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多方压力加速去产能 供需格局好转
■ 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刘娟 何佳易 王伟
产业呈现三大特点
纯碱的生产工艺主要有氨碱法、联碱法和天然碱法三种,分别占国内产能的52%、42%和6%。其中,氨碱法平均单体规模较大,企业数量较少,而联碱法平均单体产能规模较小,企业数量较多。由于我国天然碱资源匮乏,天然碱法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南桐柏县“中国天然碱之都”)和内蒙古,产能约180万吨,规模小。国内纯碱产业呈现三大特点。
1. 产品同质化,行业竞争激烈
纯碱作为基础化工产品,行业标准对纯碱含量、密度、粒度以及杂质含量都有明确规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加剧行业内的竞争程度,此外,行业内企业40多家,数量众多,行业竞争激烈。
2. 高耗能、高污染、资源依赖型行业
纯碱行业是高能源消耗型行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煤炭和电力,煤炭和电力成本占纯碱产品生产成本的比重高达80%左右,是影响纯碱行业盈利的重要因素。由于大量消耗能源,行业生产所产生的三废排放对环境污染较大,尤其是氨碱法相比联碱法和天然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和粉尘。同时,纯碱行业属于资源消耗型行业,对煤炭和盐资源依赖性较强。
3. 纯碱运输半径和资源依赖决定地域特征
纯碱行业地域特征明显,一方面,是来源于需求的地域性,主要下游玻璃产能分布于华北和华东,河北、广东、江苏和山东产能占比超过50%,由于单位价值不高,销售半径一般在500公里以内,因此纯碱产能分布接近下游,华北和华东产能占比为51%;另一方面,纯碱生产主要原材料和能耗来自原盐和煤炭,煤炭和原盐资源丰富地区的企业更具有成本优势。
需求依赖于国内房地产市场
我国纯碱自2000年开始发展迅速,2006~2016年出口量和进口量较为稳定,占产量比重平均为8.68%和0.27%,进出口占比均较小,因此我国纯碱需求主要取决于国内市场。详见图1、图2。从国际上看,全球纯碱产能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北美以天然碱为主,生产成本最低,我国居中,欧洲最高。虽然北美的天然碱成本低于我国纯碱,但海外环保和人工成本高,加上运费,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此外,纯碱价值相对较低,生产和销售具有一定半径限制,北美和欧洲的开工率都在90%以上,以自给为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率的提升和房地产的繁荣持续大幅增加,2000~2011年纯碱表观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09%。2011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滑影响,纯碱表观消费量增速放缓,2012~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3%,维持在2100万~2400万吨。详见图3。
从下游需求看,国内纯碱大部分用于工业,小部分为民用。在工业用纯碱中,主要应用领域是玻璃、无机盐、合成洗涤剂、氧化铝、印染及其他。其中玻璃工业是纯碱的最大消费领域,每吨玻璃消耗0.2吨纯碱,约占纯碱50%以上,其他下游行业合成洗涤剂、印染、氧化铝需求占比不高,且比较分散,因此玻璃产量变化决定纯碱的需求变化。
具体来说,玻璃用途分为平板玻璃、日用玻璃、技术玻璃、光学玻璃等,其中平板玻璃产量大,占比约80%,是玻璃主要品种。平板玻璃主要用于房地产、汽车和出口,占比约70%、20%和10%,其中房地产是玻璃最主要的消费领域,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是影响平板玻璃行业需求的主要因素。基于全国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速下降的预期,以及2017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严苛的政策效应,预计2017年全国玻璃产量增速难以保持2016年5.80%的增速,但由于玻璃生产线停产后复产的成本很高,玻璃总体生产量不会出现大幅下降。整体看,预测2017年玻璃增速放缓,但整体产量仍较平稳,玻璃生产对纯碱的需求也将平稳。
合成洗涤剂、氧化铝、印染行业也是纯碱重要的下游行业,分别约占纯碱表观消费量的5%、5%和10%左右。
合成洗涤剂方面,纯碱用作合成洗涤剂重要的表面活性剂,是合成洗涤剂重要的原材料,合成洗涤剂的产量增加带动纯碱需求的增加。2013年以来合成洗涤剂产量平稳增长,整体产量在1200万~1300万吨,变动较小,对纯碱的消耗维持在约130万吨。作为居民日用消耗品,合成洗涤剂消费较为稳定,供需格局没有实质改变,预计2017年合成洗涤剂产量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
氧化铝方面,纯碱是铝土矿生产氧化铝的辅料之一,近年来氧化铝产量平稳增加,97%氧化铝用于电解铝生产,根据中债资信2017年电解铝下游需求增速4.5%~5%的预测看,氧化铝对纯碱的需求增速或将持续保持增长。
印染方面,纯碱主要用途是软水剂、煮练剂等,由于生产布需要相应的化学品来染色,所以印染行业未来增长趋势可以间接从布匹的产量推算。整体看印染行业产量稳定对纯碱消耗量将稳定。
高成本高污染产能逐步退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纯碱生产国,产能约占全球产能45%。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主要下游产业房地产的快速扩张而发展,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国内纯碱产量分别为374.55万吨、834.32万吨和2019.30万吨,两个十年的增速分别为122.75%和143.23%,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滑影响,纯碱产量和产能增速放缓。2014年末,纯碱产能到达3159.78万吨的顶部,但产能利用率为79.57%,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最终导致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成本联碱法和污染严重的氨碱法产能逐渐退出。总体看,2015~2016年,国内纯碱行业合计净去产能190万吨,2016年末产能降到2970万吨,产能降幅接近6%。
近年来退出产能主要以部分不具成本优势的联碱法和污染严重的氨碱法产能为主,其主要原因为:在纯碱价格低迷背景下,联碱法副产品价格对企业盈利能力至关重要,2014年起,副产品氯化铵价格持续低迷,使得联碱法企业盈利陷入困境,部分高成本产能陆续退出,据统计,2015~2016年,联碱法退出产能约190万吨;氨碱法制纯碱产生大量废渣废液,污染很重,在环保执行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部分氨碱法高污染企业退出,退出产能约100万吨;此外,还有部分零散小产能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动下走上主动去产能道路。总体看,2014年产能高位后,产能退出逾290万吨,新增技改产能约100万吨,因此2015~2016年产能净下降190万吨。近年来纯碱产能变化趋势见图4。
考虑新建产能有限,在环保督查持续趋严的背景下,2017年短期内产能仍将下滑。具体看,新建产能方面,2011年工信部颁布的《纯碱行业准入条件》规定,国内新建纯碱产能门槛联碱法60万吨,氨碱法120万吨,按照吨投资额联碱法(2000~2200元/吨)和氨碱法(700~800元/吨)计算,新建产能联碱法和氨碱法门槛分别为13.20亿元和9.6亿元,建设周期约3年。此外,联碱法装置配套合成氨装置及其他化工装置,实际投资额更高,因此投资门槛较高且建设周期较长,对于环保压力较大的行业来说,新进入产能有限。截至2016年末,纯碱行业在建产能仅为江西晶昊在建氨碱法纯碱100万吨,计划于2018年初投产。总体看,环保趋严和新建产能门槛高的背景下,长期看新建产能有限,短期内2017年无新建产能投产。
去产能方面,主动去产能方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受成本推动和下游回暖影响,行业景气度提升,纯碱价格大幅提高,企业开工率提高,盈利状况改善,企业主动去产能动力不足;被动去产能方面,2014~2016年行业景气度低迷和环保严查下,行业高污染和高成本企业产能退出量较大,2017年环保压力仍较大,推测后续氨碱法产能及开工率受影响较大。总体看,行业景气度提升后产能退出动力不足,但环保趋严的背景下,污染较重的企业供给将进一步缩小。
行业集中度高 地区优势差异大
纯碱行业集中度较高,区域差异明显,华东地区竞争压力较大,华北地区面临环保压力,西北地区需求不足,外送对运力和运费敏感度高,西南地区大企业议价能力较强。
我国纯碱企业数量约40家,平均产能70万吨,100万吨以上企业数量12家,20万~100万吨约16家,前五大纯碱生产企业产能合计1170万吨,占中国纯碱产能的比例为39.39%;前十大纯碱生产企业产能合计1770万吨,占中国纯碱产能的比例为59.60%,行业集中度较高。详见表1。
从主要产能区域来看:华东地区,产能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山东主要为氨碱法,单体规模较大,而江苏主要为联碱法,企业数量较多,单体规模较小。其中山东海化(300万吨)、海天生物化工(120万吨)、连云港碱业(130万吨)规模优势明显,区域内产能规模大,企业数量较多,区域内面临一定竞争压力。华北地区,产能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和内蒙古,产能集中于三友化工(340万吨)和天津渤化永利(80万吨),区域内企业数量较少,单体规模较大,区域内竞争一般,但受西北地区低成本纯碱货源冲击,价格控制能力降低,且三友化工氨碱法位于津京冀区域,开工率受环保影响较大,关注环保对区域内供需影响。西北地区,7家企业中,青海碱业、青海五矿和青海昆仑单体产能110万~120万吨,其余4企业产能30万吨以下,竞争格局稳定,区域内原盐资源和煤炭采购成本具有一定优势,但区域内下游需求不足,纯碱销售主要以外送河北、山西、新疆、四川和贵州等省份,区域内企业受运力和运费影响较大。西南地区,主要是6家联碱法企业,除四川和邦(120万吨)产能规模较大外,其余产能规模较小,区域内货源偏紧,大企业具有一定价格控制能力。中南地区,产能主要分布在河南和湖北,河南天然碱资源丰富,综合成本低,竞争优势突出,湖北产能主要是双环科技,其余7家企业产能规模较小,区域内格局稳定。
以上市发债企业看,双环科技、四川和邦为所在区域最大纯碱企业,且周边竞争较小,地理优势明显,山东海化、天津渤化永利周边大型纯碱企业较多,竞争激烈,但由于山东和天津港口优势,通过港口销售到华东地区具有一定运输优势,因此地理优势明显,其次是三友化工、远兴能源由于销售区域重叠,存在一定区域竞争。
总体看,当前纯碱行业供需格局好转,景气度保持,行业内企业竞争充分,但产品同质,企业上下游转嫁成本能力低。在此背景下,具有产能规模、成本优势的企业抗周期风险能力更强,经营风险相对较低,而企业财务表现受纯碱以外其他业务和综合管理的影响,财务表现出较大的分化。从发债和上市企业看,三友化工、远兴能源和山东海化纯碱由于产能、工艺和原材料优势,纯碱业务经营风险最低,双环科技和和邦生物一般,渤化永利较高,但是从财务表现来看,经营风险低的企业财务表现越好,但是远兴能源受煤矿事故、甲醇等业务拖累,资产报酬率低,双环科技开工率不稳定,债务负担很重。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建议在分析纯碱企业或纯碱业务时,需重点关注原材料自给能力偏弱、环保压力大、综合业绩拖累财务表现以及管理风险较大的纯碱企业。
表1 中国主要纯碱生产企业产能情况
企业名称 生产工艺 产地 2016年末产能(万吨)
三友化工 氨碱法 河北 340
山东海化 氨碱法 山东 300
双环科技 联碱法 湖北 180
远兴能源 天然碱 河南 180
金山化工 联碱法 河南 170
青海碱业 氨碱法 青海 120
青海五彩矿业 氨碱法 青海 110
连云港碱厂 氨碱法 江苏 120
青海盐湖 氨碱法 青海 120
四川和邦 联碱法 四川 120
海天生物化工 氨碱法 山东 110
实联化工 联碱法 江苏 100
合计 1970
行业总产能合计 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