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橡胶消耗国,轮胎工业橡胶用量在我国橡胶工业占比最大,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轮胎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500余家轮胎生产企业。如今,追求高品质、绿色环保以及智能制造已成为轮胎行业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轮胎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摆脱产品同质化和低端化,实现产业的创新。
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对41家重点轮胎企业统计,2016年1~5月份实现现价工业产值657.54亿元,同比(下同)下降6.31%,实现销售收入下降4.02%,其中子午胎销售收入下降4.12%;综合外胎产量1.49亿条,增长3.29%;其中子午线轮胎产量1.36亿条,增长4.65%;全钢子午胎产量3387万条,增长2.98%;子午化率91.28%,提高1.18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下降9.51%;出口率(值)为30.78%,下降1.09个百分点。出口轮胎交货量0.61亿套,下降0.24%;其中出口子午胎0.57亿套,下降0.01%;出口率(量)为41.33%,下降1.46个百分点。(见图1)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近年来我国的轮胎产量基本处于稳定增产状态,但增长幅度逐步放缓。出口自2012年至2014年逐年增加,2015年由于受到双反、复合胶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困扰,出口量出现负增长。
政策高压下的困难重重
美国对华轮胎实施“双反” 2015年7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对原产于中国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损害终裁结果,裁定中国输美产品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并对我国出口乘用车及轻卡车轮胎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终裁合并“双反”保证金率为30.61%~107.07%,其中国有企业被裁决高达107.07%。
天然橡胶关税被提高,轮胎企业和贸易商受累 2015年1月,我国一般贸易天然橡胶进口关税调整为20%或者1500元/吨。我国是天然橡胶消耗大国,2014年,共计消耗橡胶880万吨,其中天然橡胶480万吨。但一直以来,我国所消耗的天然橡胶80%依赖于进口,2014年,我国天然橡胶产量仅为85万吨。因此关税的提高,既不符合我国目前轮胎工业的现状,也不利于产品的结构调整。
假设企业为避免高关税成本,采用“加工贸易”模式进口天然橡胶,那这部分轮胎必须出口,即存在类似于被双反的潜在威胁。
复合胶标准改变,生产成本增大 复合橡胶是我国与东盟自贸区谈判设定的零关税产品,自2009年后,我国实施零关税进口东盟复合橡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轮胎企业大多使用进口复合胶。中国橡胶工业协会2006年制定了《复合橡胶自律规范》标准,并规定复合橡胶中生胶含量95%~99.5%,以保证复合橡胶的通用性和轮胎产品质量,得到了国内用胶企业的认可,我国海关以此标准进行检验,同时也得到了东盟产胶国政、商协会以及加工企业的认同。
自2015年7月1日,国家实施新的《复合橡胶通用技术规范》(推荐性标准)规定,复合橡胶中天然胶含量不得高于88%,实际上是将复合胶的“通用型”转变成了“定制型”。
出口退税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企业购买轮胎原材料的增值税基本为17%,在本土销售轮胎也征收17%的增值税,(但可以从销项税额中直接抵扣进项税)。而出口轮胎却只有9%的出口退税率,这不仅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负担,也被美国商务部在计算我国轮胎所谓的“倾销幅度”时恶意利用,使得我国涉案企业的产品出口价格显著降低,“倾销幅度”大幅上升。
库存居高不下+价格混乱=后市场营销转型阻力大
近年来,橡胶原材料与轮胎价格互相攀附下降,轮胎行业的利润整体降低,在面临了双反、复合胶政策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打压下,轮胎价格不断跳水,轮胎经销商所能得到的利润大幅降低。但轮胎的产量并没有减少,因此代理商仍面临着工厂每年递增的压力,使库存居高不下,轮胎代理商压力堪忧。
随着市场的日益饱和,品牌价值日显突出,但也不泛“无三包胎”冲击市场。代理商与工厂之间的纠纷问题也日益突出,线上与线下的价格也一直相持不下,这些都触及了每一个代理商的痛点。
在轮胎经销市场日益饱和的同时,不少代理商开始把眼光转向汽车后市场。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基础薄弱缺少营运体系;缺少人才管理的支撑;在各种线上软件的冲击下,顾客信任度堪忧等等。
推动绿色轮胎的必然性
绿色轮胎的定义更加注重的是节能、环保、安全三个方面,绿色轮胎比普通轮胎具有更低的滚动阻力和燃油消耗,同时具有出色的操作稳定性和低噪音等特性。
绿色轮胎的生产过程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原材料绿色化,所有原材料必须都符合相关法规;生产过程绿色化,要求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低噪音、少排放、低污染;产品绿色化,要求产品必须具备绿色轮胎的相关性能;提高和加大废旧轮胎的可利用回收率。
发展趋势——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轮胎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多样化,生产将从西方市场转向东方市场,轮胎企业间的竞争将更激烈,集中体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等;其次,轮胎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将促使轮胎企业的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化;此外,绿色轮胎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大趋势。
国内轮胎企业应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上多下功夫,促进轮胎标签制度的建立,提升轮胎品牌价值,加快企业转型步伐。同时呼吁国家提高出口退税额度,取消天然橡胶进口关税。
轮胎代理商应努力实现线上买卖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加快经营模式的转型,以实体服务为基石对接后市场,实体店连接互联网平台。代理商与工厂应规范各自行为,合理解决纠纷;实现代理商与零售店的相互支持。
建议国家对实施生产绿色轮胎产品并自愿张贴标签的企业予以奖励,同时列入政府优先采购产品,以此扩大绿色轮胎的市场占有率;对达到“领跑者”能效标签超高效的产品设立较高的补贴标准,进一步加速市场优胜汰劣。同时设立相关专项节能资金政策补贴,支持重点绿色节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