴油、石脑油等高品位资源在乙烯原料中所占比例,加大轻质化原料和低品位原料,如炼厂轻烃、油田轻烃、凝析油、各类回收气等的利用程度。同时,应大力推广催化干气回收乙烯、裂解汽油回收苯乙烯等新技术,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品位,实现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最优化利用。
二是立足国内资源秉赋特点,合理引导煤/甲醇制烯烃等新原料路线烯烃工业的有序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行业管理和引导,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三是积极布局海外轻质化乙烯原料资源,包括中东轻烃及凝析油、北美页岩气及其伴生乙丙烷等,探索依托这些资源在海外发展乙烷/轻烃裂解制乙烯或甲醇制烯烃的可行性。
(2)保持规模合理、适度增长,保障国内自给率稳定提升
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将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仍将拉动乙烯需求的稳步提升。由于乙烯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保障其合理的国内自给率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乙烯当量自给率仍不足50%,国内保障能力偏低。因此,未来10年我国乙烯工业的一个重要任务依然是适度扩大产业规模,保障国内自给率提升至合理水平。考虑到国际石化行业,特别是乙烯行业竞争态势,以及我国发展乙烯工业的资源秉赋条件,应做到科学筹划、有促有控,保持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的同步、稳定提升,避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建设。同时,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建议逐步淘汰规模小于30万吨、设备老旧、物耗能耗指标偏高的蒸汽裂解落后产能,为新建先进产能置换出发展空间。
(3)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实现差异化发展,应对国际竞争
对于传统石脑油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其调整方向主要是充分发挥液体原料(主要是石脑油)蒸汽裂解产品结构丰富的特色,走C2、C3、C4烯烃及芳烃耦合发展路线,并挖掘C4、C5、C9等副产品深度加工的增值潜力,将其转化为乙烯装置下游产业链综合发展优势,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与乙烷裂解、MTO等路线的差异化竞争。同时,在终端产品定位上,加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的比例,探索高端化发展路线。通过产品结构多元化、高端化、差异化调整,以产品附加价值提升弥补成本劣势,并进行差异化竞争。而对于煤制烯烃等新原料路线,应结合其成本优势和产品相对较简单的特点,重点发展聚烯烃树脂、基础有机原料等大宗通用产品,满足国内基础市场需求,并对进口产品形成有效抵御。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及企业技术实力,对聚烯烃树脂牌号进行差异化、专用化开发,以提升产业持续盈利和抗风险能力。
表1 2015年我国乙烯主要生产企业情况 万吨
生产企业 生产能力 生产企业 生产能力
齐鲁石化 80
北京燕山石化 71
北京东方石化 15
天津石化 20
中沙(天津)石化 100
上海石化 70
上海赛科 114
扬子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 74
扬子石化 80
镇海炼化 110
福建炼化 110
茂名石化 100
广州石化 21
中原石化 28
中韩(武汉)石化 80
中国石化小计 1073
大庆石化 120
吉林石化 85
抚顺石化 94
辽阳石化 20
兰州石化 70
独山子石化 122
四川乙烯 80
中国石油小计 591
中海壳牌乙烯 95
中海油小计 95
盘锦乙烯 63
沈阳蜡化 15
神华包头 30
富德能源化工 30
南京惠生清洁能源 12
浦城清洁能源化工 33
延长中煤榆林能化 60
宁夏宝丰能源 30
山东神达化工 17
中煤陕西榆林能化 30
浙江兴兴新能源 30
山东阳煤恒通化工 10
其他小计 360
合计 2119
表2 我国石油法乙烯新/扩建装置情况 万吨
项目名称 生产能力 备注
中海油惠州炼化一体化二期 100 2013年核准
中石化海南乙烯项目 100 2013年核准
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 80 2011年核准
中化泉州乙烯项目 100 2015年获准
浙江台州东海炼化一体化项目 120 2012年获路条
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 120 2013年获路条
曹妃甸项目 100 2015年获批
表3 我国煤/甲醇制烯烃主要新建扩建装置情况 万吨
项目名称 生产能力 备注
青海矿业 65 DMTO
中煤蒙大工程塑料 60 DMTO
富德能源(常州) 40 DMTO
江苏盛虹斯尔邦石化 83 MTO
盐湖钾肥金属煤一体化 33 MTO
神华新疆煤基新材料 65 SHMTO
中天合创 132 MTO
山东贝特尔清洁能源 20 MTO
山东东润清洁能源 20 MTO
山西焦化 60 MTO
久泰能源鄂尔多斯 60 MTO
华亭煤业 20 MTO
中煤榆横烯烃二期 65 DMTO
神华包头二期 65 DMTO
中电投-道达尔合资煤制聚烯烃 80 MTO
中安联合煤业化工 60 MTO
表4 2005~2015年我国乙烯的进出口统计 万美元
2005 11.14 10291.53 82067.28 6123.78
2006 11.74 13875.32 128724.71 13730.5
2007 50.98 60357.36 49655.84 5398.04
2008 72.12 93711.73 14229.67 2042.37
2009 97.46 81185.52 15393.8 1422.18
2010 81.54 94353.64 33519.13 3382.23
2011 106.04 130815.04 9723.9 1165.27
2012 142.25 179325.59 10.11 2.72
2013 170.38 227102.82 34.86 7.36
2014 149.72 221749.91 197.51 41.22
2015 151.57 162162.15 12.16 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