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主要的苯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苯酐消耗大国。尽管苯酐体量在化工行业中微乎其微,但该行业终端消费广泛,因此不容小觑。苯酐按照其原料不同可分为邻法苯酐和萘法苯酐,也存在一部分混合投料生产(以下所提萘法苯酐均包含有混合法投料苯酐)。全球范围内的苯酐生产以邻法为主,而中国在经历近几年发展后,萘法和邻法装置旗鼓相当。
行业饱和、下游产能过剩待解决
截至2018年7月份,国内苯酐已有装置产能合计302万吨,其中萘法苯酐装置142万吨,长期停产12万吨,新建未投8万吨;邻法苯酐装置160万吨,长期停产10万吨。邻法苯酐装置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一方面是为依靠原料邻二甲苯生产地,另一方面是为依靠下游增塑剂厂家集中地;而为依靠原料工业萘生产地,萘法苯酐主要分布在山东及华北地区,其中不到30%的萘法苯酐企业原料工业萘为自产自用。目前,国内苯酐行业基本呈现饱和状态,装置产能利用率长期保持在60%~70%(以有效生产装置为基数),年度产量基本在150万吨上下。
国内苯酐行业下游主要为增塑剂、不饱和树脂、中间体等,总体而言,苯酐下游行业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中,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代表的增塑剂为苯酐的消耗大户,份额占比达60%以上。增塑剂的下游消费行业环保压力较大,对增塑剂需求形成一定抑制作用。国内增塑剂产能过剩,截至2018年7月份,国内DOP产能约230万吨,上半年总的开工负荷不到四成。另一方面,随着绿色增塑剂概念的发展,近几年国内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装置扩张较为迅速,截至2018年7月,国内DBP统计产能约103万吨。就不饱和树脂而言,华东地区规模略大,山东及华北地区厂家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散。其他下游应用中,氧化蒽醌做蒽醌系中间体,在下游染化行业环保矛盾加剧等因素下,开工率与日俱减。
萘法苯酐产能取得持续扩张
萘法苯酐的原料工业萘为焦化萘,主要来源于煤焦油深加工,还有很小一部分来自于重苯加工。截至2018年7月份,国内煤焦油深加工装置总产能约2500万吨左右,工业萘平均产出率约在10%,而焦油加工开工负荷长期保持在50%左右,因而工业萘月度产量基本保持在10万吨略多。国内独立重苯加工产能为60多万吨,而产出率较低,月度产量不到3000吨。因而国内焦化萘月度产量约不到11万吨。2018年上半年工业萘下游产品中,萘法苯酐消耗工业萘约40.6万吨。
邻法苯酐原料为邻二甲苯,国内消耗的邻苯主要来自国内生产及进口,中石化邻苯开工相对稳定,国内年产量约95万吨;年进口量约35万吨,进口标杆企业主要以联成为主。国内邻苯价格主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原油、外盘、下游苯酐行情,以及短时间内或将受工业萘趋势的影响。
无论从产品的颜色、下游使用处理所耗成本,还是环保水准,邻法苯酐均优于萘法苯酐。因而同一时间,邻法苯酐的价格总是高于萘法苯酐。萘法苯酐大约自2013年再次兴起,曾被戏谑为“历史的倒退”。近几年萘法苯酐快速扩张的原因在于原料工业萘。2013年以前,国内工业萘主要用于萘系减水剂生产,约占消耗总量的70%以上,但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和环保方面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萘系减水剂市场份额逐渐被性能更优、更为环保的聚羧酸系减水剂所蚕食,在2013—2016年迅速萎缩,因此原料工业萘在面临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价格一路下跌,2016年底最低位不到2000元/吨。国内工业萘的超低价格造就了萘法苯酐的春天,一时间邻法改萘法大行其道,煤焦油深加工配套萘法苯酐装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萘法苯酐的盈利空间长期处在千元/吨以上。
供大于求将持续,部分萘法改为邻法
近几年来国内苯酐产能持续在扩张,尤其体现在萘法苯酐装置,而苯酐下游行业增塑剂产能增速虽然较快,但鉴于本就过剩的现状,苯酐在未来依旧会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
2013—2017年,萘法苯酐较邻法苯酐最大的优势便是工业萘的低价成本,萘法苯酐因此得到飞速发展,而邻法苯酐也在工业萘低价洪流中,持续了一两年的亏损局面。进入2017年第四季度,随着工业萘下游格局的逐渐稳定,工业萘价格居高不下已经成为新常态,萘法苯酐唯一的优势不复存在;此外,除了原料高价,原料供应紧张也成为焦点,自2017年第四季度,国内工业萘供应趋紧,且短期内将保持状态。相比较而言,邻法苯酐原料邻苯更具抗压能力,对于下游苯酐的让利相较工业萘也更有优势。萘法苯酐面临原料困境,且在短期内此矛盾几乎无法调和,因此便有企业滋生萘法改邻法的设想,在2018年下半年或许将有企业付诸行动,且随后即会有响应效应。因此,笔者预测,未来两年内,将会有部分萘法苯酐改建成邻法苯酐,使得工业萘市场供需得到一定平衡。