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生活源固废处理的转型机遇与实践探索—— 谈两网融合与智慧化解决方案下的产业化发展
2025年13期 发行日期:2025-07-01
作者:■ 范蠡智慧环境

  深圳大学城奶茶店前,大学生小陈留意到一个新变化:使用可回收PP杯或者自带杯的顾客可以抵扣打折,店门口还设了可视化的专用回收箱。店员告诉她:“这些PP杯子经过专业处理将能变成环保袋。”一周后,小陈在学校讲座上意外收到了用再生材料制作的笔袋——上面印着的图案,正是她投递的奶茶杯回收路线图。她未曾想过,手中这杯奶茶的容器,竟能跨越“垃圾”的身份,在专业体系运作下重获新生。

  这个平凡的生活场景,正是国内生活源固废处理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昭示着生活源固废处理正经历从传统终端焚烧填埋到资源再生循环的深刻变轨。当垃圾不再只是需要被焚烧填埋,而是成为具有明确价值归属的“再生资源”,整个城市固废治理的逻辑也随之焕然一新。

从“治理难题”到“战略资源”的转折

  2024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横空出世,携国家队的雄厚力量全力进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这一信号已不言而喻:生活源固废处理不再仅是环保命题,更是关乎国家资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战场。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6236.62万吨,堆砌着城市难以承受的生态重负。而垃圾中蕴藏的“城市矿山”价值却亟待挖掘——按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数据推算,近40%的生活垃圾具备回收再利用潜力,包括每年数千万吨级的废塑料、废纸、废纺织和厨余资源,以及大量废旧包装物等中低值固废。

  在“无废城市”试点由首批11+5扩展至百余城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资源循环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下,生活源固废处理已被赋予新的战略使命。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特别是畅通低值可回收物的循环路径,已成为破解困局、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正如小陈回收奶茶杯的体验所揭示:便捷智能的前端回收,是激发公众循环参与意愿、将资源重归价值链的关键入口。

痛点犹存:两网融合升级路上的梗阻与挑战

  过去一段时期,尽管全国自上而下推动了垃圾分类的广泛普及,但在实际运行层面,居民的源头分类习惯尚未稳固形成,“前分后混”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仍时有发生。更关键的是,生活垃圾分类之后的后端支撑,包括针对低值可回收物的经济可行处理技术、匹配的分拣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都未能及时建立并有效衔接。而传统上长期分离运行的环卫清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在管理主体、基础设施、数据信息、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长久隔阂,“两网”(即环卫清运网与再生资源回收网)各自为政、协同不足,使得宝贵的再生资源无法高效地从混合垃圾流中被精准分离、收运并导入高值化利用的循环轨道。这最终导致相当一部分本可“变废为宝”的资源被推向末端焚烧或填埋处置,也制约着循环经济整体效能的释放。

  因此推动两网融合模式,整合清运和回收体系,打破体制障碍,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是解决当前矛盾的关键举措。

两网融合产业化发展路径:驱动垃圾分类更智慧更协同

  两网融合模式的探索与深化,正成为实现资源高效回收的关键突破口。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环卫清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长期分离的体制壁垒,通过空间整合、管理统一与数据互通,实现资源流向的优化和整体效率的提升。

  靠价值因素驱动下回收的高值可回收物,如废纸、金属、矿泉水瓶等,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规范化的回收主渠道。这类资源虽有一定的回收价值,但长期以来依赖零散的流动商贩和个体打包站进行初级回收,其来源混杂、品质不一的回收导致后端资源化工厂难以获得稳定纯净的原料,制约了高值化利用。在实践层面上,以范蠡智慧环境为代表企业的探索已展现出积极成效,在江苏淮安、张家港、山东淄博等城市,推动构建“点-站-厂”三级资源回收网络——在社区前端广泛布局便民回收点,方便居民就近投放,依托智能化分拣中心利用AI分选等智能技术替代传统低效人工,实现可回收物的高效精准分拣和打包预处理,最终连接后端资源化处理工厂。这种“从点到面”的产业化布局,提升了回收体系的覆盖范围、便捷性和运行效率。

  而对于依赖公共环卫体系兜底的低值可回收物,如混合包装膜、牛奶盒、复合塑料等,融合的突破口则在于赋能环卫体系本身,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高效分质分流。这类物料常因价值低、分拣成本高而被视为负担,最终混入普通生活垃圾流。然而,在校园、大型商业区、写字楼等特定高密度场景产生的混合生活垃圾中,低值物往往含量集中且成分相对单一,蕴藏着不容忽视的资源价值。如深圳光明区低值可回收物分中心的创新探索显示,在垃圾转运站或特定场景收运后,部署具备AI识别功能的智能分选线,能高效地将混杂垃圾中的低值可回收干垃圾与厨余等湿垃圾进行物理分离。这种“干湿分离+低值物精准捕获”的模式,成效尤为显著:一方面,它直接从源头剥离出大量本需末端处置的物料,实现了垃圾物理量的削减;另一方面,分离出的低值物被有效回收并定向送往资源化工厂,变废为宝。同时,这种分选模式直接降低了环卫部门的末端治理费用,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提供新的解决路径。这些立足于不同场景的两网融合实践,正在逐步验证:深度协同能够有效激活“城市矿山”潜能,优化资源回收效率,并实质性缓解对末端填埋焚烧处置的过度依赖。

生活源固废处理中的两网融合:迈向“无废未来”的务实路径

  生活源固废处理体系的转型,本质上是推动资源从线性消耗向循环再生的系统性变革。从过去粗放的“随手一扔”到如今精细化的“精挑细分”,无论是对高值物实施的前端规范化回收网络再造,还是对特定场景下低值物的后端智能化分选赋能,两网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体系协同与技术创新,确保生活源固废中所有具备再生潜力的组分都能被精准识别、高效回收、定向利用,这一过程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

  在这一进程中,科技与模式创新展现出巨大潜力。智能化的前端分类引导、不断优化的回收体系,以及高值化的资源再生工艺,共同构成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可行路径。各地实施的差异化实践探索——从淮安到深圳的两网融合新模式的革新应用,也正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提供宝贵实践。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